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阨字的含义解析,阨字组词典故,阨字诗词解读

阨字的含义解析,阨字组词典故,阨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5 更新日期: 2025-10-04 06:10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字,其本义与地形、处境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从字形上看,“阨”由“阝”(阜部)和“厄”组成,属于形声字,其中“阝”为形旁,表示与地势、山陵有关;“厄”为声旁,兼表意,暗示困顿、艰难之意。

根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等文献记载,“阨”通“隘”,有“狭窄、险要”之义,多用于形容地理环境的局促或交通要道的艰险。例如《庄子·列御寇》中“穷闾阨巷”,即指偏僻狭小的街巷,反映出生活空间的逼仄。

此外,“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表达人生的困境与精神上的压抑。如《楚辞·远游》所言:“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这里的“迫阨”象征着社会现实对个体理想的挤压,体现出屈原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综上所述,“阨”不仅是一个描述物理空间狭窄的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于命运坎坷、人生困顿的深刻体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逆境的哲学思考。

“阨”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阨”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是 è,二是 ài。其中,读作 è 时较为常见,多用于表示“困厄、困窘”之意;读作 ài 时则通“隘”,强调“狭窄、险要”的地理特征。

在古代音韵体系中,《集韵》《正韵》记载其音为“乌懈切”或“幺解切”,对应今音 ài;另又注“乙革切,音厄”,即今音 è,说明此字自古便存在多音现象。

关于五行归属,虽然“阨”未直接列入传统五行配属系统,但可依据其部首进行推断。“阨”属“阝”部,而“阝”(左耳旁)源于“阜”,本义为土山,象征高地、土丘,因此与“土”行密切相关。结合其“险阻、扼守”之意,亦可引申与“金”相关——因险要之地常设关隘、城防,属军事控制之所,而“金”主肃杀、刚毅,故在命理起名中偶有归于“金”者。

总体而言,“阨”字以“土”行为主要五行属性,象征稳固、承载,同时也隐含“受限、压抑”的负面意象,在姓名学中需谨慎使用。

“阨”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将“阨”字用于人名,在现代极为罕见,因其字义多含“困厄、狭窄、险阻”等消极色彩,容易给人带来压抑、不顺的心理联想。从姓名学角度来看,名字追求吉祥、积极、开阔之意,“阨”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

然而,若从辩证角度分析,“阨”亦可被赋予“历练、坚韧、逆势而上”的象征意义。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处之“空乏其身”与“阨穷而不悯”相呼应,体现了一种在困境中磨砺意志的精神境界。

因此,若家长希望孩子具备面对逆境的勇气与毅力,理论上可用“阨”来寓意“历经磨难终成大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搭配其他积极向上的字以平衡整体气场,避免单一使用造成负面能量聚集。

此外,“阨”字笔画数为6,属阴数,在五格剖象法中,若置于天格、人格位置,可能影响运势发展,尤其不利于少年运。建议仅作为慎用字对待,非特殊文化背景或文学创作需求,一般不推荐用于正式命名。

“阨”字字典详细解释

据《康熙字典》记载:“阨”收录于〈戌集中〉【阜字部】,页码1346第08,其音读有二:一为“烏懈切”,音同“䅬”(今音 ài);二为“乙革切”,音同“厄”(今音 è)。该字或作“隘”“阸”,本义为“陋也”“狭也”,即狭窄、局促之意。

《集韵》指出:“本作𨽩。或作隘,阸陋也。”说明“阨”是“阸”的异体或俗写形式,而“阸”本身即有阻塞、限制之意。《正韵》进一步明确:“狹也”,强化其空间狭小的语义。

在具体用法上,《左传·昭公元年》载:“彼徒我车,所遇又阨。”此处“阨”指地势险峻,不利于战车通行,凸显其地理障碍之义。《史记·秦始皇纪》云:“闭关据阨”,则表明“阨”可指战略要地,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另,《周礼·地官·乡师》有“賙萬民之囏阨”之句,郑玄注曰:“囏阨,困苦也。”可见“阨”已由物理空间延伸至人生境遇,成为“困苦、危难”的代称。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皆收“阸”而无“阨”,故《正字通》称“阨,俗阸字”。但《左传》《孟子》等经典皆写作“阨”,说明其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独立地位,未必仅为俗字。

综观字典释义,“阨”兼具“空间之狭”与“命运之困”双重内涵,是一个融地理、军事、伦理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阨”字解说

