铎字的含义解析,铎字组词典故,铎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铎”字,读音为 duó,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大铃”。从其结构来看,左边为“钅”(即“金”部),表示与金属相关;右边为“翟”(dí),表声。因此,“铎”是由“金”和“翟”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属于典型的左形右声结构。
在古代,铎是一种重要的礼器与军乐器,常用于宣布政令、传达军令或举行祭祀活动。《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铎,大铃也。”并记载在军事编制中,“两司马执铎”,说明铎在军队中具有指挥信号的作用。此外,《周礼·小宰》提到“徇以木铎”,即官员摇动木舌之铎巡行宣教,用以警示百姓、传播法令,体现了其作为教化工具的社会功能。
除了作为大型铜铃使用外,“铎”也可指挂在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如《洛阳伽蓝记》所言:“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描绘了寺庙屋角悬挂的宝铎随风作响、清越悠扬的情景,赋予其审美与宗教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铎”还有一层较为生动的引申义——“刺;啄”。在《西游记》中有句:“你还把热舌头铎我!”此处的“铎”作动词使用,形容舌头像铃舌一样不断触动,带有调侃意味,显示出汉字在文学表达中的灵活多变。
“铎”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铎”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duó,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有力,具有一种庄重感,与其作为礼乐之器的功能相契合。
从汉字五行归属来看,“铎”属金行。这一判断主要依据其偏旁部首“钅”(金字旁),凡是带“钅”或“金”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自然归入五行之“金”。而“金”在五行中象征刚健、肃杀、变革与权威,这也正呼应了“铎”作为军令、政令发布工具的庄严性和威慑力。
在姓名学与命理分析中,若一个人八字中缺金,或喜用神为金,则取名时选用“铎”字可补益五行平衡,增强意志力、决断力与领导气质。同时,由于“金”主西方、主秋、主义,也暗示此人性格坚毅、讲原则、有责任感。
“铎”字在起名中的解析与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铎”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且寓意深远的字,尤其适合用于男孩名字之中,传递出一种阳刚、庄重、智慧的气息。
取名用“铎”字,首要寓意是警醒世人、弘扬正道。因其古时由官员执掌,摇动以宣政布令,故有“唤醒民众”“启迪心智”之意。父母以此字为孩子命名,寄望其未来能成为社会的引领者、思想的传播者,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次,“铎”亦象征才华出众、声名远播。如同宝铎随风而鸣,声音传于天外,名字中含“铎”者,往往被期许拥有卓越的表达能力、影响力与感召力,在学术、艺术或公共事务领域有所建树。
再者,“铎”因与音乐、礼仪相关,也暗含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品格。它不仅是兵器般的冷硬金属,更是礼乐文明的载体,因此用于人名时,既不失阳刚之气,又兼具文化修养之美。
常见搭配如:文铎、子铎、明铎、启铎、承铎、云铎、思铎、宇铎、俊铎、宏铎等,皆体现出对智慧、光明、担当与远见的追求。
“铎”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根据传统字书与现代辞典,“铎”的基本释义如下: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由“钅”与“翟”组成,总笔画10画,部首为“钅”。
- 繁体写法:鑙,现已简化为“铎”。
- 拼音标注:duó,注音符号为ㄉㄨㄛˊ。
- 笔顺说明:撇、横、横、横、竖提、横折钩、点、提、横折钩、竖。书写时应注意“钅”部紧凑,“翟”部舒展,整体平衡。
- 五笔编码:QXYG;郑码:PXBI;Unicode:U+94CE;GBK编码:EEEC。
核心含义分为三类:
- 名词义:指古代的大铃,有舌,摇动发声,用于宣布政令或作战指挥。亦可指小型铃铛,装饰于车马或建筑之上。
- 动词义:引申为“刺”“啄”,见于古典小说语言,生动形象。
- 文化义:作为礼乐器具,参与祭祀、舞蹈(如“铎舞”),体现古代礼乐制度。
此外,“铎”在古籍中常与其他字构成专有名词,如“木铎”“铃铎”“金铎”“铁铎”等,分别代表不同材质或用途的铃器。
