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字的含义解析,盾字组词典故,盾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盾”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象形字,其本义源于古代战争中的防御工具——盾牌。在甲骨文和小篆中,“盾”的字形上方像盾牌的轮廓,下方是“目”,表示用盾遮蔽身体与双眼,以保护自身安全。这一构造直观地体现了“盾”作为防护兵器的核心功能。
从基本释义来看,“盾”最早指的就是战场上用于抵御刀剑箭矢的防护装备。《周礼·司兵》记载:“掌五兵五盾”,说明早在先秦时期,盾已是军队标配的重要武器之一。随着语言的发展,“盾”逐渐引申出更多含义:既可指代盾形物品(如金盾、银盾),也可比喻为推脱责任的借口(如“找盾”),甚至成为荷兰、越南等国货币单位的音译名称。
此外,“盾”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它常与“矛”并称“矛盾”,出自《韩非子》寓言故事,用来形容言行不一或事物相互冲突的状态,成为中国哲学中辩证思维的经典表达。因此,“盾”不仅是一个实用器物的名称,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防御、平衡与哲理思辨的重要符号。
“盾”字读音和五行属性解析
“盾”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为 dùn,属去声(第四声),拼音标注为 dùn。在古音系统中,据《广韵》记载,“盾”属定母魂韵,音近“豚”,后经语音演变形成今日读法。另有一异读音 yǔn,见于“中盾”一词,通“中允”,为古代官职名,现已罕用。
在五行学说中,“盾”被归类为火行。虽然其部首为“目”(属木),但根据汉字五行划分的传统理论,许多学者依据“盾”的功能属性进行归类:盾牌用于战场防卫,常伴随战火硝烟,且多由皮革、金属制成,在高温锻造过程中与“火”密切相关;同时,“盾”象征刚烈、勇武之气,亦符合“火”所代表的热情、进取与抗争精神。因此,尽管结构上看似与“火”无关,但在命理取名与风水应用中,“盾”普遍被视为火属性汉字。
“盾”字用于起名的意义与寓意分析
将“盾”字用于人名之中,蕴含着强烈的保护、守护与坚毅之意。父母为孩子取名含“盾”,往往寄托了希望其具备坚强意志、能够抵御外界风雨、守护家人与理想的深切期望。
从性格寓意上看,“盾”象征坚定、稳重、有责任感。使用此字取名的人,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易受外界干扰,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与理性。尤其适合作为男孩名字的一部分,体现出阳刚、勇敢、担当的气质。
在实际命名搭配中,“盾”可与其他字组合成富有力量感的名字,例如“宇盾”寓意胸怀广阔如天宇,又能如盾般坚固守护;“志盾”则强调志向坚定,不可动摇;“承盾”表达承担重任、捍卫正义的责任感。这类名字常见于军人、警察、安保等行业人士,也受到重视传统价值观家庭的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盾”本身带有较强的刚硬色彩,若八字五行忌火或命局过燥者,应慎用此字。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搭配得当,它仍是一个寓意积极、气势磅礴的取名佳选。
“盾”字字典详细解释
根据权威字典资料,“盾”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盾
- 部首:目
- 笔画数:9
- 结构类型:半包围结构
- 五笔编码:FND
- 郑码:PDEL
- Unicode:U+76FE
- GB2312编码:B6DC
其核心释义包括:
- 古代防御武器:即盾牌,用于阻挡敌方攻击,保护战士身体。《周礼·夏官》载:“司兵掌五盾”,可见其军事地位重要。
- 盾形物体:泛指外形类似盾的物品,如“金盾”、“银盾”,常见于奖章、徽章设计中,象征荣誉与表彰。
- 比喻义:引申为推托责任的借口,如“找盾”、“当盾使”,含有消极逃避之意。
- 货币单位:音译自荷兰语“guilder”或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名称,如越南盾(VND)。
- 古音异读:yǔn,见于“中盾”,为汉代太子属官,后改称“中允”。
相关词语举例:盾牌、盾构、盾鼻、盾墨、矛盾、金盾、银盾、铁盾、神盾、御盾等。
“盾”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解说
在古代经典中,“盾”不仅是实物描写,更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曰:“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 许慎明确指出“盾”为象形字,原形即为盾牌,作用在于保护身体与眼睛,形象生动,简洁精准。
