氾字的含义解析,氾字组词典故,氾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字,其结构简洁却内涵丰富。从字形上看,“氾”由“氵”(三点水)与“乏”组合而成,属于左右结构,共五画。“氵”作为偏旁,明确指出了该字与水相关的属性,暗示了其在意义上多与水流、水域或泛滥等自然现象相关。
在古代文献中,“氾”首先用作古地名,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城邑——南氾与东氾,分别位于今河南省襄城县与中牟县境内。这表明“氾”在早期即作为地理名称被广泛使用,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印记。此外,《左传》中有“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记载,进一步说明“氾”也曾是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标。
其次,“氾”还指代古氾水的简称,是一种河流名称,在《汉书·武帝纪》中提到“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描绘的是黄河泛滥导致十六个郡受灾的情景,凸显了“氾”字所蕴含的“大水漫流、淹没”之义。由此引申出“氾”作动词时,意为洪水泛滥、水势蔓延;亦可表示船只漂浮于水面,即“氾舟于河”,展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观察与描述。
再者,“氾”在形容词层面,可用于描述地势低洼、易积水之地,如《管子·山国轨》中“有氾下渐泽之壤”,体现其地理特征方面的语义扩展。同时,它还有“广泛、普遍”之意,如《楚辞》中“且倘佯而氾观”,意为广泛地游览观察,赋予该字以开阔视野和包容性的象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氾”在读音上存在多音现象:主要读作 fàn,也有读作 fán 的情况;而在部分古籍中,因通假关系,亦与“泛”通用,表达相似但略有差异的语境。这种一字多义、一音多形的特点,正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氾”不仅是一个记录地理、水文现象的文字,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应对方式,同时也展示了汉语词汇演变过程中语义扩展与语音变化的规律。
“氾”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氾”字的主要现代普通话读音为 fàn,声调为第四声。在古代音韵体系中,据《广韵》记载,“氾”音“孚梵切”,属去声梵韵,对应中古拟音为 /fɨɐmH/,后演变为现代 fàn。另有一种读音为 fán,见于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中,但较为少见。此外,在通假使用时,常与“泛”互通,因此也可参照“泛”的发音进行理解。
关于“氾”字的五行归属,依据汉字五行学说,凡带有“氵”(三点水)偏旁的字,通常归类于水行。这一分类基于汉字构形与自然界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氵”象征水流、液体、润泽等特性,而“氾”本身的意义也围绕水的流动、泛滥、漂浮展开,如“氾滥于中国”、“氾舟于河”等用法,均体现出强烈的水性特质。
因此,从形、义、音三方面综合判断,“氾”字五行属水,适合用于命理五行喜水之人取名,尤其适用于希望增强智慧、流动性、适应力与沟通能力的命名需求。在风水与姓名学中,水主智、主变、主财,寓意灵动不滞、顺势而为,故“氾”字虽不常用,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积极象征意义。
“氾”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氾”并非现代常见的人名用字,但从其字义、音律与文化背景来看,若用于取名,仍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寓意。
首先,“氾”含“氵”部,五行属水,适合八字中缺水或喜水者使用,有助于平衡命理五行,增强个人运势中的流动性与智慧能量。水象征智慧、柔韧、包容与财富,因此名字中带“氾”者,可寓意思维敏捷、胸怀宽广、处事圆融。
其次,“氾”有“广泛、普及”之义,如“氾观”即广泛观看,“氾爱”意为广大仁爱,取此字入名,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眼界开阔、心怀天下、博施济众的美好愿望。尤其适合期望子女具备宏观视野、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家庭。
