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彼”的意义
一、字义解释:
“彼”是一个形声字,由“彳”和“皮”组成。它的本义是流行、传播或施加(根据《说文解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彼”逐渐演变为指代“那”、“那个”,并用来表示与此相对的事物。
例如:
- 《玉篇》:“彼,对此称彼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此土延续石耳。”
“彼”在古籍中的用法与释义
在古代文献中,“彼”可以指代各种对象,如人、地点或其他事物。它还可以引申为其他的意思:
另一个事物: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彼”指的是敌人或者对手。
“他”或“他们”:比如唐韩愈《师说》提到“彼与彼年相若也”,柳宗元《童区寄传》说“幸而杀彼,甚善”。这种情况下,“彼”通常代表第三方。
此外,“彼”还出现在许多成语和俗语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读音与五行属性
“彼”的拼音是bǐ, 共有八划,属于水行(wuxing='水'),部首是“彳”,部首笔画三划,总笔画数为八。
起名中的意义
由于“彼”本身具有对比、对等的概念,在名字中使用时可以传达出一种平衡感或是对于他人/事物的理解与尊重。如果希望名字能够体现出包容性、相互理解的态度,选择“彼”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彼”字较为抽象,并不适合所有场合下的命名需求。
古典解说
从传统典籍来看,《康熙字典》记载:“〈寅集下〉【彳字部】頁365第25 【唐韻】補委切【集韻】補靡切,????上聲。
说文解字》描述为:“往有所加也”。而在实际应用中,《玉篇》将其定义为“对此之称”,即相对于此地、此人而言之彼处、彼人。《论语》里也有提及“彼哉彼哉”,意为形容某人无足轻重。
这些经典的表述说明了“彼”作为一个指示性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的广泛用途。
诗词内容
“彼”不仅出现在经典散文之中,在诗歌创作里也屡见不鲜。以下是一些含有“彼”的诗句片段: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相关成语
“彼”字也被广泛应用到了成语当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彼此彼此”:双方都一样好或坏,互相谅解。
“由此及彼”: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
“此一时彼一时”:形容情况随着时间改变而不同。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组词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词语来进行说明。以下列举了二十个包含“彼”的词汇:
- 彼此
- 彼岸
- 彼苍
- 彼时
- 彼国
- 彼人
- 彼辈
- 彼岸花
- 彼此心知肚明
- 彼德格勒
- 彼特拉克
- 彼时此景
- 彼此错杂
- 彼等之人
- 彼一时此一时
- 彼此之间
- 彼苍者天
- 彼岸世界
- 彼此莫逆
- 彼此互帮互助
总结
综上所述,“彼”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富有深意的文字。无论是作为单字还是复合词的一部分,它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体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和功能。希望读者们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个充满魅力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