璠字的含义解析,璠字组词典故,璠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璠”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汉字,其本义为美玉,象征着高贵、纯洁与美好。在古代,“璠”常被用来指代稀有而珍贵的玉石,尤其是鲁国所珍藏的宝玉之一。《说文解字》中明确记载:“璠,玙璠,鲁之宝玉也。” 这说明“璠”不仅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美玉,更承载了礼制与德行的文化象征。
古人以玉比德,认为君子应如美玉般温润内敛、质地坚贞。“璠”作为美玉的一种,自然也被赋予了类似的道德寓意。它不仅仅代表外在的华美,更象征内在的修养与品格的高洁。因此,在文学和命名中,“璠”常用于形容品德高尚之人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此外,“璠”也出现在复合词中,如“玙璠”,是古代并称的两种宝玉,常比喻杰出人才或至宝。这种用法进一步拓展了“璠”的文化意涵,使其超越单纯的器物概念,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
“璠”字读音和五行属性解析
“璠”的普通话拼音为 fán,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发音清晰柔和,带有古典雅致的韵味。该字在古音中亦有多种读法,据《康熙字典》记载,除“附袁切”读作“煩”外,还有“孚袁切”音“翻”,以及韵补中叶音“楩”“芬”等,显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音流变。
从汉字结构来看,“璠”属左右结构,部首为“王”(即“玉”部),表明其与玉石、珍宝密切相关。全字共16画,笔顺复杂而不失规整,体现了汉字书写中的美学秩序。
在五行学说中,“璠”被归为水行。这一归属源于“玉”虽为石质,但其生成于山川之中,凝聚天地精华,尤以润泽、清透之性近于水德。同时,水主智、主柔、主洁,与“璠”所象征的温润谦和、内蕴光华的君子之德高度契合。因此,在命理起名中,若需补“水”者,使用“璠”字既合五行之理,又具文化底蕴。
“璠”字用于起名的意义与象征
将“璠”字用于人名之中,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深厚的期望与美好的祝愿。因其本义为“美玉”,故取名用“璠”多寄托了希望孩子如玉般纯洁无瑕、才华出众、品行高洁的愿望。
在性别使用上,“璠”虽无严格限定,但由于其音韵柔美、意象典雅,更常见于女性名字中,如“瑾璠”“若璠”“思璠”等,体现出温婉贤淑、才情兼备的气质。然而,也不乏男性使用此字,尤其在强调儒雅风度与文人气质时,如“文璠”“子璠”,皆显书卷之气。
从命理角度而言,“璠”属水行,适合生辰八字中喜水或缺水之人使用,有助于平衡五行气场,增强智慧与灵性。同时,因“璠”常与“玙”并称“玙璠”,喻指国之重宝,故用于名字中也有“人中龙凤”“栋梁之材”的隐喻,寄寓孩子未来能成为社会的宝贵人才。
整体而言,“璠”是一个兼具音韵美、形体美与意义美的汉字,用于起名既能彰显文化底蕴,又能传递深远祝福。
“璠”字字典详细释义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璠,玙璠,鲁之宝玉也。从玉,番声。” 此处说明“璠”是以“玉”为形旁、“番”为声旁的形声字,专指鲁国所藏的珍贵美玉。许慎将其归入“玉”部,突出了其材质属性与尊贵地位。
《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注音为“附袁切”,音“烦”;又载“孚袁切”,音“翻”,可见其音读在历史演变中有一定灵活性。释义部分引用《左传·定五年》:“阳虎将以玙璠敛”,即用美玉随葬,足见“璠”在当时被视为极贵重之物,可用于礼仪大典。
另据《阮德如答嵇康诗》云:“良玉须切磋,玙璠就其形”,强调即使是天然美玉,也需要雕琢才能成器,暗喻人才需经磨炼方可成就大器。此句赋予“璠”以教育与成长的哲理意义。
此外,《潘尼·赠陆机诗》中有“岂无玙璠”之叹,表达对友人离去时未能以珍宝相赠的遗憾,反映出“璠”在文学中作为情感载体的功能——不仅是实物,更是情谊与敬意的象征。
综上所述,“璠”在字典中的解释涵盖了字形、字音、本义、引申义及文献用例,构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语义体系。
“璠”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传统经典中,“璠”屡见于重要典籍,尤以《说文解字》《左传》《诗经》类比作品为代表,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说文解字》称:“孔子曰: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二则孚胜。” 孔子亲自赞叹“玙璠”之美,从远观之光彩夺目,到近察之纹理细腻,层层递进地描绘出美玉的内外兼修。此处“理胜”指其质地精良,“孚胜”谓其诚信感召之力,已将玉提升至道德层面。
