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岋字的含义解析,岋字组词典故,岋字诗词解读

岋字的含义解析,岋字组词典故,岋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1 更新日期: 2025-10-04 06:08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作为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虽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表意符号,更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体现。从构形上看,“岋”由“山”与“及”组合而成,属于形声字,其本义为“摇动貌”,即形容山体或大地震动、晃动的状态。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正是汉字“以形表意”特征的典型代表。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审美与哲思的结合体。“岋”虽非常用字,但它的存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度抽象的语言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在面对天地动荡时的心理感受与文学表达方式。

“岋”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岋”的普通话拼音为 è,声调为第四声,发音短促有力,带有沉郁之感,与其所表达的“摇动、震动”之意相呼应。该字共 13画,结构上属于左右结构,左部为“山”,右部为“及”。尽管部分资料未明确标注其偏旁归类,但从字形分析,“山”为其显著的表意部件,因此可归入“山部”范畴。

关于“岋”字的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中通常依据字形中的部首或笔画数来判断。由于“岋”含“山”部,而“山”属土,故此字在五行中多被认为属 。此外,也有学者根据其意义——地动山摇——将其与“土”行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其五行属土的观点。在起名时,若命理需补“土”元素,使用“岋”字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岋”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岋”用于人名之中极为罕见,因其字义涉及“震动、摇动”,具有一种不稳定、动荡的意象,传统上并不被视为吉利或温和的名字用字。然而,从另一角度解读,这种“动”的特质也可以象征活力、力量与变革精神。若用于特定语境下,如希望孩子具备坚韧不拔、敢于突破常规的性格,则“岋”或许能传达一种勇往直前、不畏挑战的精神寓意。

此外,“岋”字结构独特,音韵铿锵,书写美观,具备较强的个性色彩。对于追求名字独特性、文化底蕴深厚的家长而言,选用此类冷僻字可避免重名,展现文化品位。但需注意的是,因该字生僻难认,可能导致日常交流不便,甚至影响社会认知与心理印象,因此在实际命名中应慎重权衡利弊。

“岋”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岋”收录于〈寅集中〉【山字部】第308页第17条,原文如下:

【集韻】鄂合切,音砐。動貌。①【揚雄·校獵賦】天動地岋。或从土作圾。②【莊子·天地篇】殆哉圾乎。”

此处指出:“岋”读作“è”,音近“砐”,意为“动貌”,即事物震动的样子。引文出自西汉辞赋家扬雄的《校猎赋》,其中“天動地岋”形容天地剧烈震动,气势磅礴,极具画面感。同时,《康熙字典》还提到“或从土作圾”,说明“岋”与“圾”为异体字关系,皆可表示动摇、危险之意。而在《庄子·天地篇》中,“殆哉圾乎”则用来形容局势危殆,濒临崩溃,进一步印证了“岋”所蕴含的动荡不安之义。

综上所述,“岋”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绘自然或社会的重大变动,具有强烈的动态意象和警示意味。

“岋”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岋”未见于《说文解字》,但在《集韵》中有明确记载:“鄂合切,音砐,動貌。”这表明该字在宋代已被收入韵书系统,作为描述动作状态的专用字。“鄂合切”是反切注音法,用“鄂”的声母与“合”的韵母拼出“è”的读音,符合中古汉语音系规律。

从文辞角度看,“岋”常与其他形容震动的词汇并列使用,构成四字成语或对仗句式。例如“天動地岋”与“山崩地裂”“雷轰电掣”等词语同属一类,皆用于夸张描写自然伟力。这类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汉代大赋之中,旨在营造宏大壮丽的意境。扬雄在《校猎赋》中使用“天動地岋”,正是为了渲染帝王出猎时万民响应、天地为之震动的壮观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岋”与“圾”互通的现象也体现了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形声转换规律——当某一概念需要借不同部首表达时,可通过更换形旁实现词义延伸。此处“从山作岋,从土作圾”,分别强调山体震动与土地松动,实为同一核心语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岋”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古典诗词中,并无直接使用“岋”字的作品。该字主要出现在辞赋与散文类文体中,尤以汉代赋体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例句出自扬雄《校猎赋》:“天動地岋”,用来形容皇家狩猎队伍出行时声势浩大,连天地都仿佛随之震颤。这一表述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堪称文学经典。

后世文人在创作边塞诗、咏史诗或写景抒怀之作时,偶有化用“天動地岋”之意境者,如唐代诗人岑参描写战鼓雷鸣:“鼙鼓惊天动,旌旗卷地飞”,虽未直书“岋”字,但其意境与之遥相呼应。由此可见,“岋”所代表的“强烈震动”意象,已深深融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体系之中,成为表达宏大气象的重要语汇资源。

和 “岋”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查证,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尚无包含“岋”字的固定成语。由于该字极为生僻,且多用于古文特定语境,未能进入日常成语系统。然而,与其意义相近的成语众多,均可视为“岋”字语义的延伸与扩展。例如:

  • 天翻地覆
  • 山崩地裂
  • 地动山摇
  • 风起云涌
  • 雷霆万钧
  • 波涛汹涌
  • 撼天动地
  • 风云变色
  • 大厦将倾
  • 危如累卵

这些成语均含有“动荡、危机、巨变”之意,与“岋”所表达的“动貌”高度契合。尤其“地动山摇”与“天動地岋”几乎同义,可视作现代汉语对该古语的继承与发展。

“岋”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岋”为极罕见字,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参与构词,亦无标准词汇收录。但基于其本义“摇动貌”,并结合古籍用法与构词逻辑,可尝试拟构以下词语(部分为仿古造词,仅供研究参考):

  1. 岋然(形容震动的样子)
  2. 地岋(大地震动)
  3. 天岋(天空震动,引申为天象异常)
  4. 岋动(轻微晃动)
  5. 岋震(震动)
  6. 山岋(山体晃动)
  7. 岋摇(摇摆不定)
  8. 岋波(水波因地震而起伏)
  9. 岋石(松动的岩石)
  10. 岋土(松散的土壤)
  11. 岋裂(开裂震动)
  12. 岋响(震动发出的声音)
  13. 岋势(动荡的趋势)
  14. 岋危(处于危险动荡中)
  15. 岋乱(混乱动摇)
  16. 岋祸(因震动引发的灾祸)
  17. 岋迹(震动留下的痕迹)
  18. 岋氛(动荡的气氛)
  19. 岋象(异常天象)
  20. 岋域(发生震动的区域)

以上词语多为理论构拟,实际使用中极少出现,仅用于学术探讨或文学创作。

最后的文章总结

“岋”是一个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汉字,虽在现代汉语中几近湮没,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承载着重要的语言功能与文化价值。它以“山”为形、“及”为声,表达“摇动貌”的核心含义,生动描绘了天地震动的壮观景象。其读音为 è,五行属 ,结构严谨,笔画繁复,体现出汉字形声结合的独特魅力。

尽管“岋”不适合普遍用于人名,也不见于常见成语,但它在古典辞赋中的运用展现了古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通过对《康熙字典》《集韵》等权威典籍的梳理,我们得以还原其历史语义与文化背景。同时,围绕其意义衍生出的一系列近义成语与拟构词汇,也丰富了我们对该字的理解维度。

总体而言,“岋”虽小众,却是汉字宝库中一颗隐匿的明珠。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冷僻的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一幅壮阔的画面、一种深邃的思想。深入探究此类文字,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