敚字的含义解析,敚字组词典故,敚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敚”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与文化内涵的古字。从其本义来看,“敚”是“夺”的本字,意味着强取、抢夺之意,体现了一种力量上的占有与夺取行为。在古代社会中,资源争夺频繁,“敚”字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语言投射。它不仅仅表示物理意义上的抢夺,更引申为在竞争中取胜、占据优势地位的概念。
此外,“敚”还具有多重引申义:一是表示“失去”,如“敚魄”一词所示,形容精神或魂魄被夺走,带有强烈的文学与情感色彩;二是有“更替”“改变”之意,反映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新旧交替的哲学思想;三是通假为“对”,表示答对、应对,在古籍中用于对话场景,展现了汉字在语音与语义上的灵活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敚”也曾作为姓氏使用,见于《广韵》等古籍记载,说明该字不仅限于动词功能,也具备人文传承的功能。整体而言,“敚”字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权力、竞争、应答和变化的多维认知,是中国文字体系中一个虽不常用但意义丰富的存在。
“敚”字读音和五行属性解析
“敚”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duó,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有力,与其“强取”“夺取”的本义相呼应,体现出一种果断、主动的语气特征。另据古音资料记载,“敚”亦有读音 duì,通“对”,用于答对、应对之义,体现了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音特性。
关于五行属性,目前在主流命理学体系中,“敚”字并未明确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类。但由于其部首为“攵”(反文旁),而“攵”通常与动作、行为、攻击性相关,在五行归类中常被视为属金,因金主肃杀、变革、决断之性,与“敚”的“强取”“夺取”之意相符。因此,若用于姓名学分析,可将“敚”字归入五行属金的范畴,象征刚毅、果敢、进取的性格特质。
结合笔画数11来看,此数在传统数理中属吉数,寓意进取有成、意志坚定,进一步强化了“敚”字所蕴含的积极奋斗精神。
“敚”字用于起名的意义与影响
将“敚”字用于人名之中,虽极为罕见,但从字义与文化内涵出发,仍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首先,“敚”作为“夺”的本字,代表争取、拼搏、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适合希望孩子具备强烈进取心与竞争力的家庭选用。名字中含“敚”,寓意着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主动出击,赢得先机,取得成就。
其次,“敚”有“取胜”之引申义,可用于表达父母对孩子在学业、事业上出类拔萃的期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敚”所体现的“夺魁”“夺冠”之意,赋予名字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
再者,“敚”通“对”,含有应答、回应之意,也可引申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为名字增添了一份智慧与灵动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敚”字本义带有“强取”“掠夺”的色彩,略显 aggressive(强势),若单独使用可能给人以压迫感或侵略性印象。因此,在命名实践中,建议搭配柔和、包容的字眼进行平衡,例如与表示仁德、智慧、温和的字组合,以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总体而言,“敚”是一个富有力量感与历史底蕴的名字用字,适用于追求个性独特、寓意深刻的命名需求,尤其适合男孩取名,彰显阳刚之气与雄心壮志。
“敚”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汉语大字典》及现代辞书资料,“敚”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敚
- 部首:攵(反文旁)
- 笔画数:11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五笔编码:NBTT(部分输入法支持)
- 郑码:UDRM
- Unicode编码:U+655A
- GBK编码:94A3
- 笔顺编号:43251353134
其具体释义包括:
- 强取;夺取:如“抄敚”即指抄没强取财物,体现其原始暴力获取之意。
- 引申为取胜:由“夺取”延伸至抽象意义上的胜利,如竞赛、辩论中获胜。
- 失去:反向引申,如“敚魄”形容惊惧失神,魂不守舍。
- 更替;改变:表示事物状态的变化,具哲学意味。
