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燔字的含义解析,燔字组词典故,燔字诗词解读

燔字的含义解析,燔字组词典故,燔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33 更新日期: 2025-10-20 05:53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燔”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由“火”和“番”组成。从其结构来看,“火”为形旁,表示该字与火有关;“番”为声旁,提示读音。本义为“焚烧”,即用火将物体烧毁,引申为炙烤、燃烧等动作。在古代文献中,“燔”不仅用于描述一般的燃烧行为,还特指祭祀时将整只牲畜置于柴堆上焚烧以献祭天地的仪式,称为“燔柴”或“燔祀”。

此外,“燔”也用于比喻极热的状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体若燔炭”,形容人体发热如同烧红的炭火。在刑罚方面,“燔刑”指的是用火烧死的酷刑,体现出古代社会对火的敬畏与利用。因此,“燔”不仅是一个动作动词,更承载着宗教、礼仪、医学乃至法律层面的文化内涵。

“燔”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燔”的普通话拼音为 fán,声调为第二声(阳平)。根据传统音韵学,《唐韵》注音为“附袁切”,《集韵》与《韵会》皆作“符袁切”,音近“烦”,古音属元部。

从五行归属来看,“燔”字以“火”为部首,且其本义与火焰、燃烧直接相关,因此在五行中明确归属于行。在姓名学和命理分析中,火行代表热情、光明、行动力与变革之力。若一个人八字中缺火,或需增强活力与表达能力,使用“燔”字可起到补益作用。但因“燔”含有“焚烧”之意,带有较强烈的能量,故在起名时应谨慎斟酌整体搭配,避免过于刚烈。

“燔”字在起名中的意义解析

在现代汉语中,“燔”并非常用字,极少用于人名之中,但在特定文化语境或追求独特意象的家庭命名中,仍具有一定的象征价值。

从积极角度看,“燔”寓意光明、炽热、净化与奉献。因其常用于祭祀之火,象征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与虔诚,可用于寄托孩子将来有担当、有信仰、能照亮他人的人生愿景。同时,“燔”所代表的“烈火不息”之意,也可引申为生命力旺盛、意志坚定、勇于突破困境的精神品质。

然而,“燔”字亦含“焚毁”“烧尽”之义,带有一定的破坏性与极端色彩。在命理取名中,若八字本身火旺或性格偏躁动者,再用此字可能加重失衡,导致急躁、冲动之弊。因此,虽“燔”具阳刚之气,却宜慎用,最好配合水、土等调和之字,使五行趋于平衡。

总体而言,“燔”适合用于男性名字,尤其适用于希望体现力量感、使命感或宗教情怀的家庭选择,但需结合生辰八字与整体名字音形义综合考量。

“燔”字字典详细说明

根据《说文解字》:“燔,爇也。从火,番声。”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为“火”,声旁为“番”,本义为焚烧,与“焚”意义相近,可互为通假。

《玉篇》释为“烧也”,强调其燃烧的本质;《广韵》则补充“炙也”,说明“燔”还可指烧烤食物,特别是祭祀用的肉类。例如《诗经·小雅·瓠叶》中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描绘了古人烹制兔肉的方式——先裹泥炮烤,再置于火上炙烤。

《康熙字典》进一步扩展了解释:
- “又与膰通”,即“燔”可通“膰”,指祭祀后分发的熟肉。
- “腥曰脤,热曰燔”,出自《左传》,说明祭祀中生肉称“脤”,熟肉称“燔”。
- “传火曰燔”,出自《毛传》,解释“燔”也有传递火焰的意思。
- 另有“焚,古作燔”,说明在早期文字中,“燔”曾作为“焚”的古体使用。

综上所述,“燔”是一个多义动词,涵盖“焚烧”“烤炙”“祭祀用火”“祭肉”等多个层面,是研究古代礼仪、饮食与语言演变的重要字例。

“燔”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经典古籍中,“燔”频繁出现,既是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礼制文化的体现。

