屵字的含义解析,屵字组词典故,屵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屵”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其结构独特,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从字形上看,“屵”属于上下结构,由“山”与“厂”组合而成,整体呈现出山势高耸、峻峭挺拔之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味。
根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等古籍记载,“屵”的本义为“岸高也”,即形容地势高耸、山崖陡立的样子。引申义则指高山本身,或形容山体巍峨雄伟的样貌。因此,“屵”不仅是一个描述自然地貌的字,更承载了古人对山岳崇高、庄严形象的认知与敬畏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象征着稳固、恒久、仁德与力量,常被用来比喻君子之德、国家之基。因此,“屵”所表达的“山高貌”不仅是地理特征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坚毅不屈、卓然独立、志向高远。
“屵”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屵”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è,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发音短促而有力,与其所形容的高峻山势相呼应,体现出一种刚劲、沉稳的语感。
关于该字的笔画数,《康熙字典》及现代字书均记载为 13画,结构上属于上下结构,上部为“山”,下部为“厂”与“彐”、“土”等部件的组合,书写时需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协调与重心稳定。
在姓名学与五行理论中,“屵”因含有“山”部,通常归入土行。山属土,象征厚重、承载、安定与包容,是五行之中最具稳定性的一行。使用“屵”字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性格稳重、意志坚定、根基牢固的美好愿望。
此外,由于“屵”字本身较为生僻,极少用于日常用语,因此在起名中使用此字,也常带有追求独特性、文化底蕴深厚、寓意深远的特点。
“屵”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屵”字用于人名之中,虽不常见,却极具文化内涵与个性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字符,更是一种人格理想的投射。
首先,“屵”寓意志向高远、气宇轩昂。因其本义为“山高貌”,故可用于形容一个人胸怀广阔、目标远大,有如高山般屹立不倒的志向与抱负。尤其适合用于男孩名字,彰显阳刚之气与进取精神。
其次,“屵”象征坚韧不拔、稳重可靠。山之所以能成为万民敬仰的对象,正在于它的沉默、坚固与持久。“屵”字正体现了这种沉静而强大的内在品质,适用于希望孩子成长为有担当、有毅力之人的家庭。
再者,由于“屵”字五行属土,土主信、主德、主养,因此也寓含诚信守诺、厚德载物之意。在命理学中,若命局喜土,则使用“屵”字可起到补益作用,增强个人运势中的稳定因素。
最后,选用“屵”这样少见而典雅的字,还能体现家庭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使名字既不失古典韵味,又避免流于俗套,达到“雅而不僻,奇而不怪”的理想效果。
“屵”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屵”见于〈寅集中〉【山字部】第307页第11行,原文如下:
《廣韻》五割切;《集韻》牙割切,𠀤音嶭。
【說文】岸高也。又【集韻】魚列切,音孼。義同。
【說文】屵獨爲部,與厂部𠨲音義別。
【總要】屵,同岸。轉入聲,與𡾦通。
这段文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一是“屵”的古音读法,包括“音嶭”与“音孼”,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切注音方式;二是明确指出其意义为“岸高也”,即岸边高地或悬崖峭壁;三是强调“屵”曾自成一部首,在《说文解字》中独立存在,不同于“厂”部的“𠨲”字,二者音义皆异;四是说明“屵”与“岸”相通,可视为异体字关系,且可通过声调变化与“𡾦”字互通。
由此可见,“屵”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声字,而是有着独立演变路径的古老汉字,曾在汉字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后来逐渐被“岸”等常用字取代,但在文献考据与文字研究中仍具价值。
“屵”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追溯至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其中明确指出:“屵,岸高也。” 这是最原始、最权威的定义,揭示了该字的核心含义——高耸的河岸或山崖。此处“岸”不仅指水边高地,亦可泛指一切陡峭隆起之地貌。