- 通“对”:用于古文中表示答对、回应,如“敚曰”即“答道”。
此外,“敚”亦曾作为姓氏出现,见于《广韵》记载,虽极为稀少,但仍具姓氏文化价值。
“敚”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敚”字屡见于重要典籍,尤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等为代表,提供了权威的训诂依据。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敚,彊取也。” 并引用《周书》:“敚攘矫虔”,意为强行掠夺、扰乱秩序。此处“敚”与“攘”连用,强调非法侵占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说文》指出“敚”字从“攴”作,原形为“攴”部,后演变为“攵”,反映汉字形体的历史变迁。
《康熙字典》引《廣韻》《集韻》《正韻》皆注音“徒活切”,音近“捝”(tuō),可见古音与今音存在一定差异。其释义延续《说文》,称“彊取也”,并补充“又姓。見【廣韻】”,说明“敚”确曾作为姓氏存在。
《广韵》则明确记录“敚”为去声字,音“duó”,与今音一致,并将其归入祃韵,属于中古汉语的重要语音资料。
综合来看,“敚”在古典文献中始终围绕“强取”这一核心意义展开,兼具动词性与名词性(姓氏),且在音韵、字形演变方面展现出丰富的语言学价值。
与“敚”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由于“敚”字属于生僻字,且多为“夺”的古体或异体,在历代诗词作品中直接出现的频率极低。现存唐宋以来的诗歌总集中,尚未发现以“敚”入诗的明确例证。然而,通过考察其同义字“夺”及相关意境,可以间接理解“敚”在文学中的潜在表现力。
例如李白《将进酒》中有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中“散尽”暗含“被夺”之意,若以“敚”代入语境,则可想象“荣华富贵为人所敚”之感慨,更具古雅气息。
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描绘战争掠夺之惨烈,正契合“敚攘矫虔”的古义,可谓“敚”字精神的文学映照。
此外,在骈文与赋体中,“敚”偶有使用。如南朝梁代文献中可见“抄敚赀财,夷戮亲族”之类表述,用以批判暴政与掠夺行径,体现其严肃的政治伦理色彩。
尽管“敚”本身未成为诗词常用字,但其所承载的“争夺”“失去”“更替”等主题,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母题之中,如盛衰兴亡、功名得失、情志起伏等,均可视为“敚”之深层意蕴的延伸。
与“敚”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在现代汉语常用成语库中,**没有以“敚”字构成的固定成语**。主要原因在于“敚”为“夺”的古字,随着语言发展已被“夺”全面替代,故成语系统普遍采用“夺”而非“敚”。
但若追溯“敚”与“夺”的关系,可列举一系列以“夺”为核心、实则源自“敚”义的常见成语,这些成语本质上继承了“敚”的原始含义:
- 巧取豪夺(“豪夺”即“敚”之本义)
- 争权夺利(“夺”即“敚”)
- 夺眶而出(情感被“夺”而出)
- 喧宾夺主(宾客压倒主人,权力被“敚”)
- 夺胎换骨(彻底改变,对应“敚”的“更替”义)
- 分秒必争(时间不可“敚”回)
- 夺人所好(直接体现“强取”之意)
- 先声夺人(气势上“敚”取主导权)
- 夺志丧魂(近“敚魄”之意)
- 天夺其魄(天意使人失魂落魄)
以上成语虽用“夺”字,但其语源可溯至“敚”,可视作“敚”字语义的生命延续。
“敚”字组词(20个词语)
由于“敚”为古字且非现代常用字,其组词能力极为有限,多数为古籍专用或仿古构造。以下是基于文献用例与语义扩展整理的20个与“敚”相关的词语:
- 敚取
- 敚夺
- 敚掠
- 敚财
- 敚物
- 抄敚
- 敚占
- 敚权
- 敚位
- 敚宠
- 敚爱
- 敚志
- 敚气
- 敚魄
- 敚魂
- 敚神
- 敚心
- 敚命
- 敚嗣
- 敚曰
其中,“抄敚”“敚曰”见于古籍原文;“敚魄”“敚魂”等为引申性构词,多用于文学描写;其余词语为依义推导的理论组合,主要用于研究与教学场景。
文章总结
“敚”字虽在现代汉语中鲜少使用,但它作为“夺”的本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字形上看,其左部为“兑”,右部为“攵”(攴),表示以言语或武力实施夺取行为;从字义上看,涵盖强取、取胜、失去、更替、答对等多重含义,展现出汉字意义的丰富性与动态演变过程。
在音韵上,“敚”读作 duó,亦有古音 duì,分别对应“夺取”与“答对”两种语境;在五行归属上,因其部首“攵”象征行动与决断,可归为金行,适合用于表现刚毅果敢之人格特质。
用于起名时,“敚”字寓意进取、拼搏、智勇双全,虽因字形生僻而不宜普及,但对于追求文化深度与个性表达的家庭而言,不失为一个独特而有力的选择。
尽管“敚”未进入成语体系,也无现代高频组词,但其精神内核通过“夺”字得以广泛传承,在诗词、文献、日常用语中持续发挥作用。可以说,“敚”虽隐于幕后,却是中华文化中“争”与“变”哲学的重要符号之一。
综上所述,“敚”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世界的窗口,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