《说文解字》定义其核心意义为“爇也”,即点燃、燃烧,奠定了其作为火相关动词的基础地位。许慎将其归入“火”部,并强调“与焚略同”,说明二者在意义上高度重合。

《列子·黄帝》记载“藉芿燔林”,描述古人铺垫干草焚烧山林以开垦土地的情景,反映了早期农业活动中“刀耕火种”的实践方式。

《汉书》多次提及“燔”:如“燔之于四通之衢”说明焚烧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具有警示或公示功能;“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则揭示灾荒时期人性的极端表现,甚至出现人相食前焚烧尸体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而“燔诗书”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缩影,凸显政治权力对文化的压制。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描绘了一位坚守信念之人宁愿自焚也不屈服的形象,赋予“燔”一种悲壮的牺牲精神。

《诗经》中的“或燔或炙”“炮之燔之”则展现了周代贵族宴饮礼仪中的烹饪技艺,体现了“燔”在日常生活中的温和用途。

由此可见,“燔”在古典文献中既是物质行为的记录,也是精神意志的象征,贯穿于政治、宗教、伦理与生活各个维度。

与“燔”相关的诗词内容

虽然“燔”字本身在诗词中并不常见,但在一些古典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往往用于营造庄严、热烈或悲怆的氛围。

如《左思·魏都赋》中有句:“师门使火以验术,故将去而焚燔。”此处“焚燔”连用,强化了火焰升腾、仪式终结的意象,表现出道士以火试法、羽化登仙的神秘场景。

又如《楚辞》虽未直接使用“燔”字,但类似“燎”“焚”“灼”等词汇频现,意境相通。例如“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背后,常伴有燔柴祭天的仪式背景。

唐代诗人李白《古风》有云:“金精飞天镜,玉女下瑶台。寒炉炷香火,宿雾扫氛霾。”虽未言“燔”,但“寒炉”燃火驱雾,实乃“燔”之延伸应用。

宋以后,随着白话文学兴起,“燔”逐渐退出日常诗文,仅存于考据类著作或仿古文体中,成为学者笔下的文化符号。

与“燔”字相关的成语

目前汉语成语体系中,并无以“燔”为核心构成的固定四字成语。这主要因为“燔”属于较生僻动词,且多用于书面或古文语境,未能进入大众口语高频使用范畴。

不过,在类成语或典故性短语中,存在以下几种表达形式:

  • 燔柴祭天:指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大典时,将玉帛、牺牲置于柴堆上焚烧,以告祭上天。
  • 燔骨炙髓:非正式成语,比喻极度痛苦的感受,如同骨头被烧、骨髓被烤。
  • 体若燔炭:源自《素问》,形容高热病人身体滚烫如燃烧的炭火。
  • 燔刑酷法:泛指古代以火烧作为惩罚手段的残酷刑法。
  • 燔诗书而明法令:出自《史记》,特指商鞅变法时期焚毁儒家典籍以推行新法的历史事件。

这些短语虽未收入权威成语词典,但在文史论述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文化深度。

“燔”字组词(20个)

  1. 燔烧
  2. 燔祭
  3. 燔柴
  4. 燔祀
  5. 燔燎
  6. 燔石
  7. 燔刑
  8. 燔销
  9. 燔燃
  10. 燔肉
  11. 燔炙
  12. 燔烈
  13. 燔土
  14. 燔林
  15. 燔焚
  16. 燔稿
  17. 燔香
  18. 燔尸
  19. 燔宫
  20. 燔城

以上词语大多出自古籍文献,部分为现代仿古造词,主要用于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或命名参考。

文章总结

“燔”是一个充满力量与仪式感的汉字,其形从火,其音承番,其义主焚,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语言、礼仪、政治与哲学之中。它既是物理意义上的燃烧,也是精神层面的净化与献祭。从《说文》到《康熙字典》,从《诗经》到《汉书》,再到《梦溪笔谈》,“燔”见证了中华文明对火的认知与运用。

在现代社会,“燔”虽远离日常用语,但在文化传承、姓名学、书法艺术及国学教育中仍具独特价值。它提醒我们:火既能带来温暖与光明,也能造成毁灭与痛苦;唯有掌握其度,方能实现“以火济物,不伤其本”的智慧。

无论是作为文字研究的对象,还是作为人生寓意的载体,“燔”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与慎重对待。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