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字形与读音:
“膑”是一个繁体字,现代简化为“臏”。其拼音为bìn,总笔画数为14画。部首为“月”,属于人体部位类的汉字。
释义:
“膑”主要指膝盖骨,古代特指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是极其残忍的刑罚。《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了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的事迹,可见此刑罚之重。《汉书·刑罚志》提到“髕罚之属五百”,即这种刑罚属于众多惩罚之一。周朝时,“膑”曾改为“刖”,指断足之刑。
在历史文献中,“膑”的应用多出现在描述古代酷刑的情景,如《报任少卿书》中提及“孙子膑脚”,说明孙膑曾经遭受过这种酷刑。
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膑”字本身与古代酷刑相关联,通常不建议用于人名中。如果确实需要使用,需考虑其象征性和寓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逆境重生的精神。
五行属性与读音
根据五行理论,“膑”属于水性,代表智慧和适应力。读音上,膑字的拼音为bìn。
起名中的意义
尽管“膑”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但由于其负面含义较多,通常不适合直接作为名字的一部分。然而,若结合其他积极正面的字词,可以赋予名字更多层次的意义,例如坚韧、毅力等。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膝盖骨或特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剔去膝盖骨。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
- 篆文:臏(bìn),同髌。
- 郑码:qwpo,Unicode:U+8191,GBK编码:kebf7。
- 笔画顺序:35114453212134。
此外,“膑”还有如下几种用法:
- 特指古代酷刑:“膑罚之属五百。”——《汉书·刑罚志》。
- 改作刖刑:“周改膑作刖。”——《周礼·司刑》注。
- 脱去人之膑:“放膑者, 脱去人之膑也。”——《书·刑德》。
古典解说(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古代经典文献中,“膑”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法律制度和刑法时。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说文解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膑”的解释为:“髌也。从肉,卑声。” 这里强调了它与人体骨骼的关系。
《文辞》:
“膑”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带有悲剧色彩,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孙膑的遭遇:“孙子膑脚”,表现了这位军事家所经历的巨大磨难。
诗词内容
关于“膑”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中有所涉及。比如,孙膑的故事就常常被诗人引用,以表达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成语
“膑”字出现于以下几个成语中:
- 断足折膑:形容身体受到严重伤害。
- 削趾适屦,剜肉补疮:比喻做事方法不对,反而自寻烦恼。
- 抱薪救火,厝薪积薪:虽无直接关联,但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代刑罚的严苛。
组词(20个词)
- 膑罚
- 膑脚
- 膑辟
- 膑刑
- 膑骨
- 膑子
- 膑足
- 膑残
- 膑割
- 膑伤
- 膑痕
- 膑痛
- 膑蹶
- 膑废
- 膑断
- 膑挫
- 膑疾
- 膑毁
- 膑害
- 膑苦
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膑”这个字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人体的重要骨骼部位,还涉及到古代严厉的刑罚制度。虽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较少,但在理解中国古代法制和社会风俗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名字的选择,建议慎重考虑该字的文化背景及其潜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