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旛字的含义解析,旛字组词典故,旛字诗词解读

旛字的含义解析,旛字组词典故,旛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34 更新日期: 2025-10-26 05:59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旛”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古字,其本义与旗帜密切相关。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旛”原指“幅胡”,即旗幅下垂的部分,形象地描绘出长幅旗帜随风飘动的姿态。此字从“方”部,与方向、旗帜等意象相关,体现了古代对于礼仪、军事和祭祀活动中旌旗使用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社会,旗帜不仅是军事指挥的重要工具,也承载着礼仪、信仰与权力的象征意义。“旛”作为一类特定形制的旗帜,常用于庄重场合,如朝廷典礼、宗教仪式或军队阵列之中。其“长幅下垂”的特征使其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动感与威仪感,因此也被引申为一种精神或气势的象征。

此外,“旛”与“幡”互通,属于异体字关系,在后世文献中多以“幡”取代“旛”。尽管如此,“旛”仍保留在一些古典典籍和书法作品中,展现出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丰富层次。

“旛”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旛”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fān,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发音清晰明亮,带有轻扬之感,与其所代表的旗帜飘扬之意相呼应。

关于该字的笔画数,共计 12 画,结构为左右组合,左部为“方”,右部为“番”,整体布局匀称,富有节奏感。

至于五行属性,由于“旛”字未明确归属于传统五行人格化系统(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类,因此在现代姓名学中通常依据其偏旁“方”进行推断。“方”部多与方位、秩序、稳定有关,一般归入行,象征承载、包容与中央之德。因此,“旛”字在起名时可视为具有的五行属性,适用于需要补土之人。

“旛”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旛”字用于人名之中,虽不常见,但蕴含独特而深远的文化寓意。首先,因其本义为“长幅下垂的旗”,象征着引领、号召与权威,用于名字中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人群中的领袖人物,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

其次,“旛”字所体现的飘扬、舒展之态,亦暗含自由、洒脱、志向高远之意。取此字为名,可寓意人生如旗招展,前程似锦,气势恢宏。

再者,由于“旛”通“幡”,在佛教文化中,“幡”常用于寺庙悬挂,代表清净、庄严与祈福,因此“旛”字也带有一定的宗教神圣色彩,适合用于追求心灵修养、精神境界提升的名字中。

总体而言,“旛”是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化美感的字,用作名字时显得典雅而不俗,独特而不怪,尤其适合文艺、哲学、历史等领域人士使用。

“旛”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及古籍资料,“旛”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拼音:fān
  • 部首:方
  • 笔画数:12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基本释义
    1. 长幅下垂的旗,亦泛指旌旗,古时写作“幡”。
    2. 见“旛旛”,形容旗帜飘动的样子。

进一步分析,“旛”字由“方”与“番”组成。“方”为形旁,表示与旗帜、方向相关;“番”为声旁,提示读音。同时,“番”本身有轮替、更迭之意,结合“方”则可引申为旗帜迎风翻动、连绵不断之状。

在《玉篇》中记载:“旛,旌旗总名也”,说明其泛指各类旗帜。而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有“立青旛”的记载,表明在汉代已有在特定节令竖立彩色旗帜的礼制习俗,用以祈福或驱邪。

“旛”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旛”字多次被收录并加以训诂,展现出深厚的语源学背景。

据《说文解字》载:“旛,幅胡也。”许慎将其定义为旗幅之下垂部分,强调其物理形态特征。徐铉注曰:“胡,幅之下垂者也”,进一步说明“胡”并非动物之胡须,而是专指布帛边缘垂落之处,生动刻画了旗帜迎风飘舞的情景。

释名·释兵》云:“旛,幡也。其貌幡幡然也。”此处采用声训法,“旛”因音近“幡”而得名,且“幡幡然”描述的是旗帜轻轻摆动的状态,极具画面感。

广韵》与《集韵》均收录此字,注音为“孚袁切,音番”,属平声元韵,对应今音 fān。另又有“附袁切”“符袁切”,音烦(fán),说明该字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多音现象,但意义相同。

玉篇》称:“旌旗总名也”,将其上升为一类旗帜的统称,显示其在军事与礼仪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旛”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虽然“旛”字在现代诗词中罕见使用,但在古代诗文与佛典中偶有出现,多用于描绘庄严场景或渲染肃穆氛围。

例如唐代诗人常在描写庙宇、法会时提及“幡影”或“青旛”。虽多用“幡”字,然“旛”为其本字,意义相通。如诗句:“香烟绕殿浮,幡影拂坛生”,其中“幡影”即可理解为“旛影”,表现经幡随风轻扬、光影交错之美。

又如宋代礼制诗中记载春日迎气仪式:“立青旛于东郊,以迎春气。”此句出自《后汉书》影响下的礼乐诗歌传统,借“青旛”象征春天生机勃发,万物复苏。

此外,在佛教偈颂中常见“宝旛”“华旛”等词,形容佛前供奉的精美旗帜,象征佛法传播四方,光明普照。如“宝旛悬瑞气,华盖护灵文”,赋予“旛”以神圣与庇佑之意。

和 “旛”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尚无直接包含“旛”字的固定成语。主要原因是“旛”为“幡”的异体字,现代通行写法为“幡”,因此相关表达多以“幡”出现。

以下是与“旛”意义相通、且含“幡”字的常见成语,可间接反映“旛”的文化内涵:

  • 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觉悟过来。
  • 重起炉灶,另立幡旗:比喻重新开始,树立新的旗帜或目标。
  • 树起招魂幡:旧时丧礼中设立幡杆引导亡魂,引申为唤起记忆或情感。
  • 青旛摇曳:非成语,但见于古文描写春祭场景,形容青色旗帜飘动。

值得注意的是,“旛旛”一词虽非成语,但在古文中作为叠词使用,形容旗帜连续飘动之貌,具有一种韵律美与视觉动感。

“旛”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旛”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独立构词能力较弱,多数情况下已被“幡”替代。但仍可根据其本义与古籍用法整理出以下词语形式:

  1. 旛旗
  2. 旌旛
  3. 青旛
  4. 彩旛
  5. 灵旛
  6. 魂旛
  7. 佛旛
  8. 宝旛
  9. 华旛
  10. 神旛
  11. 祭旛
  12. 仪旛
  13. 宫旛
  14. 风旛
  15. 幡旛
  16. 旛旛
  17. 垂旛
  18. 长旛
  19. 建旛
  20. 立旛

这些词汇大多出现在古文、宗教文本或文学描写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与文化意蕴。

最后的文章总结

“旛”字虽不常用,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实物——长幅下垂的旗帜,更是礼仪、信仰与美学的象征。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历代学者对其形、音、义的考辨,展现了汉字体系的严谨与精妙。

在语音上,它读作 fān,音韵悠扬;在结构上,左“方”右“番”,平衡有序;在意义上,既指具体之物,又引申为精神引领与神圣庄严。虽然现代已多用“幡”代替“旛”,但了解这个原字有助于我们追溯文化的本源。

用于起名时,“旛”字透露出一种古典雅致的气息,适合作为彰显个性与文化底蕴的选择。其五行属土,象征稳重与承载,搭配得当可增强名字的整体气场。

总而言之,“旛”是一个静默却有力的汉字,如同一面古旧却依旧飘扬的旗帜,在时间的风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深邃与优雅。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