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文字意义
摈(攑),拼音为 bìn,总笔画为 13 划,部首为 扌。字义上,“摈”主要表示排斥和弃绝的动作,如《玉篇》所言:“摈,相排斥也。”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层含义:
排斥;弃绝:如“贤者摈于朝”,指贤人被排挤出朝廷。
古代礼仪中引导宾客:如《论语·乡党》中的“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表示迎接和引导宾客的礼节。
二、“摈”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拼音:bìn
五行:水
根据汉字的传统五行理论,"摈"属于水性,象征着流动和适应变化。这种属性使得“摈”在名字中具有灵动性和变通的能力。
三、“摈”字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摈”的基本含义是排斥和废弃,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不建议用于个人或企业的正式名称中。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表达一种坚定的决心或态度时,可以考虑使用此字:
体现一种对不良事物的坚决拒绝态度。
象征排除干扰,坚持自我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字可能会带来负面联想,所以在选择时应慎重。
四、“摈”字字典说明
详细解释:
“摈”是一个多义词,包含两个主要的意思:
第一,表示排斥、弃绝的行为,例如从某种环境中将某人或某物移除。
第二,在古文中,也用来描述主持仪式时负责接待和引导宾客的人,类似于今天的司仪。
五、“摈”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文辞:《玉篇》提到“摈,相排斥也”,强调其排斥他人的意思。
集韵:记载了该字与“傧”相通,意为导引宾客。
说文解字:并未直接收录“摈”,但通过其繁体字“攑”,我们可以推测出它的原始含义为手持物件以拒之门外。
六、“摈”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关于“摈”字的诗词较少,较为著名的一句出自恽代英的《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即便面对困境,依然保持坚定信念的情感。
七、“摈”字相关的成语
含有“摈”字的成语包括:
摈恶扬善:摒弃邪恶,发扬善良。
摈斥异端:排斥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摈落不肖:除去品行不端的人。
摈诸门外:拒绝接纳,驱逐出门外。
八、“摈”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摈”字的常见词语组合:
摈斥
摈落
摈压
摈兑
摈落
摈斥异端
摈黜
摈弃
摈恶扬善
摈除
摈却
摈诸门外
摈落不肖
摈绝
摈斥邪说
摈落旧俗
摈斥异类
摈落陋习
摈弃成见
摈斥虚荣
九、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摈”字主要表达排斥和弃绝的意思,虽然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于礼仪场合的含义,但在现代社会中更多地与消极行为相关联。在命名时应当谨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了解“摈”的多重含义及其在古籍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