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字的含义解析,返字组词典故,返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返”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常用字,其本义为“回归、返回”,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循环往复、有始有终哲学观念的重视。从结构上看,“返”是形声字,由“辵”(chuò)作形旁,表示与行走、移动相关;“反”作声旁,提示读音,同时也参与表意,暗示“回转”的动作。
在古代典籍中,“返”多用于表达人物归还、事物复原或情感回流等情境。例如《说文解字》释为“还也”,即回来之意;《广雅》则进一步解释为“归也”,强调归向本源。这一含义贯穿于诗词、史传之中,如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既写仙人离去之景,又寓人生无常之叹,使“返”字承载了浓厚的文学意境和哲理思考。
此外,“返”还引申出“归还物品”“恢复状态”“重新开始”等多种用法,如“返还礼品”“返工重做”“返老还童”等,显示出其语义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可以说,“返”不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对根源的追寻、对错误的修正以及对理想的回归。
“返”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返”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fǎn,属第三声,发音清晰有力,带有转折与回旋的听觉感受,与其“返回”的语义相契合。在音韵学上,它属于上声调类,常见于表达变化、回顾、反省等语境中。
根据传统五行理论,“返”字被归为水行。此分类主要依据其字义与“流动、循环、归源”密切相关——水的特性正是流动不止、润下归海、周而复始,正合“返”所表达的“回归本源”之意。同时,从方位来看,水主北方,象征终点与起点的交汇之地,亦暗合“返”之“来回往返”的动态过程。
在姓名学中,若命理缺水或需增强流动性、柔韧性者,使用“返”字起名可补益五行平衡,寓意人生能知进退、懂回转、守根本,具备反思与自省的能力。
“返”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将“返”字用于人名,在现代较为少见,但在特定语境下却蕴含深刻的寓意。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返”并不直接指“回头”或“重来”,而是借其深层含义表达一种人生智慧:懂得回归初心、不忘初心、修正自我、重返正道。
例如,取名为“思返”、“知返”、“归返”等,皆含有“自省、觉悟、回头是岸”的哲理意味。这类名字常寄托父母对孩子成长道路的期许——希望孩子即使在外奔波、经历风雨,也能记得来路,守住本心,最终回归善良与正直的本质。
尤其在传统文化中,“迷途知返”被视为一种美德。“返”字入名,也可看作是对人格完善过程的肯定,鼓励个体在犯错后勇于改正,在浮躁中保持清醒,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尽管“返”本身带有“重做”“回头”的意味,看似消极,实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不足,善于调整方向。因此,用“返”起名,虽不张扬,却极具内敛的力量与文化底蕴。
“返”字字典详细说明
据《说文解字》记载:“返,还也。”这是对“返”最原始、最核心的定义,指出其基本动作为“回来”。《广雅》进一步解释为“归也”,强化了“归向、回归”的语义层次。这两个权威辞书共同确立了“返”以“返回”为核心的基本义项。
从构形分析,“返”为形声字,左下包围结构,部首为“辶”(俗称走之底),表示与行走、移动有关;右部为“反”,既表声,也参与表意,因“反”本身有“翻转、相反”之意,故“返”即为“反身而行”,也就是掉头回来。
在《康熙字典》中,“返”被引述为“【廣韻】甫遠切【集韻】【韻會】府遠切,𠀤音反”,说明其古音与“反”相通。书中引用《前汉·董仲舒传》“返之于天”,注曰“谓还归之也”,再次强调“返”即“归还”之意。另引《伍被传》“往者不返”,意为“去了就不再回来”,反向说明“返”即是“再来一次”或“重回原地”。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字典》还提到“返”通“反”,可用于表达“违反”之义,如“返倒”即“违逆、抗拒”。这说明“返”在古汉语中不仅限于物理空间的移动,还可引申至抽象层面的行为对抗或态度转变。
此外,字典收录了多个由“返”构成的词语,如“返本还源”“返祖现象”“返青”“返销”等,涵盖自然、社会、生物、经济等多个领域,显示其强大的构词能力与广泛的应用场景。
“返”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先秦经典中,“返”已频繁出现,并多具哲学意味。《诗经·周颂·执竞》有“福禄来反”,此处“反”即“返”,意为“福气归来”,表达了对吉祥降临的期盼。这种用法将“返”提升到了命运流转、天道循环的高度。
《尚书·西伯勘黎》载:“祖伊返。”描述商朝大臣祖伊出使归来的情景,一个简单的“返”字,勾勒出历史人物行动的关键节点,体现出古人记事精炼而准确的语言风格。
到了汉代,《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写道:“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通过心理推断写出信陵君因遗憾而折返,生动刻画人物情感波动,“返”在此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情绪转折的标志。
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返”升华至精神层面,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回归,而是心灵从官场束缚中解脱,重返自由本真的生命状态,成为田园诗的核心主题之一。