《左传·定五年》记载:“阳虎将以玙璠敛”,即权臣阳虎欲以国宝级美玉为死者陪葬,此事引发争议,侧面反映“璠”作为礼器的重要性及其政治象征意义。
魏晋时期文人常用“璠”入诗,如陆云《答顾秀才》云:“藻不彫朴,华不变淳。有斐君子,如珪如璠。” 将君子比作圭与璠,强调其不因修饰而失本真,内在美德如同美玉般恒久闪耀。这种比喻手法承袭自《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传统,使“璠”成为人格理想的象征符号。
由此可见,“璠”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原型,在儒家伦理、道家审美与文学抒情中均有深刻体现。
“璠”字相关的诗词内容赏析
“璠”虽非常用字,但在古典诗词中却屡有惊艳亮相,往往用于营造高雅意境或表达深切情感。
西晋陆云在《赠顾秀才》中写道:“有斐君子,如珪如璠。” 以“珪”(礼器)与“璠”(美玉)并列,赞颂对方德行高洁、仪态庄重,堪称士人典范。此句语言简练而意象丰盈,是“璠”字入诗的经典范例。
潘尼在《赠陆机诗》中感叹:“今子徂东,何以赠旃?寸晷惟宝,岂无玙璠?” 面对挚友远行,诗人深感时光宝贵,虽无实物可赠,但心意如“玙璠”般珍贵。这里的“璠”已超越物质范畴,升华为情谊的化身。
阮德如诗句“良玉须切磋,玙璠就其形”则借玉之雕琢喻人之修养,揭示出“璞玉需工”“人才需育”的哲理,赋予“璠”以教育与自我完善的意义。
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一个以“璠”为核心的文化意象群:它是美的象征、德的化身、情的寄托、才的隐喻。通过诗歌的语言力量,“璠”得以穿越时空,持续焕发人文光辉。
与“璠”字相关的成语探析
目前汉语成语系统中,并未形成以“璠”为核心的固定四字成语,如“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之类。这主要因其为生僻字,使用频率较低,未能进入大众口语层面。
然而,在准成语或典故性短语中,“玙璠”常作为并列结构出现,如“圭璋玙璠”,泛指各类名贵礼器与美玉,比喻德才兼备之人或国家重器。此类表达多见于骈文、碑铭、诗赋之中,具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
另外,“如珪如璠”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在后世引用中已具成语化倾向,常用于赞美人物品行高洁,结构对仗工整,意义凝练深刻。
尽管缺乏高频成语支撑,“璠”仍凭借其在典籍中的高频联用(如“玙璠”)和文化象征力,在高级语文表达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若加以推广,或可形成新的文化成语。
“璠”字组词示例(20个)
由于“璠”为较罕见字,现代汉语中独立构词能力有限,多与其他雅字组合使用,以下列举其常见及可能的组词形式:
- 玙璠
- 璠玉
- 璠珂
- 璠璧
- 璠玟
- 璠瑰
- 璠琼
- 璠瑶
- 璠瑜
- 璠琳
- 璠珸
- 璠珉
- 璠宝
- 璠器
- 璠饰
- 璠佩
- 璠簪
- 璠京
- 璠玛
- 如璠
其中,“玙璠”“璠京”“璠玛”见于古籍,其余多为基于语义类推的合理搭配,适用于文学创作或命名设计。
文章总结
“璠”字虽不常见于日常用语,却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语义明珠。它以“王”(玉)为部首,十六画勾勒出精致结构,读音为 fán,五行属水,整体呈现出温润、沉静、高洁的气质。
其核心含义为“美玉”,源自《说文解字》与《左传》等经典,不仅指物理上的珍贵玉石,更延伸为德行、才学、情感的象征。孔子赞“玙璠”之美,文人咏“如珪如璠”之德,皆使此字承载起厚重的人文精神。
在姓名学中,“璠”是极具美感与深意的选择,适合期望孩子如玉般纯净坚韧的家庭使用,尤其利于五行喜水者调和命局。虽然尚未形成广泛流传的成语,但其在诗词与典籍中的高频出现,奠定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
综观全文,“璠”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古代礼乐文明与君子理想世界的窗口。它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喧嚣张扬,而在如美玉般静静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