再者,“氾”作为古地名与水名,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使用该字取名,能赋予名字一种古典雅致的气质,彰显文化底蕴与家族传承意识。例如“氾舟”可引申为人生如舟,顺水而行,寓意从容淡定、随缘自在;“氾泽”则可象征恩泽广布、润物无声。
然而需注意的是,“氾”字本义包含“泛滥”“淹没”等略带负面色彩的意象,若单独使用可能引发歧义。因此在实际起名中,建议搭配正面、稳重的字眼,以达到中和效果。例如:“泓氾”、“清氾”、“安氾”等组合,既能保留“氾”的文化韵味,又能规避不利联想。
总体而言,“氾”作为名字用字,虽不主流,但若运用得当,不失为一个兼具哲思深度与美学意境的选择,尤其适合追求个性、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
“氾”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及多种传统辞书的记载,“氾”字的释义极为丰富,涵盖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个语法范畴,体现了汉字“一字多义”的典型特征。
【名 词】
- 古地名:春秋时期郑国有两处名为“氾”的地方——南氾和东氾。《左传·襄二十四年》载:“王出适郑处于氾。”杜预注称此为“郑南氾”,即今河南襄城县南部。又《襄二十六年》云:“楚伐郑,涉氾而归。”此处“氾”为地名而非水名,说明其作为地理标识的独立地位。
- 古国名:据《广韵》记载,“氾”亦曾为一古国之名,虽史料不多,但足以证明其在先秦政治版图中的存在。
- 水名:指“氾水”,一条古代河流。《前汉书·高祖纪》记载:“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师古注曰:“在济阴界。”此地即今山东定陶一带,刘邦在此登基,使“氾水”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名。
【动 词】
- 大水漫流、淹没:这是“氾”最核心的动词含义。《孟子》有“氾滥于中国”,《汉书》记“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皆形容洪水肆虐、波及广泛区域的景象。
- 漂浮、行船:通“泛”,如《国语》中“是故氾舟于河”,意为驾船漂流于河流之上,引申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远散祭祀:《左传·襄二十八年》载“庆封氾祭”,杜预注:“氾祭,远散所祭。”指祭祀时不集中于一处,而是分散多地,体现礼仪上的特殊形式。
【形 容 词】
- 地势低洼:《管子·山国轨》中“有氾下渐泽之壤”,描述的是低湿易积水的土地类型,反映古代农业地理知识。
- 范围广阔:《楚辞·九叹》中“且倘佯而氾观”,“氾观”即广泛地观看,强调视野之开阔与认知之全面。
【其他用法】
- 通假字:“氾”常与“泛”通用,如“氾爱”同“泛爱”,意为广大慈爱;“氾扫”即“泛扫”,指大规模清扫,出自《礼记·少仪》。
- 姓氏:历史上确有“氾”姓人物,如西汉农学家氾胜之,著有《氾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农学专著之一;晋代学者氾毓,以博学著称。
- 不定之辞:《楚辞·卜居》中“将氾氾若水中之凫”,形容人如水鸟般漂泊无依,带有哲学意味。
由此可见,“氾”字在字典中的释义体系完整,涉及地理、水文、礼仪、哲学、姓氏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强大表现力。
“氾”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典语言学体系中,“氾”字通过《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玉篇》等重要典籍得到了系统阐释,其音、形、义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考。
《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氾”字,但将其归入“汎”字条下,认为“汎,浮貌。从水凡声。”而“氾”为“汎”的异体或通假字,故可推知其原始构形与“凡”有关,加“氵”以强化水义。段玉裁注:“凡声者,声兼义也。凡者,概也,总括之词。”由此可知,“氾”含有“总体、普遍”之意,与其“广泛、遍洒”的引申义相合。
《广韵》明确记载:“氾,符咸切,音凡。地名。”并指出“郑南氾也”,说明至迟在隋唐时期,“氾”已稳定用于地理命名,且读音接近“凡”。同时,《广韵》另收“孚梵切,音汎”,用于表示“水延漫也”,即洪水泛滥之意,形成多音多义格局。
《集韵》延续《广韵》体系,补充“敷救切”等反切,进一步细化语音演变路径,并强调“与汎同”,确认二者互通关系。宋代以后,“氾”逐渐被视为“泛”的异体字,在日常书写中趋于合并。
《玉篇》则提出“氾,普博也”,赋予其“广大、普及”的抽象意义,突破具体水文描写,进入哲学与伦理范畴。如“氾爱众”即广泛关爱众人,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语言表达之一。
