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拼音:chuò),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其基本含义为“戳、刺”。这一字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尤其在《庄子》和唐代韩愈的文章中。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擉字属于手字部,总笔画数为11画。

从字形结构来看,擉字由“手”和“叕”组成,“手”表示动作,“叕”则象征重复的动作或连续性,因此可以理解为用手反复进行刺取的动作。

擉字读音和五行

擉的拼音为chuò,其读音依据不同韵书略有变化: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測角切,音齪。
  • 唐韻、集韻:敕角切,音?。
  • 集韻:側角切,音捉。
  • 殊玉切,音蜀。
  • 樞玉切,音觸。
  • 株玉切,音斸。

关于五行属性,擉字未明确归属于某一特定五行,但因与刺、戳等动作相关,可认为与金有关,因为金主锐利、刚强。

擉字用来起名的意义

由于擉字含义为“戳、刺”,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和锋利感,因此在现代名字中并不常见。然而,若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该字可用于表达坚定、锐利的性格特点,适合希望子女具有果断、果敢特质的家庭。

不过,考虑到择字命名的文化习惯,建议谨慎使用此类含义较为直接且生僻的汉字,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不便。

擉字字典说明

《康熙字典》对擉字的解释如下:

擉,出自卯集中,属手字部。頁458第08条记载,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均注為測角切,音齪,意同簎,指刺取龞蜃之义。
举例:
【莊子·則陽篇】冬則擉龞於江。
【韓愈·祭鱷魚文】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
此外,擉还有其他读音如:敕角切(音?)、側角切(音捉)、殊玉切(音蜀)、樞玉切(音觸)、株玉切(音斸)等,具体用法可根据语境确定。

擉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擉字在古代辞书中多次提及,其中《说文解字》虽未明确收录,但通过《康熙字典》可以看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集韻》、《韻會》等古籍的记录来看,擉字不仅有多音形式,还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庄子》中的“冬則擉龞於江”描述了古人捕鱼时的具体动作;而《韩愈·祭鱷魚文》中的“罔繩擉刃”则体现了古代人对于自然界的斗争智慧。

擉字诗词内容

擉字虽然相对冷僻,但在一些古代诗词和文章中仍有体现:

【莊子·則陽篇】
冬則擉龞於江。
【韓愈·祭鱷魚文】
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

这些句子反映了擉字的实际运用场景,展现了古代人如何利用工具进行渔猎活动,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界中的威胁。

与擉字相关的成语

擉字在成语中的使用较少,以下是一些可能相关的词汇:

  • 擉龞於江
  • 擉刃相向
  • 擉取要害

这些词语多用于描述具体的动作或策略,强调精准和果断。

擉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擉字的一些常见组合:

  • 擉刺
  • 擉取
  • 擉龞
  • 擉刃
  • 擉殺
  • 擉擊
  • 擉捕
  • 擉傷
  • 擉貫
  • 擉通
  • 擉斷
  • 擉破
  • 擉透
  • 擉穿
  • 擉入
  • 擉點
  • 擉心
  • 擉骨
  • 擉肉
  • 擉皮

文章总结

擉字作为一个较为生僻但富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其主要含义为“戳、刺”。它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描述渔猎活动或战斗场景时。通过《康熙字典》和其他古籍的记载,我们了解到擉字具有多种读音和灵活的运用方式。

然而,在现代生活中,擉字并不适合作为常用字,尤其在名字中使用时需谨慎权衡。尽管如此,了解擉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仍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字的认识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