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肺”字是中国汉字中的一个典型形声字,从“月(肉)”部,表示其与人体器官密切相关。该字本义指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之一——肺脏,是五脏六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医学典籍如《素问》《说文解字》等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
《说文解字》释曰:“肺,金臧也。”说明肺属五行之金,主藏魄,司呼吸之气,为“相傅之官”,有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君治理调节的功能。中医认为,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通于秋气,具有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的重要生理功能。
此外,“肺”字还被引申用于表达内心情感。例如成语“肺腑之言”即是以肺腑比喻人的内心深处,形容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人将身体器官与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哲学思维。
读音与五行属性
“肺”字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 fèi,第四声,属于去声调类。在古音系统中,据《广韵》记载:“方废切”,音近“㤄”,亦有另一读音“普盖切”,音“霈(pèi)”,用于叠词“肺肺”,形容草木茂盛之貌,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从五行角度来看,“肺”对应 金 行。根据中医五脏配五行理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肺属金”不仅体现在其生理功能上(如清肃、收敛、干燥),也与其所主季节——秋季相对应。秋季气候清冷干燥,万物收敛,正与肺的特性相符。
因此,在命理学与姓名学中,若需补“金”者,可考虑使用含“肺”或“月(肉)”部之字,但因“肺”为具体脏器名,较少直接用于取名,多作象征性理解。
起名中的解析与意义
尽管“肺”字本身是一个明确的内脏名称,常用于医学术语或生理描述,但在现代起名实践中,极少将其直接作为名字使用。主要原因在于其字义过于具体、具象,带有较强的病理联想(如肺炎、肺癌、肺结核等),容易引发负面心理暗示。
然而,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肺”字所蕴含的深层寓意仍值得探讨。因其代表“呼吸之官”“气之所主”,可象征生命之源、气息通畅、精神清明;又因“肺腑”喻指内心,故“肺”亦可引申为真诚、坦率、忠贞之情操。
在极少数情况下,若家长希望以“强健体魄”“清正高洁”之意命名,可能会借用“肺”的五行“金”性或其他相关意象进行间接表达,例如选用同部首(月/肉)且寓意吉祥的字,如“胤”“胜”“腾”“胶”等,而非直接使用“肺”字。
综上所述,“肺”字虽具深厚文化底蕴,但因其医学专属性较强,不适合作为人名用字,更多体现于成语、典故与中医理论之中。
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肺”字位于〈未集下〉【肉字部】,页码976第24。其注音为:“【廣韻】方廢切【集韻】【韻會】芳廢切,𠀤音㤄。”另有一音:“【廣韻】【集韻】【韻會】普蓋切【正韻】滂佩切,𠀤音霈。”
基本释义包括:
— 金藏也(《说文》),即五脏中属金的器官。
— 肺之言敷也(《玉篇》),指出肺有布散气血之功能。
— 肺主藏魄(《正字通》),认为肺主管人的“魄”,即形体之灵。
— 形态描述为“六葉兩耳,凡八葉”,附于脊椎第三节,与大肠相表里,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礼记·曲礼》载:“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说明周代祭祀礼仪中,食牲需祭肺,不祭则示不杀生,反映“肺”在礼制中的特殊地位。
另有“肺石”一词,出自《周礼·秋官》,指赤色石头,置于朝廷门外,让百姓坐其上申诉冤情,取“赤心无妄告”之意,象征公正与民本思想。
还有“肺腑”原写作“肺附”,喻指如同树木之皮附着于干,引申为帝王亲族或心腹之人。后演变为“肺腑之言”,强调言语出自真心。
中国古典文献解说
在传统经典中,“肺”不仅是解剖意义上的器官,更是哲学与医学融合的文化符号。
《说文解字》云:“肺,金臧也。”这是最早对“肺”作出的系统定义,确立了其在五行体系中的位置。
《春秋·元命苞》曰:“肺有金之精,制割立断。”此句将肺的功能拟人化,赋予其决断之力,比喻其如金属般刚毅果断,能主持肃杀之令。
《淮南子·精神训》称:“肺为气。”强调肺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与调控中心,主导呼吸与气机运行。
