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拼音:),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它由“竹”部和“畀”声组成,总笔画为14画。该字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蒸锅中的竹屉或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

读音和五行

“箅”的拼音是,属于“木”行。其偏旁为“竹”,笔画数为14。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箅”从竹、畀声,意为遮蔽甑底之物。此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烹饪工具的设计智慧,也反映了传统五行学说中“木”与生长、活力之间的联系。

起名中的意义

在现代起名中使用“箅”字相对较少,但如果选择此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可以寓意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箅”本身是指一种隔开物体的工具,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阻挡杂质进入食物内部,象征着一种过滤和保护的作用。此外,“箅”字所代表的传统工艺精神也值得推崇。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箅”位于未集上,竹字部第886页第32列。
【廣韻】博計切;
【集韻】必計切;
【正韻】必弊切,音同“閉”。
具体解释如下:
【广韵】:表示甑底用以遮挡的器具。
【说文】:遮蔽,特指用来遮蔽甑底的物品。
【周礼·考工记注】:轮箅能使车行走时不颠簸。
【字彙補】:邦尔切,音同“彼”。佛经中的“迦箅”,在此译为藿香。

古典解说

在古代文献中,“箅”常被提及,并赋予了多种用途和象征意义。例如,《说文解字》将其定义为“蔽也,所以蔽甑底者也”,即用于遮盖蒸锅底部以防止蒸汽直接接触食物的工具。而在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有“敝箅不能救盐池之碱,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的表述,这里则将“箅”比作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衰败的忧虑。

诗词内容

关于“箅”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有一句非常著名:“敝箅不能救盐池之碱,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这句话借用了“箅”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与哀伤,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动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关成语

与“箅”相关的成语较少,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

  • 敝箅难救:形容无能为力,无法挽救局面。
  • 如 biede jiù:比喻事物已经破旧不堪,难以恢复原状。

组词示例

以下是与“箅”字组合而成的一些词汇:

  • 箅子(bìzi):蒸锅内的竹制隔板。
  • 箅斗(bìdǒu):古代量器的一种。
  • 箅篍(bìlǚ):一种小型竹筐。
  • 箅篱(bìlí):编竹成的围栏。
  • 箅簷(bìyán):屋檐下挂的竹帘。
  • 箅箑(bìshà):扇子的一种。
  • 箅箉(bìjué):夹取食物的小工具。
  • 箅箸(bìzhù):筷子。
  • 箅箕(bìjī):扫帚的一种。
  • 箅笠(bìlì):竹编帽子。
  • 箅篋(bìqiè):箱子。
  • 箅篛(bìruò):草席。
  • 箅篔(bìyún):竹林。
  • 箅簀(bìsū):竹席。
  • 箅箝(bìqián):钳子。
  • 箅篘(bìlóu):酒具。
  • 箅簁(bìshāi):筛子。
  • 箅箑(bìshà):扇子。
  • 箅箒(bìzhou):扫帚。
  • 箅簫(bìxiāo):箫。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箅”虽然看似平凡,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更是一种承载着古人智慧与技艺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古籍文献还是现代生活中,“箅”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