《广韵》与《集韵》作为唐宋时期的音韵学巨著,进一步补充了“屵”的语音信息。《广韵》以“五割切”注音,属入声麦韵;《集韵》另收“牙割切”与“鱼列切”,分别对应不同方言或历史层次的发音演变。这些记录表明,“屵”在古代曾有多重读音,反映了汉字语音发展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说文》提到“屵獨為部”,说明在早期汉字体系中,“屵”曾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首存在,统摄与其意义相关的其他字。这显示出古人曾试图将“高岸”这一自然现象抽象化,并构建相应的语义场。然而随着语言发展,“屵”逐渐失去部首地位,最终并入“山”或“厂”部,成为边缘化字符。
此外,《总要》称“屵,同岸。转入声,与𡾦通”,说明在后世使用中,“屵”已被视为“岸”的异体字,二者可以互换。这种“转注”现象体现了汉字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与演化规律。
“屵”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遗憾的是,由于“屵”字极为冷僻,且未被广泛收录于主流诗文典籍,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古代诗词中直接使用“屵”字的例子。无论是《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还是历代文人笔记、赋颂文章,均鲜见此字踪影。
但这并不意味着“屵”所代表的意境未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事实上,许多描写高山峻岭、悬崖绝壁的诗句,恰恰传达了“屵”字的精神内核。例如:
- 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展现山势之高险,与“屵”之“山高貌”遥相呼应。
-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登临高峰之志,契合“屵”所象征的崇高境界。
-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描绘山脉绵延、气势磅礴,正是“屵”字意象的诗意延伸。
由此可见,虽然“屵”未入诗行,但其所承载的审美意境早已深深融入中国山水文学的传统血脉之中。
和“屵”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查阅大量成语词典与语文资料,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包含“屵”字的成语。无论是四字格言、典故成语,还是俗语谚语,均无“屵”字出现的记录。
原因在于:“屵”本身属于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已基本退出日常交流领域,仅存于古籍、字书或专业研究中。而成语多源于经典文献、历史故事或民间口语,要求用字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因此极难吸纳此类罕见字符。
同时,也不存在以“屵”开头的成语接龙链条。对于希望进行汉字游戏或文化拓展的读者而言,建议可从“山”字旁的相关成语入手,如“山明水秀”“山高水长”“山崩地裂”“山清水秀”“山盟海誓”等,间接体会“屵”所蕴含的山岳意象。
“屵”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屵”字极为罕见,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参与构词,因此无法列举出真正的常用词语。但为了满足学习与研究需求,以下列出20个基于“屵”字本义(山高貌、指山)或结构特征(含“山”)的拟造词或类比词,仅供理解与参考:
- 屵峰 —— 高耸的山峰
- 屵岭 —— 巍峨的山岭
- 屵崖 —— 陡峭的悬崖
- 屵石 —— 山岩巨石
- 屵𪩘 —— 多峰并立之山
- 屵峦 —— 连绵起伏的山峦
- 屵嶂 —— 如屏障般的高山
- 屵岗 —— 高起的山岗
- 屵阜 —— 隆起的土丘
- 屵𪩘 —— 峻岭高峰
- 层屵 —— 层叠高耸之状
- 巍屵 —— 形容山势雄伟
- 崇屵 —— 高山之意
- 峻屵 —— 险峻之山
- 岧屵 —— 山高貌(仿“岧峣”)
- 嶙屵 —— 石头林立之山
- 嵚屵 —— 山势倾斜而高
- 巀屵 —— 同“巀嵲”,山高峻
- 㟪屵 —— 古字组合,表山形
- 㟝屵 —— 拟古地名用词
请注意:以上词语大多为构拟词汇,并非标准汉语词汇,不可用于正式写作,仅用于帮助理解“屵”字可能的语义延伸方向。
最后的文章总结
“屵”是一个古老而富有哲思的汉字,虽在现代社会中几近湮没,却依然承载着中华先民对自然山川的深刻观察与精神寄托。它以简洁的13画勾勒出高山的轮廓,以“山高貌”的释义传递出天地之间的壮美与威严。
从音韵角度看,其读音为“è”,源自古音“嶭”“孼”,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痕迹;从结构上看,上下分明,山在上而基在下,象征根基稳固、志向凌云;从五行归属而言,因“山”属土,故“屵”亦归土行,寓意厚重、诚信与承载之力。
在命名实践中,虽然“屵”字罕见,但正因其稀有而显得珍贵。用于人名,可寄托父母对孩子成为栋梁之材、胸怀大志、坚定不移的深切期望。尤其适合生于五行缺土、或命格需补土之人,兼具美学价值与命理功能。
尽管目前尚无含“屵”的成语或诗词实例,也无实际使用的固定词语,但它所代表的“高山仰止”之意,早已渗透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谱之中。每一个看到“屵”字的人,或许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挺拔入云的山峰,感受到一种超越凡俗的宁静与力量。
总而言之,“屵”虽小字,气象万千。它是汉字海洋中一颗沉静的明珠,等待有心人去发掘、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