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字的含义解析,反字组词典故,反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反”是一个极具哲学与文化意蕴的字。从其构形到内涵,无不体现出古人对事物变化、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理解。“反”字为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字形由“又”和“厂”构成,描绘的是手心翻转的动作,本义即为“翻转”或“倾覆”。《说文解字》中释为:“反,覆也。”说明其最初含义是物体位置或状态的颠倒,如将杯子倒置,或将手掌翻过来。
随着语言的发展,“反”字的语义不断扩展,衍生出多种用法。它不仅可以表示物理上的反转,如“翻身”“反攻”,还可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逆向行为,如“反思”“反省”;也可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回返,通“返”,如“迷途知反”;亦可表达违背、背叛之意,如“反叛”“违犯”;甚至可指思想立场的对立,如“反动”“反对”。此外,在修辞上,“反”还用于表达相反的结果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如成语“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
值得注意的是,“反”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在道家哲学中,“物极必反”揭示了事物发展到极端便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自然规律。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运行法则的理解:阴阳交替、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因此,“反”不仅是动作的描述,更是哲理的象征——它是变化的动力,是回归的路径,也是自我修正的过程。
“反”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反”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fǎn,属第三声(上声),发音清晰有力,带有转折和强调的语气。此外,该字还有其他古音或异读,如“fān”(翻案)、“fàn”(贩卖)、“pàn”(见“反衍”),反映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音特性,也说明其意义的丰富性和历史演变过程。
在传统汉字五行学说中,“反”字被归为 水 行。五行配属主要依据字形结构、偏旁部首以及字义联想。虽然“反”字的部首为“又”,但其核心意义“翻转”“回流”“返归”等皆与水的流动、循环、逆转特性相契合。水性柔顺而能穿石,又能随势而变,正如同“反”的动态本质——既可颠覆,也可回归。同时,水主智,而“反省”“反思”等词正体现内省与智慧之德,进一步佐证其属水之理。
“反”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反”字的解释极为丰富,尤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及诸子百家文献为代表,充分展现了其语言学与哲学的双重深度。
《说文解字》 云:“反,覆也。从又,厂。”许慎将其定义为“翻覆”之义,并指出其字形由“又”(手)与“厂”(崖形,表动作空间)组成,形象地表达了手向下翻转的动作,奠定了“反”作为动词的基本义项。
《康熙字典》 进一步引用唐韵、集韵等音韵资料,称“反”音“府远切”,又音“孚袁切”,并指出其通“翻”“返”“贩”等字。书中引用《诗经》“福禄来反”说明“反复不厌”之义;引《前汉书》“使者五反”表明“回还”之用;又载“断狱平反”体现司法昭雪之意。这些注解不仅厘清了“反”的多种读音与用法,更揭示其在政治、法律、伦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反”常被赋予哲学内涵。《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动”,认为万物运行的根本动力在于向对立面转化;《孟子》中“以齐王,由反手也”,以“反手”比喻事情极易完成,凸显其“轻而易举”之喻义;《礼记》则强调“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将“反”提升至道德修养层面,即“自我反省”。这些经典论述共同构建了“反”字的文化厚度。
“反”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提供的字典资料,“反”字具有多重义项,涵盖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多种词性,且包含多个引申义和通假用法,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的高度灵活性。
作为动词,“反”最基本的含义是“翻转”“倾倒”,如《说文》所言“反,覆也”。由此引申出“反转”“反攻”“反面”等具体动作。同时,它也通“返”,表示返回、归来,如《论语》“使子路反见之”、“夫迷途知反”。另有一层重要含义为“违背”或“背叛”,如“违犯”“反叛”“反戈一击”,强调对原有立场或秩序的背离。此外,“反”还可表示“类推”,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处“反”意为触类旁通、推理引申。
作为形容词,“反”表示“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如“反函数”“反科学”“反义词”。这种对立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社会现象中,构成认知世界的重要维度。
作为副词,“反”表示“反而”“反倒”,用于表达结果与预期相反,如《史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杜甫诗》“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讽刺意味。
作为名词,“反”可指“反革命分子”的简称,如“肃反”“三反五反”等政治术语,亦可作姓氏使用。此外,“反”还有特殊读音与用途,如“反切”(古汉语注音法)、“反哺”(幼鸟喂母,喻孝道)、“反间”(离间敌人)等,均显示出其在文化、军事、语言学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反”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姓名学中,“反”字因寓意强烈、个性鲜明,并非常见于人名之中,但若用于取名,则往往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独特性格或人生哲理的期望。