从文辞角度看,《楚辞》多次使用“氾”字营造诗意氛围。如《招魂》中“光风转蕙,氾崇兰些”,描绘春风拂过兰花,香气弥漫四周,其中“氾”作动词,意为“弥漫、扩散”,极具画面感与抒情性。又如《卜居》中“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以双“氾”叠用模拟漂泊之态,音韵悠扬,意境空灵。
综上所述,古典文献对“氾”字的解读,不仅停留在字面训诂,更深入到文学修辞与哲学思维层面,使其超越单纯的表意功能,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氾”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尽管“氾”字在诗词中并不常见,但由于其独特的音韵美感与丰富的意象内涵,仍偶见于历代诗文之中,尤以楚辞、汉赋与唐宋笔记为多。
最早出现“氾”字的文学作品可追溯至《楚辞》。屈原弟子宋玉在《九辩》中写道:“乘兴而游兮,遵江夏以氾游。”此处“氾游”即泛舟漫游,表达诗人纵情山水、超脱尘世的情怀。又《卜居》有句:“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连用两个“氾”字,模拟水鸟随波逐流的状态,既描摹外在景象,又隐喻内心彷徨,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西汉贾谊《鵩鸟赋》中亦有“泛乎若不系之舟”,虽写作“泛”,实与“氾”通,形容人生如无锚之舟,漂泊不定,充满哲理思辨色彩。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用此句,强化了“氾”在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意义——自由、孤独、无奈与超然并存。
唐代诗人杜甫虽未直用“氾”字,但其《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境,恰似“氾滥于中国”的壮阔气象,可视作对“氾”意象的艺术再现。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江水弥漫之景,亦暗合“氾”之本质。
宋代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小舟浮于浩渺江面,与“是故氾舟于河”的古语遥相呼应,体现文人对“水”与“行”的永恒思考。
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残灯明灭枕头欹,何事秋风悲画扇”,虽无“氾”字,但那种情绪的弥漫、哀思的流淌,正契合“氾”所代表的情感扩散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晋代陆机《文赋》中有一联:“阙太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此处“清氾”形容音乐清澈悠扬,如流水般弥漫空间,是“氾”用于艺术审美领域的罕见实例,极具创新性。
由此可见,“氾”虽非高频诗眼,但其所承载的流动、弥漫、漂泊、广阔等意象,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核之中,成为文人抒发情感、构建意境的重要媒介。
和 “氾”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由于“氾”字较为生僻,且多被“泛”字取代,因此在现代汉语成语中,几乎找不到以“氾”为核心字的固定成语。然而,若追溯其通假关系与历史用法,仍可发现若干与“氾”意义相近或语源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多通过“泛”字体现“氾”的原始含义。
以下是与“氾”字意义密切关联的成语及其解析:
- 泛滥成灾:源自“氾滥于中国”,形容洪水横流,造成严重灾害;比喻不良事物蔓延,危害社会。
- 泛泛而谈:指讲话内容肤浅、不深入,如同水面浮光掠影,缺乏实质。其中“泛泛”即“氾氾”,模拟水流扩散之状。
- 泛舟江湖:源于“是故氾舟于河”,形容驾船游于江河湖海,象征闲适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 泛爱众生:出自“汎爱众”,意为广泛关爱一切生命,体现儒家仁爱思想与佛教慈悲精神。
- 泛应曲当:指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形容才智敏捷,应对得体。
- 泛宅浮家:指以船为家,四处漂泊,多用于形容隐士或流浪者的生活状态。
- 泛览群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强调知识面的广度而非深度。
- 泛萍浮梗:比喻人生漂泊不定,如浮萍断梗随水漂流,常用于抒发身世之感。
- 泛室庐:古语,指房屋被洪水淹没,现已罕用。
- 泛扫庭院:出自《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