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字的含义解析,夺字组词典故,夺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夺”(拼音:duó)是一个极具动态与力量感的字,其本义源于古代金文的会意结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夺”的上部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鸟(隹),下部是“手”(又或寸),形象地描绘了手中之鸟即将挣脱飞走的情景,寓意着即将失去、控制不住的状态。因此,其最初的含义为“丧失”,即原本拥有的东西眼看就要从手中滑脱。
随着语言的发展,“夺”逐渐由“失”转向“取”,词义发生逆转,演变为强行获取、抢取、争取的意思。这一转变体现了汉语中常见的反义相生现象——从“失去”到“夺取”,一字之间承载了命运的拉扯与意志的抗争。
“夺”字不仅表达了物理层面的动作,如“强取”、“抢占”,也延伸至精神与意志层面,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不可动摇。它还用于抽象概念,如“夺目”表示光彩耀眼,“夺标”象征胜利夺冠,“夺情”则指帝王特许官员在丧期中继续任职,情感被制度所“夺”。
可以说,“夺”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力、意志、时机与命运的深刻理解。它既是危机中的失控,也是奋斗中的进取;既是暴力的掠夺,也是荣耀的赢得。一字多义,刚劲有力,极具哲学张力。
“夺”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夺”字的现代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duó,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有力,带有强烈的动作感和节奏感,与其“争夺”、“强取”的语义相呼应。
此外,“夺”字还有一个古音读作 duì,见于《礼记·檀弓下》:“齐庄公击莒于夺,杞梁死焉。”郑玄注曰:“隧、夺声相近,或为兑。”此处“夺”通“隧”,意为狭路或地名,属于通假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从汉字五行学的角度分析,“夺”字的偏旁为“大”,而根据康熙字典及传统姓名学体系,此字的笔画数为6画,结构属上下型。结合其形、音、义综合判断,“夺”字在五行中归属于 火 行。
为何归为“火”?原因有三:其一,“夺”字动作迅猛、气势强烈,具有“火”的热烈与爆发性;其二,其意义多与竞争、冲突、光明(如“夺目”)相关,皆为“火”的象征特质;其三,在命理取名中,“火”主礼、主明、主进取,与“夺”所体现的拼搏精神高度契合。
因此,在起名或风水命理应用中,若需增强个人的斗志、决断力与行动力,使用“夺”字可补益“火”行能量,尤其适合生于寒湿季节或八字缺火之人。
“夺”字在起名中的解析与意义
将“夺”字用于人名之中,虽不常见,但一旦使用,便极具个性与气势。由于其字义强烈、动作性强,常被视为一个刚猛、果敢、富有进取心的象征符号。
在名字中使用“夺”字,通常寄托了父母对孩子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出类拔萃的期望。例如“志夺”寓意志向坚定、不可动摇;“文夺”可解为才华横溢、文采压群;“天夺”则暗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迈气概。
然而,因“夺”字本身带有“争夺”、“强取”之意,略显 aggressive(攻击性),在传统命名文化中被认为稍显锋芒过露,容易引发人际冲突或显得过于强势。因此,一般建议搭配柔和、包容的字以达到平衡,如“安然夺志”、“慧夺天工”等组合,既保留锐气,又不失温润。
此外,“夺”字五行属火,若用于取名,需结合生辰八字考量是否适宜。若命局喜火,则可用之以助运;若忌火或命局火旺,则应慎用,以免造成五行失衡。
总体而言,“夺”作为名字用字,适合那些希望孩子勇敢无畏、敢于挑战、追求卓越的家庭。它不是一个温婉含蓄的选择,而是一种宣言——对平庸的拒绝,对巅峰的向往。
字典释义详解
据《说文解字》记载:“夺,手持隹失之也。”这是对“夺”字最原始、最核心的解释。其中,“隹”是短尾鸟的象形,整个字描绘的是一个人手中握着一只鸟,却眼睁睁看着它振翅飞走的画面,表达的是掌控不住、即将失去的瞬间状态。
《玉篇》进一步指出:“夺,取也。”这标志着词义的重大转折——从“失”变为“取”,从被动转为主动。这种语义演变反映了人类语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过程。
“夺”字的基本义项包括:
- 丧失:如“精气夺则虚”,指生命力被耗尽;“三军可夺帅也”,指统帅被强行更换。
- 强取:如“夺其印符”、“夺攘矫虔”,皆指用强力手段占有他人之物。
- 争取获得:如“夺锦才”、“夺魁”、“夺冠”,强调通过竞争取得荣誉。
- 剥夺:如“夺官”、“夺爵”、“夺休”,表示权利或地位被取消。
- 冲出:如“夺门而出”、“眼泪夺眶而出”,形容情绪或动作的突然爆发。
- 决定权:如“请予裁夺”,表示请求对方做出最终裁定。
- 文字脱漏:古籍校勘中称“第八行夺一字”,即某处遗漏了一个字。
此外,“夺”还可构成大量复合词,如“夺取”、“夺权”、“夺目”、“夺情”、“夺志”等,涵盖政治、军事、情感、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极强的构词能力与语义延展性。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夺”字解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夺”字频繁出现,且多具深意,往往承载着哲理、道德与政治训诫。
《说文解字》曰:“夺,手持隹失之也。”许慎以此会意结构揭示其本义为“丧失”。这一解释不仅准确描述了字形,更蕴含了古人对于“控制”与“失控”的哲学思考——再紧的掌握,也可能因一瞬疏忽而失去。
《论语·子罕》中有千古名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在此强调个体意志的不可侵犯性。军队可以更换统帅,但一个普通人只要坚守信念,其志向便无人能夺。这句话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支柱,彰显了人格尊严的力量。