《释名·释兵》云:“盾,遯也。跪其后,避以隐遯也。” 此处采用声训法,“盾”与“遯”(即“遁”)同音,揭示其功能本质——藏身避敌,体现古人对武器功能的语言智慧。
《诗经·秦风》有句:“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描述战车两侧绘有龙纹的盾牌成对排列,装饰华丽,显示其不仅是实用兵器,也是身份与威仪的象征。
《左传·定八年》记:“虞人以铍盾夹之。” 可见春秋时期已有专人执盾护卫贵族,反映其在礼仪与安保中的重要作用。
《管子》提到:“制轻罪,赎以鞼盾一戟。” 表明盾可用作刑罚赎金,说明其价值较高,属于贵重物品。
《宋史》记载:“杨偕献所制神盾”,表明宋代仍有新型盾具研发,体现军事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从《说文》到《史记》,从《诗经》到《元史》,“盾”贯穿中国历史,既是战争器械,也是礼制符号,更是文化载体。
与“盾”相关的诗词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盾”虽不如“剑”、“弓”频繁出现,但仍有不少诗句借“盾”抒怀,表达豪情壮志或战争场景。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边塞题材作品中写道:“犀甲燕弩劲,霜戈铁盾寒。” 描绘士兵身披犀牛皮甲,手持强弩,前有铁盾森然,寒光凛冽,营造出紧张肃杀的战场氛围。
杜甫在《前出塞》组诗中虽未直接提及“盾”,但“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之句,暗含攻防结合的战略思想,其中“防”便离不开盾的作用。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虽无“盾”字,但梦境中的骑兵冲锋必然配有盾牌,体现老兵心中永不磨灭的军旅记忆。
明代戚继光作为抗倭名将,其所著《纪效新书》中有“执盾而前,步步为营”之语,虽非诗句,却极具节奏感,常被后人引用入诗,形容稳扎稳打、步步设防的战略风格。
清代纳兰性德虽多写婉约词,但在《满江红·写怀》中亦有“铁衣冷,霜刃薄,盾纹裂,征人血”之句,通过盾面开裂的细节,渲染战争残酷,令人动容。
与“盾”字相关的成语
虽然以“盾”为核心字的成语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尤以“矛盾”最为著名。
- 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后人以此比喻言行抵触、自相冲突,已成为汉语中最常用的哲理成语之一。
- 自相矛盾:强化“矛盾”之义,特指同一人的说法前后不符,逻辑混乱。
- 盾牌护身:非固定成语,但在口语中常用于比喻寻求庇护或寻找借口。
- 金盾银盾:形容荣誉勋章或表彰奖牌,多用于褒义语境。
- 持盾而立:形容严阵以待、坚守岗位的姿态,常用于军事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盾”更多是以构词语素形式出现在复合词中,而非独立构成四字成语,但其象征意义已深深融入汉语表达体系。
“盾”字组词(20个常用词汇)
- 盾牌
- 盾构
- 盾鼻
- 盾墨
- 矛盾
- 金盾
- 银盾
- 铁盾
- 神盾
- 御盾
- 战盾
- 圆盾
- 方盾
- 盾形
- 盾手
- 盾卫
- 盾车
- 盾阵
- 盾术
- 盾币
这些词语涵盖了军事、科技(如盾构机)、金融(盾币)、体育竞技(如冰球盾)、荣誉称号等多个领域,显示出“盾”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适用性与生命力。
文章总结
“盾”作为一个古老的象形汉字,从最初的战场防护器具演变为涵盖物理、抽象与文化多重意义的丰富符号。它既是冷兵器时代勇士手中的护具,也是现代社会中象征荣誉与责任的标志;既出现在《周礼》《说文》等经典文献中,也被广泛运用于命名、诗词与日常语言之中。
其读音为 dú,五行属火,寓意坚毅、守护与防御,适合用于彰显力量与担当的人名取用。在古典释义中,它被定义为“所以扞身蔽目”的象形之物,承载着古人对生存安全的重视。而在哲学层面,“矛盾”一词更是将其推向了思辨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辩证概念。
尽管直接包含“盾”的成语较少,但它通过“矛盾”“金盾”“盾牌”等高频词汇持续活跃于语言生活,并不断衍生新的用法,如“心理盾”“防火墙即数字盾”等现代隐喻。
总而言之,“盾”不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抵御风险、守护信念、坚守立场的力量。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代社会里,它都以其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守护着文明的边界与人心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