砵字的含义解析,砵字组词典故,砵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砵”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字,其基本结构由“石”和“本”组成,属于形声字。从字形上看,“石”为形旁,表示该字与石头或石制器物有关;“本”为声旁,提示读音。虽然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砵”在特定语境下具有明确的意义。
根据《康熙字典》及现代辞书释义,“砵”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同“钵”,指僧人所用的食器,如铜砵、砵头等;二是用于地名,如福建省的“铜砵”、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的“麻地砵”。这些用法体现了汉字在地理命名和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砵”虽不常见于日常交流,但在地方文化和历史文献中仍保有其独特地位。它不仅承载着古代器物文化的记忆,也反映了汉字在地名系统中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砵”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砵”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pinyin='è',但在实际使用中多读作 bō,尤其是在“同钵”这一释义下,发音与“钵(bō)”一致。这种多音现象在中国文字中并不罕见,往往因语义不同或方言影响而产生。
从汉字属性来看,“砵”的部首为“石”,总笔画数为10,结构为左右结构,偏旁“石”通常与岩石、矿物或坚硬之物相关,暗示其原始意义可能与石制容器有关。
在五行学说中,“砵”被归类为五行属水。这一分类并非基于字形直接推导,而是结合了其作为容器的功能——盛装液体,象征包容与流动,符合“水”的特性。此外,在姓名学中,五行属水的字常用于平衡命理中水元素不足的情况,寓意智慧、灵动与沟通能力。
“砵”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尽管“砵”不是一个常见的取名字用字,但若用于人名之中,仍可赋予深刻的文化意涵。首先,因其与“钵”相通,可引申出清净、简朴、修行之意,适合希望孩子具备内敛、专注品格的家庭选用。
其次,“砵”作为地名用字,如“铜砵”“麻地砵”,蕴含着对乡土、根源的记忆。将其用于名字中,可表达家族对故土的眷恋或纪念某段历史渊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情感色彩。
再者,从音韵角度看,“砵”读作“bō”时,音节短促有力,适合作为人名中的衬字或末字,增强名字的独特性与辨识度。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命名趋势的今天,这类少见但有据可依的字更显文化底蕴。
最后,五行属水的属性使其在命理搭配中具有一定调和作用,尤其适用于八字喜水之人,有助于增强智慧、人际交往与适应力。
“砵”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砵”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砵
- 部首:石
- 笔画数:10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五笔编码:GFA
- 郑码:GFA
- Unicode:U+7835
- GBK编码:B36A
- 笔顺编号:1325112341
其核心释义包括:
- 同“钵”,即佛教僧侣所用的饭器,如“砵头”;
- 用于地名,如福建漳州龙海区的“铜砵村”,以及内蒙古卓资县的“麻地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砵”被视为“钵”的异体字或方言写法,主要见于南方地区或古籍文献中。例如,“铜砵”原为一村落名,因历史上曾铸造铜器或设有铜矿得名,后逐渐演变为固定地名。
此外,该字在《康熙字典·备考》中有收录:“【龍龕】於合切,音遏。”说明其古音接近“è”,与今音“bō”存在差异,反映出语音演变的过程。
“砵”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砵”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可在后世字书如《龙龛手鉴》《康熙字典》中找到踪迹。
据《康熙字典·备考·午集》记载:“〈備考 午集〉【石字部】 頁829第33 【龍龕】於合切,音遏。”此处“於合切”为反切注音法,表明古人读此字为“è”音,声母来自“於”,韵母与声调来自“合”,合成“è”音,与今日读音“bō”有所不同,显示语音变迁轨迹。
《龙龛手鉴》是一部辽代佛教字书,专门收录俗字、异体字。“砵”在此书中被记录,说明其最早可能流行于宗教或民间书写中,作为“钵”的俗写形式出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钵多罗”(梵语patra)简称“钵”,成为僧人食具专用词,而“砵”则可能是南方方言或手写变体。
从构字法分析,“砵”属形声结构,左形右声。“石”表材质,早期钵多为石制或陶制;“本”表声,虽今音不符,但或为古音遗留。此类演变在汉字发展中极为常见,如“盆”“盘”亦有类似路径。
“砵”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尚未发现古代诗词中有直接使用“砵”字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砵”属于生僻字,且多用于地名或作为“钵”的异体字,在文学创作中极少独立出现。
然而,在涉及佛教题材或描写寺院生活的诗作中,常出现“钵”字,而“砵”与其通用,因此可通过“钵”来理解其潜在的诗意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中有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安禅不需净土,捧钵何处无僧?”其中“捧钵”象征僧人清修生活,若以“砵”代“钵”,意境不变。
又如宋代释道潜《赠贤上人》云:“一钵飘然去,千山不可留。”这里的“钵”代表行脚僧的随身之物,寄托漂泊与超脱之情。若换作“砵”,亦可传达相似的精神境界。
因此,虽然“砵”本身未入诗词,但其所通之“钵”却承载丰富文化意象,象征简朴、修行、离尘、自在。
和“砵”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过查证,现代汉语成语体系中并无直接包含“砵”字的成语。这是因为“砵”本身是“钵”的异体字或地名专用字,使用范围狭窄,未进入成语固化过程。
但与其意义相通的“钵”字,则出现在若干成语或习语中,间接体现“砵”的文化关联:
- 衣钵相传:原指佛教中师父将袈裟和钵传给弟子,象征法脉延续;引申为技艺、学问的传承。
- 化缘乞钵:形容僧人手持钵盂四处化缘,体现修行者的清贫与依赖信众供养。
- 饭钵敲空:比喻修行至忘我境界,或形容生活极度清苦。
- 托钵行脚:指僧人背着经书、手持钵盂云游四方,寻求悟道。
这些成语虽用“钵”而非“砵”,但由于二者互通,故可视为“砵”字的文化延伸。在特定语境下,如地方文献或艺术创作中,使用“砵”替代“钵”也能传达相同寓意。
“砵”字组词(20个词)
由于“砵”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固定搭配较少,但仍可根据其释义和用法整理出以下词语:
- 铜砵
- 麻地砵
- 砵头
- 石砵
- 陶砵
- 瓷砵
- 铁砵
- 金砵
- 银砵
- 古砵
- 旧砵
- 大砵
- 小砵
- 圆砵
- 深砵
- 空砵
- 满砵
- 破砵
- 残砵
- 砵器
以上词汇多为构拟组合,用于描述不同材质、大小、状态的砵类器皿,或作为地名专称。其中“铜砵”“麻地砵”为真实存在的地名,“砵头”为粤语等方言中对“钵”的称呼,其余则依逻辑扩展而成,可用于文学描写或命名参考。
最后的文章总结
“砵”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但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内涵。作为一个与“钵”相通的异体字,它既承载了佛教文化中关于修行与简朴的生活理念,又在地名中保留了地方历史的记忆。
从语言学角度看,“砵”体现了汉字形声结构的特点,左形右声,意义明确;从音韵演变看,其古音“è”与今音“bō”并存,反映语音发展的复杂性;从姓名学角度,五行属水的属性使其在命理命名中具备调和与滋养的象征意义。
尽管目前尚无含“砵”字的成语或经典诗词,但它通过“钵”这一通假关系,连接起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衣钵相传”“托钵行脚”等,赋予其精神层面的价值。
综上所述,“砵”虽小,却不容忽视。它是中国文字多样性与生命力的一个缩影,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需要珍视每一个看似冷僻却饱含故事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