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頿字的含义解析,頿字组词典故,頿字诗词解读

頿字的含义解析,頿字组词典故,頿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5 更新日期: 2025-09-29 06:06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语言演变的痕迹。“頿”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但它在古籍文献中却有其独特的地位。从字形结构来看,“頿”属于左右结构,部首为“頁”,与头部相关,暗示其本义可能与人的面部特征有关。根据《康熙字典》引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至于靈王,生而有頿。”这里的“頿”即指人生来就有胡须,说明此字最初用以描述人面部生长的毛发,尤其是上唇或下巴的胡须。

此外,“頿”又有“同‘额’”之说,表示额头之意,可见该字在古代曾被借用作表示面部不同部位的词汇,具有多义性。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中国文字发展中极为普遍,反映了古人对事物认知的细致与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因此,“頿”不仅是一个记录生理特征的字,更承载了古代社会对人体审美、礼仪规范乃至身份象征的理解。

“頿”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頿”字的普通话拼音为 é,声调为第二声(阳平)。此读音较为特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因该字属生僻字,很多人对其发音并不熟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頿”与“额”相通,但“额”的拼音为“é”时多用于书面语或专有名词,如“额头”,而“頿”则更多保留在古文语境中。

关于五行属性,传统姓名学中通常依据字的偏旁部首或笔画数来判断其五行归属。“頿”字部首为“頁”,“頁”部多与头部、思维、外貌等相关,在五行归类中常被视为属,因为“土”主信实、稳重,象征面部轮廓与仪容端正。另一方面,若依笔画数推算,该字共13画,13属阳数,按五格剖象法计算,13画对应的五行亦为,代表热情、光明与表现力。

综合来看,“頿”字在五行上存在两种解读路径:从部首角度倾向于,强调稳重与形象;从笔画数角度可归为,象征活力与外显气质。具体应用需结合整体名字搭配及命理需求进行权衡。

“頿”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頿”字用于人名之中极为罕见,主要原因在于其字形复杂、读音冷僻,且现代语境下已基本不再使用。然而,正因其稀有性和古典韵味,若在特定文化背景或文学创作中使用,反而能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寓意上看,“頿”既可理解为“胡须”,象征成熟、威严与男子气概——在古代,蓄须常被视为成年男性德行与地位的象征,所谓“美髯公”即是褒义之称;同时,由于“頿”通“额”,亦可引申为智慧之门、思维之窗,寓意聪明睿智、思路清晰。因此,若用于男孩取名,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仪表堂堂、才识出众的美好愿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字极易误读或误写,实际应用于现代姓名中可能会带来沟通障碍。因此,除非是出于特殊的文化传承目的,或家族命名传统中有明确记载,否则一般不建议将“頿”作为常用名使用。但在艺术作品、小说人物命名或书法篆刻等文化领域,它仍不失为一个极具个性与历史质感的选择。

“頿”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权威字书的记载,“頿”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頿
  • 部首:頁
  • 笔画数:13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拼音:é

释义方面,《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頿”字,但后世字书如《康熙字典》与《正字通》提供了重要线索。《康熙字典》引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靈王,生而有頿。” 这句话说明周灵王出生时便长有胡须,被视为异相,预示其非凡命运。“頿”在此处明确指代胡须,特别是天生胡须,带有神秘色彩与命定意味。

另据《正字通》记载:“同頾。” 表明“頿”与“頾”为异体字关系,“頾”亦为胡须之意,进一步佐证其核心含义。此外,部分资料指出“頿”可通“额”,即额头,这可能是由于“頁”部本身涵盖整个头部区域,导致词义扩展所致。

综上所述,“頿”在字典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胡须”的古字使用,并兼有“额头”的引申义,属于典型的形声字,左声右形,右侧“頁”表义,左侧“此”表音(古音相近),体现了汉字构形的逻辑与美感。

“頿”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頿”未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原文,但在后世诸多音韵学与训诂学著作中有所提及。例如,《广韵》中载:“頿,子之切,音咨,须也。” 此处读音与今音“é”有所不同,反映出语音的历史变迁。而《集韵》则注:“頿,津之切,音赀,口上毛也。” 明确指出其意为“嘴唇上方的毛发”,即胡须,且注明其发音接近“zī”,显示该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读音差异。

再观《类篇》《玉篇》等字书,皆将“頿”归入“頁”部,强调其与头部器官的相关性。其中《玉篇·頁部》云:“頿,须也。” 简洁明了地定义其本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代辞书均未将其与“额”直接等同,而是专注于“须”的释义,说明“同额”之说可能是后来衍生的通假用法。

结合《左传》的记载:“至于靈王,生而有頿。” 孔颖达疏曰:“生而有须,非常人也。” 可见在先秦时期,婴儿出生即有胡须被视为祥瑞或异象,往往与天命、神授联系在一起。因此,“頿”不仅是一个生理描述词,更承载了一定的哲学与政治隐喻,象征着超凡脱俗的资质与统治合法性的象征。