“铎”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铎”被多次提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曰:“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这是对“铎”最原始、最权威的定义,强调其军事用途。两司马为基层军官,执铎以号令士兵,显示其在军队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周礼·小宰》载:“徇以木铎。”郑玄注:“木铎,木舌之铃,文事振之;金铎,金舌之铃,武事振之。”可见,古人依事务性质区分“木铎”与“金铎”:文官用木舌之铎宣传教化,武将用金舌之铎发布军令,体现出“以声治世”的治理理念。
《淮南子·泛论训》云:“告寡人以事者,击铎是也。”说明在宫廷中,臣下欲奏报要事,需先击铎示意,类似今日的“通报机制”,反映出“铎”在政治沟通中的媒介作用。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进一步解释:“铎所以宣令,犹今时鼓楼传更之声。”将古代的铎声比作后世的钟鼓楼报时之声,说明其功能延续千年。
综上所述,“铎”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与礼乐文化的缩影。
与“铎”相关的诗词内容
尽管“铎”并非高频出现在诗词中的字眼,但在一些描写寺庙、边塞、朝堂或怀古题材的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往往营造出空灵、庄严或苍凉的意境。
例如北魏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中写道:“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此句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极具诗意,描绘佛寺檐角铃铎在微风中轻鸣,声音清澈高远,仿佛通达天界,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唐代诗人李贺在《梦天》一诗中虽未直写“铎”,但“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之境,与“宝铎含风”的空灵感相通,可视为精神上的呼应。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引用古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此语原出自《论语·八佾》,孔子周游列国,欲推行仁政,犹如执木铎巡行天下,唤醒人心。后世常用“天之木铎”比喻圣贤教化万民,成为高度赞誉之词。
这些诗句或典故中的“铎”,不再是单纯的金属器具,而是升华为一种文化象征——真理的传播者、时代的警钟、文明的回响。
与“铎”字相关的成语
虽然直接包含“铎”字的成语数量不多,但有几个重要且富有哲理的固定表达值得了解:
- 木铎金声:原指木舌之铎发出金属般洪亮的声音,比喻教化普及、德音远播。常用来赞美教育家或贤者的影响深远。
- 天之木铎:出自《论语》,意为上天派来唤醒世人的教化者。形容某人肩负重大社会责任,如孔子一般以道育人。
- 振聋发聩:虽然不带“铎”字,但其意与“铎”的功能高度一致——通过强烈的声音唤醒麻木之人,常与“执铎者”形象相联系。
- 掩耳盗铃:虽涉及“铃”,但与“铎”同属铃类器具,反映古人对声响器物的认知体系。
这些成语或典故共同构建了“铎”在中华文化中的精神图谱:它不只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使命的象征。
“铎”字组词(20个词语)
以下是与“铎”相关的常见词汇,涵盖历史、文化、宗教及现代用法:
- 木铎
- 金铎
- 铃铎
- 铁铎
- 宝铎
- 铜铎
- 铎舞
- 鸣铎
- 振铎
- 执铎
- 徇铎
- 司铎
- 教铎
- 警铎
- 檐铎
- 马铎
- 风铎
- 梵铎
- 古铎
- 铎语
其中,“司铎”在近代也用于翻译天主教中“神父”一职,借用了“执掌教化之铃”的意象,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文章总结
“铎”字虽不常现于日常口语,却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它既是实体的金属铃器,又是抽象的精神象征。从《说文解字》到《周礼》,从庙堂军旅到寺院檐角,从“徇以木铎”的政教传统到“天之木铎”的圣贤理想,“铎”始终扮演着唤醒、宣告、引导的角色。
在姓名学中,它代表着智慧、责任与影响力,适合用于寄托父母对子女成才、立德、济世的期望。其五行属金,音韵铿锵,结构稳重,无论从形、音、义还是文化内涵上看,都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名字用字。
当我们再次听到风吹宝铎、余音袅袅之时,不妨想起那个执铎而行的古人,他摇动的不仅是铃声,更是文明的节奏与时代的脉搏。“铎”之声虽远,其意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