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殡”的含义与解析

拼音:bìn

笔画:14

部首:

五行:

字义解析

“殡”是一个形声字,从歹,宾声。其本义是停柩待葬,即在棺材中停放死者的遗体,等待下葬或火化。

“歹”部的字多与死亡、坏事或不吉祥的意义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说,“殯,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意味着当有人去世后,会暂时将其灵柩安置在一个临时的地方,以准备下葬或送别。

“殡”不仅指停柩,还泛指一切丧葬事务。例如,《论语·乡党》中有“于我殡”,意为孔子对于丧事的态度;《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提到“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表示晋文公去世后,准备在曲沃举行葬礼。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历史上,“殡”常出现在描述丧葬活动和礼仪的重要文献中:

  • 《论语·乡党》:“于我殡。”—— 记录了孔子对于丧事的态度。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 记载了晋文公去世后的葬礼安排。

  • 《北史·高丽传》:“死者殡在屋内。”—— 描述了当时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死者遗体通常会先停放在屋内。

现代用法及引申意义

在现代社会,“殡”的主要含义仍然集中在丧葬领域,但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限于具体的仪式,还包括与死亡相关的服务和设施,如殡仪馆殡车(出殡时运送灵柩的车辆)、殡殓(为死者更衣入棺)等。

此外,“殡”也用于形容整个葬礼过程,比如:殡葬一词就是指从出殡到埋葬的全过程。

起名中的意义

由于“殡”的主要含义与死亡和丧葬相关,因此在中国传统中,这个字通常不会被用于个人的名字中。名字的选择往往倾向于吉利、积极向上的词汇,而“殡”所带有的不吉祥色彩使其不适合用来命名。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如纪念逝去的亲人或表达对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时,可能会有例外情况出现。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字典说明

根据汉字字典,“殡”的详细解释如下:

  • 读音:bìn

  • 总笔画:14

  • 部首:

  • 释义:形声字,从歹,宾声。歹本作歺,隶变以后成为歹,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亡、坏事或不吉祥的意义有关。本义为停柩待葬。

古典解说

《说文解字》解释“殯”:“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意思是在死者入棺之后,需要将其灵柩移至一个临时的地方,以备下一步的葬礼。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死亡和葬礼的重视。

在其他经典著作中,“殡”也被频繁提及,用以描述丧葬礼仪和文化习俗。

诗词内容

关于“殡”的诗词相对较少,因为它涉及的是比较严肃和悲伤的主题。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例如: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表达了他对生死轮回的看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殡”字,但情感上与该主题密切相关。

成语及相关词语

与“殡”有关的成语并不多见,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汇:

  • 殡宫:古代指存放未葬灵柩的地方。

  • 殡阶:西阶,在周代,人们习惯把灵柩停放在西阶之上。

  • 殡棺:指尚未下葬的灵柩。

  • 殡服:在殡殓时穿的丧服。

  • 殡车:出殡时运灵柩的车辆。

  • 殡殓:为死者更换衣物并放入棺材。

  • 殡葬:指整个葬礼过程,包括出殡和埋葬。

常用词组(20个)

  • 殡葬服务

  • 殡仪馆

  • 殡车

  • 殡殓

  • 殡宫

  • 殡阶

  • 殡棺

  • 殡服

  • 殡葬公司

  • 殡葬礼仪

  • 殡葬文化

  • 殡葬习俗

  • 殡葬行业

  • 殡葬用品

  • 殡葬管理

  • 殡葬改革

  • 殡葬纪念

  • 殡葬政策

  • 殡葬条例

  • 殡葬传统

总结

综上所述,“殡”字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与死亡和丧葬事务相关。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伦理观念。虽然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如何更好地处理丧葬事宜,但在传统文化里,“殡”依然保留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殡”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字,尤其在起名等方面,它通常不会被选用。而在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它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来探讨生命、死亡以及人类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事实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