狒字的含义解析,狒字组词典故,狒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狒”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名词,特指一种灵长类动物——狒狒。根据《说文解字》体例的释义风格,“狒”属形声字,从“犭”(犬部),表示与动物相关;“弗”为声旁,提示其读音接近“fèi”。本义为古代传说或现实中所认知的一种类人猿兽。
在实际使用中,“狒”几乎不单独成词,必须与另一“狒”字组合成叠词“狒狒”,方能完整表达其生物含义。这符合汉语中某些动物名称采用重叠形式以增强形象感的语言习惯,如“猩猩”“蛐蛐”等。
该字最早见于古籍对奇异兽类的记载,带有神秘色彩。清代孙枝蔚诗句“笑人不监狒被格”中的“狒”,即借用了这种野性、难以驯服的形象,暗喻人性之顽劣或行为之失范,体现汉字在文学修辞中的象征功能。
“狒”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狒”的普通话拼音为 fèi,第四声,音近“废”,但声调略高而短促。此音源于中古汉语“扶沸切”,属並母字,在《广韵》系统中归入去声未韵,后经语音演变形成今日发音。
从汉字五行理论来看,“狒”字归属于水行。这一判断依据主要有两点:其一,部首“犭”原形为“犬”,在五行归类中,犬属土或金,但作为偏旁时多依整体结构论;其二,更为关键的是,“狒”字的声旁“弗”在音律上对应羽音,五音中羽属水,故综合判定其五行属水。
此外,在姓名学中,五行属水的字常被认为具有流动、智慧、潜藏之力,适合命理缺水者取名补益。然而由于“狒”字本身意象特殊,极少用于人名,更多仅作生物学专称使用。
“狒”字用于起名的意义解析
尽管“狒”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汉字,但从传统命名文化和现代取名实践来看,它极不适合用于人名。原因如下:
- 形象不佳:狒狒在大众认知中是面目粗犷、性格暴烈的野生动物,缺乏温良恭俭让的文化寓意,易引发负面联想。
- 文化象征不利: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狒狒”常被描述为“见人则笑”的怪兽,看似友善实则食人,具有伪装性与危险性,古人视之为凶兆之物。
- 社会接受度低:现代社会中若以“狒”入名,极易导致误解、嘲笑甚至歧视,不利于个体心理成长与社交发展。
- 音义搭配受限:“狒”仅有一个固定搭配“狒狒”,无法与其他字构成美好词汇,且其单字发音单调,缺乏诗意美感。
因此,即便从五行平衡角度考虑需补水,也应选择如“涵”“泽”“沐”“霖”等更具正面意涵的字替代“狒”。
“狒”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
根据权威字典释义,“狒”字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 | 狒 |
| 部首 | 犭(反犬旁) |
| 笔画数 | 8 |
| 结构类型 | 左右结构 |
| 五笔编码 | QTNH |
| 郑码 | QMNY |
| Unicode | U+72D2 |
| GB2312编码 | E1F4 |
基本释义为:
狒 fèi 〈名〉 兽名,即“狒狒”。
详细解释指出:狒狒是一种哺乳动物,外形似猴而面如狗,颊部呈青色,体毛灰褐,四肢粗壮,尾细长。群居生活,以果实、鸟卵等为食,主要分布于非洲地区。
另有引证清人孙枝蔚诗句:“如何顾洄老钓徒,笑人不监狒被格。”此处“狒”借指不受管束之人,具讽刺意味。
“狒”字在中国古典解说(文辞、集韵与说文解字)
虽然“狒”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在后世重要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尤以《康熙字典》收录最为详尽。
据《康熙字典·巳集下·犬部》引《广韵》:“扶沸切,音翡。”又引《集韵》《韵会》:“父沸切,音翡。”可见其音自古稳定,读若“翡”。
《尔雅·释兽》载:“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注云:“梟羊也。”并引用《山海经》描述其状:“其状如人,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此形象诡异,令人望而生畏。
郭璞《梟羊赞》曰:“狒狒,怪兽,被发操竹。获人则笑,脣蔽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揭示其虽狡诈好笑,终将为人所制,寓含邪不胜正之意。
另提及其别名众多:南方称为“山都”,北方谓之“吐嘍”,又有“贑”“梟羊”之称,反映古人对未知生物的想象与命名多样性。
与“狒”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狒”字在古典诗词中极为罕见,因其专指特定动物且形象不够雅驯,文人少有吟咏。现存文献中唯一明确提及者为清代诗人孙枝蔚之作。
其诗《次韵答莫大岸见嘲》中有句:“如何顾洄老钓徒,笑人不监狒被格。”
此处“狒被格”意谓如同狒狒被困于牢笼却仍桀骜不驯,比喻对方言行失控、难以约束,带有调侃与批评之意。
此句不仅展现“狒”作为文化符号的隐喻功能,也说明在清初已有将野生动物性格拟人化用于讽喻的文学手法。惜全诗散佚,仅存此残句。
与“狒”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全面查考,目前汉语成语体系中并无含有“狒”字的成语。
原因在于:
- “狒狒”本身是外来物种名称,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无此动物,故未进入日常语言核心词汇;
- 其形象未被赋予积极或哲理性的象征意义,难成为成语创作素材;
- 汉字“狒”使用频率极低,仅限于科普、生物分类领域,不具备成语生成的语言土壤。
相较之下,“狐假虎威”“狼狈为奸”“鸡犬升天”等含“犭”旁的动物成语丰富多样,而“狒”未能跻身其中,足见其文化影响力有限。
“狒”字组词(20个词)
由于“狒”字语义狭窄且高度依赖固定搭配,所能组成的词语极为有限。以下是基于语言规范与实际使用的拓展组词列表:
- 狒狒
- 非洲狒狒
- 山地狒狒
- 草原狒狒
- 橄榄狒狒
- 黄狒狒
- 红狒狒
- 黑面狒狒
- 雄性狒狒
- 雌性狒狒
- 幼年狒狒
- 狒狒群
- 狒狒族群
- 狒狒栖息地
- 狒狒叫声
- 狒狒行为
- 狒狒研究
- 狒狒标本
- 狒狒模型
- 狒狒画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多数为“狒狒+名词”构成的偏正短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成词,反映出“狒”字构词能力较弱的特点。
文章总结
“狒”字作为一个专用动物名称用字,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明确而局限的语义指向。它从“犭”表义,从“弗”表音,构成典型的形声结构,总笔画八画,五行属水,读音为 fèi。
尽管《康熙字典》等古籍对其有详尽记载,描绘其为“见人则笑”的食人怪兽,带有浓厚神话色彩,但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狒”主要用于科学命名“狒狒”,鲜见于文学、哲学或其他抽象表达领域。
在姓名学应用方面,“狒”因形象粗野、文化寓意不佳,完全不适宜作为人名用字。即使从五行补水的角度出发,也有大量更优选择可供替代。
同时,该字既无任何成语收录,也缺乏独立构词能力,显示出其在汉字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唯有通过“狒狒”这一固定搭配,才能激活其语言生命力。
综上所述,“狒”虽为合法汉字,但属于专业性强、使用范围窄、文化承载弱的一类字,了解其来源与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汉字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