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韠
本期我们将深入了解一个独特的汉字——“韠”(bì),这个字虽然在现代生活中较为少见,但在古代文化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个字的含义、读音、五行属性及其在古典文献中的应用。
“韠”字的基本信息
字形与拼音
文字: 韠
拼音: bì
笔画: 17
偏旁: (无明确偏旁)
释义
韠bì 1. 皮制的蔽膝。古代朝觐或祭祀时用以遮蔽在衣裳前的服饰。根据《康熙字典》记载,韠是古代用于遮挡身体前部的一种服饰,通常由皮革制成,长度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颈部宽五寸。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颜色和质地的韠,如一命官员穿縕韠,再命官员穿赤韠。
“韠”字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韠”字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且具有浓厚的古代礼仪色彩,因此在现代起名中并不多见。然而,如果选择使用此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可以寓意一种尊贵、庄重和传统的精神。其古朴而典雅的形象能够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韠”字的读音和五行属性
“韠”的拼音为“bì”,属于必韵。关于五行,虽然未提供具体的五行信息,但从字义上看,“韠”涉及皮革制品,可推测其五行属土。
“韠”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说文解字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韍也。所以蔽前。以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其颈五寸。一命缊韠,再命赤韠。”这里指出“韠”是一种用于遮蔽身体前部的皮革制品,主要用于礼仪场合。
集韵与广韵
《广韵》将其描述为“胡服蔽膝”,即古代少数民族服装中的一种蔽膝装饰。《集韵》则提到“通作縪”,表明此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写作其他形式。
诗经与礼记中的应用
在《诗经·檜风》中有诗句“庶见素韠兮”,描绘了一种简朴而纯洁的蔽膝形象。而在《礼记·玉藻》中提到“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说明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戴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韠,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韠”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除了上述提到的《诗经·檜风》外,还有一些诗词中也提到了“韠”。例如,《小雅·采菽》中有注释指出“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韠”,进一步强调了韠作为一种古老蔽膝的形象特征。
与“韠”字相关的成语
尽管“韠”字本身并不常见于成语之中,但通过搜索可以找到一些包含该字的成语。以下是一些例子:
- 素韠:形容朴素洁白的蔽膝。
- 韠韠有声:形容行走时韠发出的声音。
“韠”字的组词
以下是二十个含有“韠”字的词汇:
- 韠带
- 韠服
- 韠饰
- 韠具
- 韠带子
- 韠袍
- 韠腰
- 韠裙
- 韠带扣
- 韠带环
- 韠衣
- 韠冠
- 韠履
- 韠袜
- 韠巾
- 韠带钩
- 韠带饰
- 韠带链
- 韠带锁
- 韠带结
文章总结
通过对“韠”字的深入探讨,我们了解到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更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字形结构、发音还是具体的应用场景方面,“韠”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希望读者们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对这一独特汉字更全面的认识,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