从积极角度看,“反”可象征独立思考、勇于挑战、不拘常规的精神。例如,“反求诸己”意味着遇事不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体现出内省与自律的品格;“反败为胜”则寓意在逆境中奋起反击,展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若以“反”入名,可能是希望孩子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突破传统、在困境中实现逆转的能力。
然而,由于“反”字本身含有“背叛”“对抗”“叛逆”等负面联想,如“反叛”“反动”“反水”等词多具贬义,因此在命名时需格外谨慎,避免造成误解或不良暗示。尤其在现代语境下,“反”易被联想到政治斗争或激进立场,可能影响人际观感。
综合而言,“反”字虽富含哲理与力量感,但在起名实践中较为少见,更适合用于字号、笔名或文学创作中,以表达某种思想态度或艺术风格,而不宜作为正式人名广泛使用。
和 “反” 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反”字参与构成的成语数量众多,且多具哲理色彩或警示意义,反映了中华文化对矛盾、变化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下列举部分常见成语及其含义:
- 适得其反:结果与愿望完全相反,常用于批评方法不当导致负面效果。
- 反复无常:形容人情绪或态度变化不定,缺乏恒心。
- 反躬自问:回过头来检讨自己,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 反唇相讥:受到指责后反过来讥讽对方,形容言语争锋。
- 反戈一击:原指调转兵器攻击原来的阵营,比喻内部倒戈或立场转变。
- 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地位或局势发生逆转。
- 反败为胜:在失败中奋起,最终取得胜利,体现顽强斗志。
- 反目成仇: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敌对,多用于亲友或夫妻之间。
-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蕴含道家哲学。
- 拨乱反正:治理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常用于政治改革。
- 举一反三:从一个例子类推出其他类似情况,形容善于学习和推理。
- 反求诸己:遇到问题时先反省自身,而非责怪他人,体现儒家修身理念。
- 反璞归真:去除浮华,回归本真,追求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 反水不收: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反间之计:利用敌方间谍或制造内部矛盾以瓦解对手,属兵法谋略。
这些成语不仅语言精炼,而且富含人生智慧,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书面与口语表达中。
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在古典诗词中,“反”字频繁出现,既有实义用法,也有虚词转折功能,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与哲理性。
《诗经·卫风·氓》中有句:“不思其反”,意为不考虑后果或不知悔改,表现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控诉。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安反侧于万物”,劝降叛将,希望他安定内心、回归正道。“反侧”在此指不安宁的心态,后演化为成语“辗转反侧”。
唐代韩愈《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用“反”字加强对比,突出今人不如古人的遗憾。杜甫《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以“反”表达世态炎凉下的价值观颠倒,充满悲悯之情。
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其中“反复”指书信往来,体现文人间的谦逊交流。清代方苞《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揭露司法黑暗,用“反”字凸显现实的荒诞与不公。
楚辞《涉江》有“乘鄂渚而反顾兮”,描绘诗人回望故土的情景,“反顾”即回头看,寄寓深切的乡愁与无奈。这些诗句中的“反”字,或表动作,或表转折,或含哲理,皆精准传神,耐人寻味。
“反”字组词(20个词)
“反”字组合能力强,可与其他汉字构成大量复合词,涵盖生活、政治、心理、科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20个典型词语及其简要释义:
- 反正:①拨乱反正;②投诚归顺;③无论如何。
- 反应: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回应,或化学变化过程。
- 反映:把情况上报,或客观事物的体现。
- 反复:重复多次,或病情复发。
- 反对:不赞成,持相反意见。
- 反抗:抵抗压迫或强权。
- 反省:自我检查思想言行。
- 反转:方向或局势的逆转。
- 反面:物体的背面,或问题的消极方面。
- 反扑:失败后重新进攻。
- 反馈:信息回传并产生影响。
- 反感:不满或厌恶的情绪。
- 反悔:收回说过的话。
- 反驳:提出理由进行辩驳。
- 反问:反过来提问,增强语气。
- 反响:回声或公众反应。
- 反制:采取措施加以抵制。
- 反照:光线反射,或比喻映射。
- 反常:不符合正常状态或规律。
<10>反差:对比差异,尤指视觉或认知落差。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反”字虽仅有四画,却承载着极为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内涵。它既是具体的动作——翻转、返回、反击,也是抽象的思维——反思、类推、逆转;既是物理状态的改变,也是心理情感的波动;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斗争的象征。
从文字学角度看,“反”为象形兼会意字,结构简洁而意义深远;从音韵学看,其多音多义反映了语言的历史演变;从哲学层面看,它体现了道家“物极必反”、儒家“反求诸己”的核心理念;在文学与日常用语中,“反”字更是活跃于成语、诗词、政论之中,成为表达转折、对立、回归与批判的重要载体。
尽管因其负面联想较少用于人名,但“反”所代表的**自省精神、逆境奋起、辩证思维**,仍是现代社会极为珍贵的价值品质。了解“反”字,不仅是学习一个汉字,更是理解中国文化中关于变化、平衡与觉醒的深层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