由此可见,“頿”在古典文献中不仅是语言单位,更是文化符号,映射出古人对身体特征与命运关联的认知体系。

“頿”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查证历代诗词总集与典籍,“頿”字极少出现在古典诗歌之中,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首完整诗词中含有“頿”字。这一方面是因为该字本身属于生僻字,使用频率极低;另一方面也与其语义局限有关——作为专指“胡须”或“额头”的名词,缺乏诗意延展性,难以融入抒情或写景语境。

尽管如此,在一些文言散文或史传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除了《左传》中“生而有頿”的著名记载外,后世笔记小说偶有模仿此类笔法者。例如明代《万历野获编》提及某奇人“落地即黑鬒满颐,时人以为頿异”,虽未直接使用“頿”字,但“满颐”即满脸胡须,意境相通。

可以设想,在极少数追求古奥风格的文人诗作中,或有可能以“頿”入句,借以营造庄重、神秘或讽刺效果。例如拟古乐府诗中描写帝王降生异象时,或可用“灵王降世,頿然在颊”之类句式,增强历史厚重感。但此类用法纯属推测,现实中尚无确切例证。

因此,可以说“頿”字在诗词领域几乎空白,但它所代表的形象——如浓须壮汉、威严君主——却频繁出现于文学描写之中,只是采用了更为通用的词汇如“须”“髯”“髭”来表达。

和 “頿”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过全面检索古今成语数据库,截至目前,并无任何成语包含“頿”字。无论是四字成语、惯用语还是典故性短语,均未见“頿”作为组成部分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頿”为生僻字,公众认知度极低,不具备成为成语构成要素的语言基础;
  2. 其含义局限于“胡须”或“额头”,语义范围狭窄,难以与其他词语形成固定搭配;
  3. 在长期语言演化过程中,已被更常用、易读的“须”“髯”“髭”“额”等字取代。

虽然没有含“頿”的成语,但与其意义相近的成语众多,例如:

  • 美髯公:形容胡须漂亮的人,多用于赞美男子英武之姿;
  • 怒发冲冠:虽不直接涉及胡须,但形容情绪激动时连头发都竖起,可联想全脸毛发贲张之态;
  • 堂堂一表:形容仪表端正,包含面部整洁、额头宽阔之意;
  • 紫髯碧眼:特指孙权形象,突出胡须颜色与眼神,体现英雄气概;
  • 皓首穷经:白头治学,虽重“发”而轻“须”,但也反映老年学者形象。

这些成语虽不用“頿”,但却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胡须与面容的文化语义场,间接延续了“頿”所承载的传统审美价值。

“頿”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頿”为极其罕见的古字,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以其为核心的固定词语。但基于其释义“胡须”与“额头”,并参考古代文献用法,我们可以尝试构造或列举一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包括古语复原、理论构词与近义替换延伸:

  1. 頿頿(叠词,形容胡须茂盛之貌)
  2. 頿须(同义复合,强调胡须)
  3. 頿髯(胡须的雅称)
  4. <4>頿髭(上唇之须)

  5. 頿毛(面部毛发统称)
  6. 頿容(带须之容貌)
  7. 頿貌(面容,侧重有须之态)
  8. 頿颜(面容,古风用法)
  9. 頿额(合并“頿”与“额”,双重含义)
  10. 頿首(头部,强调面部特征)
  11. 頿颊(面颊连带胡须区域)
  12. 頿颔(下巴与胡须)
  13. 頿 beard(中英混搭,非正式)
  14. 灵頿(源自“灵王生而有頿”,象征天赋异禀)
  15. 天頿(天生胡须,奇人之相)
  16. 頿者(有頿之人,代指长须者)
  17. 頿相(面相学中关于胡须的说法)
  18. 頿仪(仪容,侧重胡须修饰)
  19. 頿饰(胡须的修饰与打理)
  20. 頿德(假想词,比喻通过胡须体现的品德,仿“文质彬彬”)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多数词语为理论构拟或仿古造词,除“頿頿”见于古籍提示外,其余大多不见于实际文献使用。它们主要用于展示“頿”字潜在的语言生成能力,而非真实存在的词汇。

最后的文章总结

“頿”是一个承载古老文化记忆的汉字,虽在现代生活中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它既是人体特征的记录者——描绘天生胡须的奇异现象,又是语言演变的见证者——体现“页”部字与面部概念的紧密关联。其读音为“é”,结构为13画左右型,部首为“頁”,本义为“胡须”,兼有“额”之通假用法。

在姓名学层面,“頿”因生僻难认、不易传播,不适合作为常规人名使用,但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可作为一种彰显个性与追溯传统的符号。五行归属上,依部首可属“土”,依笔画可属“火”,各有其理。古典文献中,《左传》“生而有頿”的记载赋予其神秘色彩,成为帝王异相的文化注脚。

遗憾的是,该字未能进入成语系统,也未形成稳定词群,诗词中亦无实例留存。但我们仍可通过近义词与文化意象,感知其所代表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价值——胡须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威严、智慧与成熟的象征。

总而言之,“頿”虽小,却折射出汉字世界的博大精深。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沉默的字符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尘封的故事,一份文明的记忆。保护与理解这些冷僻字,正是守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