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趓字的含义解析,趓字组词典故,趓字诗词解读

趓字的含义解析,趓字组词典故,趓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0 更新日期: 2025-09-25 06:03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虽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本身承载了丰富的语义信息。从字形上看,“趓”为左下包围结构,由“走”部与其他部件构成,体现了与行动、移动相关的意象。其本义与“躲”相通,表示躲避、避让之意,也引申为隐藏、藏匿的行为。此外,在特定语境中,“趓”还可通“垛”,用于建筑术语如“趓楼”,显示其在古代语言中的多义性和灵活性。因此,“趓”不仅是一个表达动作的字,更反映了古人对空间、行为与安全之间关系的理解。

“趓”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趓”字的拼音为 duǒ,声调为第三声,发音清晰有力,带有转折感,与其“躲避”“躲藏”的含义相呼应,体现出一种迅速闪避的动作节奏。该字共11画,笔顺复杂而不失规律,属于较为难写的汉字之一。

关于五行属性,目前在传统姓名学中,并无明确典籍记载“趓”字的五行归属。但由于其部首为“走”,而“走”部多与行动、奔跑相关,在五行归类中常被划入火行(因火主动态、活跃),或根据字义“躲避”归于水行(水主流动、隐伏)。然而,由于“趓”非常用起名字,其五行通常依据具体字形拆解或五格数理推导来判断。若按笔画数11计算,则对应五行属(因11画属木),但在实际命名中需结合整体八字进行综合分析。

“趓”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取名实践中,“趓”字极少被用于人名之中,主要原因在于其生僻性较强,且有明显的“避让”“躲藏”之义,可能被认为缺乏积极进取之意。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一字亦可象征智慧、灵活应变与自我保护的能力。

若用于名字中,“趓”可寓意:机智敏捷、善于规避风险、懂得审时度势。尤其适用于希望孩子具备危机意识、处事谨慎的家庭。同时,由于“趓”通“垛”,也可引申为“守护”“防御”之意,象征如城楼般坚固可靠的品格。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该字不易识读,容易造成交流障碍,故在正式命名中建议慎用。如确有意图使用,可搭配响亮、正面的字以平衡整体印象,例如“文趓”“景趓”等,既保留独特性,又增强文化韵味。

“趓”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汉语大字典》及相关古籍资料,“趓”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趓
  • 部首:走
  • 笔画数:11
  • 结构类型:左下包围结构
  • 拼音:duǒ
  • 基本释义
    1. 同“躲”。表示躲避;避开。如:“趓开危险”“趓避责任”。
    2. 同“躲”。表示躲藏;隐藏。如:“趓身暗处”“趓形匿迹”。
    3. 同“垛”。见于“趓楼”,指古代城墙上的防御性建筑,类似箭楼或瞭望台。

此外,字典还指出,“趓”多见于古代文献或方言用法中,现代标准汉语中已被“躲”完全取代。其作为异体字的存在,主要体现于宋元以后的通俗文本及地方戏曲唱词中。

“趓”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趓”未见于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正文中,但在后世的韵书与字书中有所收录。宋代丁度等人编撰的《集韵》中记载:“趓,徒果切,音朵。避也。或作躲。” 此处明确指出“趓”即“躲”的异体写法,读音相近,意义相同。

另据《广韵·上果》载:“趓,藏也。” 可见其核心语义聚焦于“隐蔽”“藏匿”行为。而在明代《正字通》中进一步说明:“趓,俗躲字。” 表明“趓”为民间通行的俗字,非官方规范书写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趓”字从“走”部,强调动作性;右部构件虽无独立表音功能,但整体构形暗示快速移动以求避险的状态,具有强烈的动态意象。这与《周易》中“趋吉避凶”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体现出古人通过文字表达生存智慧的文化特征。

“趓”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查证历代诗词文献,“”字并未出现在经典唐诗宋词或其他主流文学作品中。其原因在于该字属于“躲”的异体字,在正式文言写作中一向以“躲”为主流用字。加之“趓”多用于口语化、戏剧化文本,因此在典雅诗词中几乎不见踪影。

然而,在元杂剧与明清小说的刻本中,偶可见“趓”字出现。例如《元曲选》中某些版本将“躲”写作“趓”,如:“他趓入林中去了。” 此类用法多出于书写习惯或地域差异,并不影响文意。

虽无直接以“趓”入诗的佳作传世,但与其意义相通的“躲”字却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如宋代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虽未言“躲”,却暗含生物悄然栖息、避人耳目的意境,与“趓”的隐匿之意遥相呼应。

和 “趓”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目前,在权威成语词典中,尚未收录含有“”字的成语。究其原因,一是该字本身为生僻字,二是其作为“躲”的异体字,在成语固定搭配中始终以“躲”出现。

例如以下常见成语均使用“躲”而非“趓”:

  • 躲躲藏藏
  • 东躲西藏
  • 避灾躲难
  • 躲灾避祸
  • 躲债逃亡

虽然没有以“趓”开头或包含“趓”的成语,但从语言演变角度看,这些成语均可视为“趓”字语义的延伸应用。未来若在古籍整理中发现“趓”用于早期版本的成语记录,或将丰富其文化内涵。

“趓”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趓”是“躲”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因此其组词能力极为有限。以下列出的词语多为基于古义、构词逻辑或文献推测形成的理论组合,部分可用于文学创作或研究参考:

  1. 趓避
  2. 趓藏
  3. 趓身
  4. 趓形
  5. 趓匿
  6. 趓闪
  7. 趓让
  8. 趓开
  9. 趓过
  10. 趓脱
  11. 趓险
  12. 趓灾
  13. 趓祸
  14. 趓敌
  15. 趓击
  16. 趓楼
  17. 趓箭
  18. 趓马
  19. 趓步
  20. 趓踪

其中,“趓楼”为唯一有文献支持的实际用例,特指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其余词汇均为依义推导而成,供语言爱好者参考学习。

最后的文章总结

”是一个古老而少见的汉字,作为“躲”的异体字存在,承载着“躲避”“躲藏”“防御”等多重含义。其读音为duǒ,共11画,结构为左下包围,部首为“走”,体现出与行动相关的动态特质。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被“躲”取代,但在古籍、方言及个别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姓名学领域,“趓”因生僻且含“退避”之意,较少用于取名,但若从智慧、自保的角度理解,亦可赋予其积极内涵。其五行归属尚无定论,可依笔画数归为“木”,或依部首“走”归为“火”,需结合命理整体分析。

尽管“趓”未见于经典诗词,也无相关成语流传,但通过对《集韵》《正字通》等古籍的研究,我们仍能窥见其在语言演变中的位置与价值。它不仅是文字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细腻表达的一个缩影。

总的来说,“趓”虽不常用,却是汉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那些沉默却深刻的古老符号。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