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唄字的含义解析,唄字组词典故,唄字诗词解读

唄字的含义解析,唄字组词典故,唄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7 更新日期: 2025-10-08 05:57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哲思。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独特的音、形、义之美。“唄”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日常用语中,却在特定语境下展现出丰富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内涵。从其结构来看,“자”为左右结构,左部为“口”,右部为“貝”,整体共13画。口部多与言语、发声相关,而“貝”在古代曾作为货币使用,亦象征价值与表达。

在基本释义中,“唄”读作“è”,主要作为叹词使用,表示出乎意料、轻蔑、提醒或疑问的语气。例如:“唄!你早说啊!”这类用法常见于口语中,带有情绪色彩,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尽管现代汉语中该字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作品或方言表达中仍可见其身影。

“唄”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唄”字的拼音为 è,声调为第四声,发音短促有力,常用于语气强调。在汉字语音系统中,此音属开口呼,发音时口腔张开,气流畅通,具有较强的穿透感,适合表达惊讶或质疑的情绪。

关于五行属性,目前资料未明确标注“唄”字的五行归属。但可依据其偏旁进行推断:该字以“口”为部首,“口”在五行中通常归属于,因“口”主言语、声音,而声音源于心(心属火),故许多口部字如“叫”“唱”“叹”等皆归火行。因此,若用于姓名学分析,“唄”字可参考归入行,象征热情、表达与沟通之力。

“唄”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唄”字极为罕见,几乎不被用于人名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其读音“è”在汉语中易与“恶”“饿”等负面含义相近之字混淆,容易引起误解或不悦联想。此外,该字本身多作叹词使用,并无积极、美好之意象,缺乏传统命名所追求的吉祥寓意。

然而,若从个性与独特性角度考量,“唄”字因其稀有性,可能被少数追求新颖、艺术化命名风格的家庭选用。结合其“口”部特征,或可寓意善于言辞、富有表现力;而“貝”部则暗含珍贵、富足之意。整体而言,此字用于名字中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探索精神与语言审美趣味,而非实际命理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八字命理与姓名学中,选择此类非常用字需谨慎评估音、形、义及五行搭配,避免产生不利谐音或气场冲突。

“子”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唄”字收录于〈丑集上〉【口字部】,页码为191第29行。其注音为:“【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薄邁切,音敗。”这表明古音中“唄”读作“bài”,与今音“è”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语音演变或异读现象所致。

进一步释义指出:
【玉篇】称“唄”为“梵音聲”,即佛教诵经之声;
【集韻】云“西域謂頌曰唄”,说明在古代西域地区,将宗教颂歌称为“呗”;
【法苑】更明确指出:“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 这段话揭示了“呗”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偈语形式,用于传诵佛法,类似于中原地区的“赞”。

由此可见,“唄”字最初源自佛教文化,是梵语“pāthaka”(读经者)或“bhaikṣa”(乞食僧诵经)的音译词,后逐渐汉化,成为专指佛经吟唱的术语。这一宗教背景赋予了“唄”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神圣意味。

“唄”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唄”字未见于《说文解字》,但通过《广韵》《集韵》《玉篇》等古代辞书可窥其源流。
在《广韵·去声·十二夬》中,“唄”注为“薄迈切,音败”,属帮母夬韵,反切上字“薄”提示声母为[p],下字“迈”提示韵母为[ai],合起来近似“pai”或“bai”,与今日读音“è”迥然不同。

《集韵》补充:“西域谓颂曰呗”,说明这是外来文化词汇的本土化转写。古人以“口”表发声行为,以“貝”拟音,构成形声字。其中“貝”在此并非表意,而是承担表音功能,反映出汉字吸收外来语时常用的方法——借音造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所述:“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将印度佛教的“呗匿”(梵语bājana)与中国传统的“赞颂”相提并论,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宗教艺术的包容与融合。这种跨文化的类比,不仅提升了“呗”的地位,也使其超越单纯的声音符号,成为连接东西方精神世界的桥梁。

“唄”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查的古典诗词中,直接使用“唄”字的作品极为稀少。由于该字主要用于佛教仪轨中的“梵呗”(即佛经吟唱),故多见于佛教文献、碑铭、禅诗或僧侣唱和之作中,而非主流文人诗歌。

例如,在唐代佛教文献中有“焚香诵呗,礼敬三宝”之句,形容僧人焚香礼拜、吟诵经文的情景;宋代志磐《佛祖统纪》亦载:“呗唱彻虚空,天花落如雨”,描绘梵呗之声响彻天地、感动诸天的庄严场面。

虽然“唄”本身未成为诗歌常用字,但它所代表的“梵呗”文化却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许多诗人描写寺庙清晨钟鼓、暮鼓晨钟、僧侣诵经的场景时,虽未直书“唄”字,实则已将其意境融入诗行之中。如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其中“晨钟”与“诵呗”往往相伴而生,共同营造出清净超脱的禅境。

和 “唄” 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查阅各类成语词典,“唄”字并未出现在任何固定成语之中。因其使用范围狭窄,且多限于宗教或口语叹词领域,未能形成稳定的成语搭配。同时,现代汉语中亦无以“唄”为首字或尾字的常见成语。

不过,与其相关的词汇“梵呗”常出现在佛教语境中,如“梵呗悠扬”“梵呗声声”等短语,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在宗教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此外,民间偶有戏谑说法如“念经打呗”,形容人唠叨不停,但此类表达属非正式口语,不具备规范性。

总体而言,“唄”字尚未进入成语体系,这也反映出它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边缘地位。

“唄”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唄”字使用频率极低,现代汉语中能组成的词语非常有限。以下列出部分与“唄”相关或结构相近的词语,部分为古籍用法,部分为扩展联想:

  1. 梵呗
  2. 呗唱
  3. 呗声
  4. 呗诵
  5. 呗经
  6. 鸣呗
  7. 夜呗
  8. 晨呗
  9. 赞呗
  10. 法呗
  11. 香呗
  12. 灵呗
  13. 诵呗
  14. 礼呗
  15. 禅呗
  16. 佛呗
  17. 呗器
  18. 呗台
  19. 呗乐
  20. 呗舞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数词语为仿古构造或宗教专用术语,并非现代通用词汇。真正广泛使用的仅有“梵呗”一词,特指佛教仪式中的吟唱。

最后的文章总结

“唄”字是一个兼具口语功能与宗教文化双重意义的汉字。它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叹词出现,读作“è”,表达惊讶、质疑或提醒之情;而在古代尤其是佛教语境中,则读作“bài”,意为“梵音”“颂歌”,是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吟唱形式。

从字形上看,它由“口”与“貝”组成,既体现发声之义,又借“貝”表音,展现了汉字形声结合的造字智慧。虽然其在姓名学、成语体系及现代词汇中应用极少,但透过《康熙字典》《玉篇》《集韵》等古籍记载,我们得以窥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那是佛教东传过程中语言交融的见证。

尽管“唄”字如今已淡出大众视野,但它所承载的“梵呗”艺术仍在寺院晨钟暮鼓间回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抹静谧而深远的余音。了解这样一个字,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探索,更是对中国多元文化融合历程的一次致敬。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