《荀子·富国》提出:“勿夺农时。”这里的“夺”意为“耽误”或“侵占”,告诫统治者不应因徭役、战争等原因干扰农业生产,体现了儒家重民、保民的思想。
《礼记·仲尼燕居》载:“给夺慈仁。”郑玄注:“夺,犹乱也。”此处“夺”引申为扰乱、破坏,说明过度给予或剥夺都会破坏仁爱之道,需持中守正。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表述,指出当人体的精气被耗损或剥夺时,就会导致虚弱病症,强调养生须固本培元。
而在《史记》中,“夺”字频繁用于政治斗争描写,如“夺其印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生动刻画了权力更迭的激烈场面,凸显“夺”作为历史推动力的角色。
综上所述,“夺”不仅是日常用语中的动词,更是贯穿经史子集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古代关于权力、道德、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辨。
与“夺”相关的诗词内容
历代诗人常借“夺”字表达激烈的斗争、辉煌的成就或强烈的情感波动。以下列举几例经典诗句:
唐代卢肇《观竞渡》诗云:“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此句描写赛龙舟获胜场景,“夺得”二字铿锵有力,写尽胜利者的豪情与围观者的惊叹,成为“夺标”一词的经典出处。
明代高启《谢赐衣》诗曰:“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诗人自谦虽蒙皇恩浩荡,却愧无“夺锦”之才。“夺锦”原指在诗会上胜出夺奖,后泛指才华出众、压倒群伦。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虽未直接用“夺”字,但“料敌”、“亲比”已隐含“超越”、“夺魁”之意,反映文人争胜之心。
苏轼《赤壁赋》虽为散文,然其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虽言“取”而非“夺”,但意境相通——自然之美,无需强夺,自在人心。
另有一联妙语:“文夺班超笔,武夺霍去病功。”虽非出自正史,却广泛流传,用来形容文武双全、功成名就之人,体现“夺”作为成就象征的文化内涵。
这些诗词中的“夺”字,或写实、或比喻、或自嘲、或颂扬,无不体现出其丰富的表现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夺”字相关的成语
“夺”字参与构成的成语数量众多,且大多气势磅礴,充满动感与张力。以下是十个典型成语及其释义:
- 夺眶而出:泪水无法控制,猛然涌出眼眶。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 夺门而出:用力推开房门冲出去,多用于紧急或慌乱情境。
- 巧取豪夺:用巧妙手段骗取,用强硬手段抢夺。形容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 争分夺秒:抓紧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形容时间紧迫,奋力拼搏。
- 光彩夺目:光辉灿烂,耀眼迷人。形容事物极为美丽或成就突出。
- 喧宾夺主:客人喧哗,压倒了主人。比喻次要事物占据了主要位置。
- 鸠占鹊巢(亦作“鹊巢鸠夺”):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占他人居所或成果。
- 大势已去:虽然未直接含“夺”,但“去”即“被夺”,指局势已无法挽回。
- 先声夺人:先张扬声势以挫伤对方士气。比喻做事抢先一步,掌握主动。
- 巧夺天工:技艺精巧,胜过天然。形容人工制造极其精美。
此外还有:夺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魂飞魄夺(极度惊恐)、耀武扬威(虽无“夺”字,但“扬威”即“夺势”)等,均与“夺”的核心意义密切相关。
这些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学、演讲、新闻报道等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夺”字组词(20个常用词汇)
“夺”字构词能力强,可与多种词语搭配形成丰富表达。以下是20个常见词汇及其简要说明:
- 夺取:使用力量或策略获得,如“夺取政权”。
- 夺权:以非正常手段掌握权力。
- 夺冠:赢得冠军头衔。
- 夺标:赢得比赛第一名。
- 夺魁:在竞赛中取得首位。
- 夺目:光彩耀眼,引人注目。
- 夺走:强行拿走或导致失去。
- 夺去:使某物或生命消失,如“瘟疫夺去了生命”。
- 夺情:古代官员在丧期被皇帝特许留任。
- 夺志:强行改变他人的志向。
- 夺席:夺取别人的座位,喻抢占优势地位。
- 夺产: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 夺利:争夺利益。
- 夺路:强行通过道路,或拦路抢劫。
- 夺神:使人神情恍惚。
- 夺魄:惊心动魄,令人失魂。
- 夺彩:失去光彩,或比赛中失利。
- 夺印:夺取官印,象征权力更替。
- 夺俸:扣减官员薪俸作为惩罚。
- 讹夺:古籍中因抄写错误而导致文字遗漏。
这些词语覆盖政治、军事、情感、文化、医学等多个层面,充分展现了“夺”字的强大语义网络。
文章总结
“夺”是一个充满力量与矛盾美感的汉字。它起源于“手中之鸟即将飞走”的失落意象,却最终演化为“奋起争夺、勇往直前”的进取象征。一字之间,完成了从“失”到“得”的哲学升华。
其读音 duó 铿锵有力,五行属火,象征热情、光明与行动力。在命名中虽显锋利,但恰如利剑出鞘,适合志存高远、不甘平凡之人。搭配得当,可成点睛之笔。
从《说文》到《论语》,从《史记》到唐诗宋词,“夺”字贯穿中华文明长河,既是历史变革的见证者,也是精神信念的守护者。“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句,更是将个体尊严提升至不可侵犯的高度。
在成语与词汇中,“夺”化身为无数生动表达:“夺目”写美,“夺情”写制,“夺标”写胜,“夺走”写痛。它既能描绘战场硝烟,也能刻画泪眼朦胧;既可用于权力斗争,也可用于艺术赞美。
总而言之,“夺”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态度——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逐,对光明的渴望。它是汉语中最具爆发力的文字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