在先秦诸子与经典史籍中,“阨”频繁出现,承载着丰富的哲学与政治意涵。《庄子·列御寇》曰:“穷闾阨巷”,描绘都市边缘的贫民聚居区,反映道家对世俗繁华背后的底层苦难的关注。

《孙子兵法·地形篇》提出:“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此处“险阨”并列,特指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之处,强调将领必须精准判断战场环境,方能克敌制胜。这体现了兵家对“阨”作为战略资源的高度认知。

儒家经典中,《孟子·尽心上》有“阨穷而不悯”之语,赞扬君子即使身处困顿也不改其志,彰显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这种将外在困境转化为内在修养的态度,正是中华士人精神的核心所在。

《楚辞·远游》中屈原感叹:“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借“迫阨”抒发理想受挫、无法施展抱负的忧愤之情。这里的“阨”不仅是现实压迫,更是心灵枷锁,折射出诗人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此外,《汉书·刑法志》评秦政:“其生民也陋阨”,批评严刑峻法使百姓生活困苦,道德沦丧。此用法将“阨”提升至社会治理层面,警示统治者不可忽视民生疾苦。

由此可见,“阨”在古典文本中不仅是描述性词汇,更是价值评判工具,承载着哲人对人性、命运与治国之道的深邃思考。

包含“阨”字的诗词内容

尽管“阨”并非常见诗眼,但在部分古典诗歌与赋文中仍有精彩呈现。左思《吴都赋》写道:“邦有湫阨而踡跼”,描绘江南低湿狭窄之地人民蜷缩生活的景象,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地域风貌与人文状态的交织。

唐代诗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虽未直用“阨”字,但其“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之句,意境与“阨”相通,皆指向生死交迫、进退维谷的绝境。

宋代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中引用“救患若一发引千钧,则缓不及事”,虽未见“阨”字,然其所述危机情境与“阨难”“阨急”高度契合,体现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命运“岌岌乎殆哉”的深切忧虑。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叹,虽无“阨”字,却深刻揭示时代精神的压抑与思想的禁锢,与“迫阨”之义遥相呼应。

总体而言,“阨”因其沉重色调较少入诗,然一旦出现,往往直击人心,成为表达时代困局与个体挣扎的重要载体。

与“阨”相关的成语

由于“阨”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并未形成固定成语。但在古籍中,存在若干以“阨”为核心的词组,后被提炼为习语或类成语结构:

  • 险阨之地:指地势险要、易于防守的地方,常见于兵书与史论。
  • 困阨穷迫:形容处境极端艰难,走投无路。
  • 迫阨时俗:出自《楚辞》,指被世俗规范所束缚压制。
  • 阨穷不悯:源自《孟子》,赞颂人在困顿时仍保持仁心。
  • 扼阨要冲:控制关键通道,多用于军事部署描述。

这些表达虽未成广泛流传的成语,但在文言写作与学术论述中仍具使用价值,体现“阨”字在特定语境下的表现力。

“阨”字组词(20个)

  1. 阨境
  2. 阨难
  3. 阨急
  4. 阨窘
  5. 阨穷
  6. 阨迫
  7. 险阨
  8. 隘阨
  9. 困阨
  10. 危阨
  11. 囏阨
  12. 穷阨
  13. 阨狭
  14. 阨陋
  15. 阨塞
  16. 阨限
  17. 阨郁
  18. 阨苦
  19. 阨滞
  20. 阨碍

以上词语多见于古文或学术语境,现代日常交流中极少使用。多数带有负面情绪色彩,适用于描写困境、阻碍、压抑等情境。

文章总结

“阨”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汉字,它既是地理上的狭窄险阻,也是人生中的困顿挫折。通过对其字形、读音、五行、典籍用例、命名意义及语言组合的全面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看似冷僻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从《庄子》到《孙子》,从《楚辞》到《汉书》,“阨”始终与中国古代的思想脉络紧密相连。它不仅是战场上的战略要点,更是士人心灵的试炼场。它可以是贬义的“困阨”,也可以是褒义的“历阨而成”,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解读与转化。

在当代语境下,“阨”不宜作为人名常用字,因其负面联想较强,易引发心理不适。但在文学创作、哲学讨论或历史研究中,它依然保有独特的表达价值。

学习“阨”这样的字,不只是识字的过程,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阨境”的清醒认知,并终于对“突破”的不懈追求。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