《素问·刺禁论》提到:“肺藏于右。”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知,虽与现代解剖略有出入,但体现了“左肝右肺”的气机分布理念。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有“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以“肺肝”代指内心,形容老师意志坚定、忠贞不渝,凸显“肺”在情感表达中的象征意义。
这些典籍共同构建了一个融生理、心理、道德于一体的“肺”概念,远超单纯器官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忠诚”“清明”的象征载体。
相关诗词内容
“肺”字虽非诗歌常用意象,但在古典诗词与文献中仍有若干精彩用例。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此处“肺肺”通“旆旆”,形容树叶繁茂、随风摇曳之状,展现自然生机之美。这是“肺”字最早见于文学作品的例子之一,且读音为“pèi”。
唐代诗人杜甫在《立秋后题》中写道:“愁疾自移枕,哀吟空满箱。万过良药苦,一寸肺肝伤。”其中“肺肝伤”形象地表达了忧愁过度对身心的摧残,极具感染力。
宋代陆游《病起书怀》诗云:“病来万事懒,老至百忧侵。肺燥痰常聚,心虚梦转深。”真实描绘了年老体衰、肺燥咳嗽的状态,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察。
清代黄景仁《杂感》有句:“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寸丹心只自明。莫道此身沉病久,肺肝冰雪尚峥嵘。”以“肺肝冰雪”比喻内心高洁不染,即便身处困境也不改初心,诗意深远。
这些诗句表明,“肺”虽为生理器官,却常被诗人借用来抒发忧思、感慨命运、赞颂品格,展现了汉字由形入神的独特魅力。
相关成语列举
虽然以“肺”为关键字的成语数量不多,但以下几个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 肺腑之言:出自真心的话语,形容极为真诚的忠告或表白。
- 推心置腹:原意是把心放到对方肚子里,与“肺腑”相通,形容待人赤诚相见。
- 刻骨铭心:虽不含“肺”字,但常与“肺肝”连用,如“刻入肺肝”,形容记忆深刻。
- 铁石心肠:呼应“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比喻意志坚定、不易动情。
- 掏心挖肺:口语化表达,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付出。
- 肝胆相照:与“肺腑”同义,形容彼此信任、坦诚相待。
- 肺肝如见:形容人心思透明,仿佛他人可见其肺肝,出自《左传》意境延伸。
- 呕心沥血:虽主指心血,但也泛指身心俱损,可涵盖肺劳之症。
这些成语大多围绕“内心”“真情”“忠诚”展开,反映出“肺”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超越生理层面的精神象征。
组词二十例
以下是“肺”字常见的词语组合,涵盖医学、日常及文化用语:
- 肺脏
- 肺炎
- 肺癌
- 肺结核
- 肺痨
- 肺气肿
- 肺水肿
- 肺活量
- 肺病
- 肺叶
- 肺动脉
- 肺静脉
- 肺泡
- 肺门
- 肺纤维化
- 肺心病
- 肺萎陷
- 肺功能
- 肺腑
- 肺腑之言
这些词汇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健康科普与文学表达中,既体现科学性,又富含人文色彩。
文章总结
“肺”字不仅是一个描述人体呼吸器官的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哲学与医学内涵。它源于《说文解字》的“金臧”定义,贯穿于《素问》《淮南子》《康熙字典》等经典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肺-金-秋-气-魄”认知体系。
在语音上,其主音为“fèi”,另有古音“pèi”用于形容草木繁盛;在五行中归属“金”,象征肃杀、清洁与收敛;在中医理论中,它是“相傅之官”,主宰一身之气,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尽管“肺”字因具象性强、易联想到疾病而不宜用于人名,但其所衍生的“肺腑之言”“肺肝如见”等表达,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形容真诚、忠信、坦荡的核心语汇。
通过诗词、成语、典籍的多重映照,我们看到“肺”早已超越肉体器官的局限,升华为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清明、正直、坚韧、无私。这正是汉字魅力所在: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