唐代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不复返”渲染时空苍茫之感,使“返”成为衡量永恒与短暂的标尺,赋予其强烈的抒情色彩与宇宙意识。
由此可见,“返”在古典文献中既是实词也是虚词,既能描述具体行为,又能承载哲思与诗意,是中国语言中极为重要且富有弹性的字眼之一。
与“返”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返”字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往往出现在描写离别、归隐、时光流逝或自然变化的诗句中,营造出深沉悠远的意境。
最著名的莫过于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句以仙人乘鹤而去不再归来,比喻人事变迁、旧迹难寻,抒发了诗人登楼望远时的无限怅惘之情,也成为千古绝唱。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复得返自然”,则表达了诗人摆脱仕途羁绊、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返”在此处象征着理想生活的实现,是从尘世回归本真的精神飞跃。
李白《送友人》中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虽未直接使用“返”字,但整首诗暗含“何时返”的期待。类似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隐含对友人能否“平安返来”的深切牵挂。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水诗中常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化用)一类描写,其中“返景”即“返照”,指夕阳余晖反射回来的光影,极富画面感,展现自然界的光影轮回之美。
秦嘉《赠妇诗》中有“遣车迎子还,空去复空返”,描写了迎接妻子未果的失落心情,“空返”二字道尽失望与孤独,情感真挚动人。
这些诗句表明,“返”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情感投射,常与思念、遗憾、觉醒、解脱等情绪相连,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之一。
与“返”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汉语中含有“返”字的成语数量较多,大多围绕“回归、复原、回头”等核心意义展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 返璞归真:去掉外在修饰,回归质朴本性。比喻人或事物回到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
- 返老还童:形容老年人恢复青春活力,也比喻事物重现生机。
- 迷途知返:在错误道路上醒悟过来,及时回头。多用于劝诫悔改。
- 流连忘返:形容留恋某地美景或情境,舍不得离开。
- 返本还源(或“返本还原”):返回根本,恢复原貌。常用于宗教、哲学语境中,强调追溯起源。
- 一去不返:一离开就不再回来,多用于感叹生命逝去或时机错过。
- 正颜厉色,继之以怒,怒而复返:虽非固定成语,但“复返”常见于文言叙述中,表示情绪或行为的反复。
- 返我初服:出自《楚辞》,意为脱去官服,换回平民衣裳,象征辞官归隐。
- 拨乱反正:虽“返”写作“正”,但意义相通,指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
- 辗转反侧:虽然“反”非“返”,但音义相近,形容心中不安,翻来覆去睡不着。
这些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学、演讲、教育等领域,传递着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省、修正、回归与重生的价值观。
“返”字组词(20个词语)
- 返回
- 返航
- 返程
- 返工
- 返修
- 返还
- 返利
- 返聘
- 返销
- 返青
- 返潮
- 返祖
- 返祖现象
- 返城
- 返校
- 返里
- 返家
- 返顾
- 返照
- 返本还源
这些词语覆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自然现象、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返”字强大的构词能力和实际应用价值。无论是“返青”反映农作物生长周期,还是“返祖现象”揭示遗传规律,“返”都以其独特的语义纽带连接起丰富的社会与自然图景。
文章总结
“返”字虽仅有七画,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哲学思考。它起源于“辵”与“反”的结合,本义为“回归、返回”,既是空间上的折返,也是时间上的回溯,更是精神上的觉醒与复归。
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诗经》《尚书》到唐诗宋词,“返”始终活跃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出现在历史记载里,记录人物行踪;存在于诗词歌赋中,抒发人生感慨;融入成语俗语间,传递处世智慧。
在现代语言中,“返”依然生命力旺盛,构成大量常用词汇,如“返工”“返青”“返还”“返航”等,涉及生产、生活、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而在命名实践中,尽管“返”字不常单独使用,但其所蕴含的“知错能改、不忘初心、回归本真”之意,使其成为极具思想深度的选择。
五行属水的“返”,象征流动、柔韧与归宿,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停顿、反思与回调。正如陶渊明“复得返自然”那般,在纷扰尘世中寻得一方清净,或许正是“返”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返”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种人生姿态——不惧前行,亦不避回首;敢于出发,更能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