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字的含义解析,炖字组词典故,炖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炖”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其构造体现了古人对语言和烹饪文化的深刻理解。从结构上看,“炖”由“火”与“屯”组成,其中“火”为形旁,表示该字的意义与火有关;“屯”为声旁,提示读音。这种组合方式正是《说文解字》所称的“形声”造字法。
本义为“用文火慢煮食物使烂熟”,这与现代汉语中的“炖”完全一致。无论是家庭厨房还是古代宴席,“炖”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烹调方式,强调温和、持久的加热过程,以保持食材原味并使其软烂入味。因此,“炖”不仅是一个动词,更承载了中国人讲究饮食养生、追求口感细腻的文化理念。
此外,在古籍中,“炖”还有其他引申义,如形容风火炽盛之貌(tún)、暖意(tūn),甚至作为地名“炖煌”出现(dūn),虽然后两者现已不常用或被“敦煌”取代,但仍反映了该字在历史演变中的丰富语义层次。
“炖”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炖”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dùn,属第四声,音调沉稳有力,符合其动作缓慢而持续的特点。根据提供的资料,它还存在多个古音变体:
- tún:用于描述“风火炽盛貌”;
- tūn:表“暖”之意;
- dūn:见于“炖煌”,即今“敦煌”之古写。
在汉字五行属性体系中,“炖”归属于火行。这是因为它的部首是“火”,而“火”象征热量、能量与转化,正契合“炖”需要持续加热的过程。五行属火的字通常具有温暖、光明、上升等象征意义,在姓名学中常被认为能增强人的活力与热情。
因此,无论从字形还是文化寓意来看,“炖”都深深根植于“火”的能量之中,体现出一种通过耐心与热力达成完美变化的过程。
“炖”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尽管“炖”不是一个常见的取名用字,但在特殊情况下,仍可赋予名字独特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首先,由于“炖”属火行,若按照八字命理分析,一个人命中缺火或需补火时,使用此字可能有助于平衡五行。同时,“火”代表光明、进取、温暖,寓意人生充满热情与动力。
其次,“炖”的本义是“慢火细煮”,引申为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将这一概念融入名字中,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做事沉稳、有毅力、懂得沉淀成长的美好愿望。
再者,“炖”也是一种将粗糙食材转化为美味佳肴的过程,象征着化平凡为非凡的能力。用于人名,暗含“历经磨炼终成大器”的哲理,适合期望子女坚韧不拔、厚积薄发的家庭。
虽然“炖”字较为生活化,较少直接用于正式人名,但若作为乳名、艺名或文学笔名,则显得亲切且富有烟火气息,别具一格。
“炖”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现代字典释义,“炖”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拼音:dùn
- 部首:火
- 笔画数:8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
- 五笔/郑码/Unicode:UOHZ / U7096 / GBK:ECC0
基本释义分为两个主要义项:
- 烹调方法:加水后用文火长时间煨煮,使食物变得酥烂。例如:“清炖鸡”、“红烧牛肉炖三小时”。
- 间接加热方式:将容器(如碗)放入热水中加热内容物,如“炖酒”、“炖药”。
此外,字典还列出了相关词汇:
- 炖锅:专用于炖煮的深口锅具;
- 炖肉、炖牛肉:常见菜肴名称;
- 炖药:中药慢火熬制的一种方式。
英文翻译包括:braise, stew, pot-roast 等,均体现其“慢煮”核心含义。整体而言,现代字典对“炖”的定义聚焦于烹饪领域,突出其实用性与生活关联。
“炖”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传统典籍中,“炖”字虽非高频字,但在《康熙字典》中有较详记载,引用多部古籍进行训诂。
据《康熙字典·火部》引《集韵》:“他昆切,音暾。” 又云:“徒渾切,音屯。” 表明其古音多样,既有近似“tūn”的发音,也有“tún”的读法,反映语音流变。
《玉篇》称:“風與火也。” 又曰:“火盛貌。” 指出“炖”最初可用于描写风助火势、火焰旺盛的状态,带有视觉上的动态美感。
《扬子·方言》提到:“炖𧹘,貌也。” 注解为“火盛熾之貌”,进一步强化其与火焰强烈燃烧相关的形象意义。
另,《广韵》释为“火色”,即火焰的颜色,暗示其与光亮、温度、色彩感知相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炖”亦通“焞”(tūn),《周礼·春官》疏中提及“楚焞作楚燉”,说明二者在古代可通用,皆有光明、明亮之义。
至于“炖煌”一名,《汉书》写作“敦煌”,“煌”意为广大光明,“炖”在此或为“敦”之异体,也可能因音近假借。总体来看,古典文献中的“炖”远不止于烹饪之义,而是涵盖自然现象、声音、颜色乃至地名等多个维度。
“炖”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查的古典诗词中,并无直接以“炖”字入诗的著名诗句。这一方面是因为“炖”作为具体烹饪术语,属于日常生活用语,较少进入高雅文学表达;另一方面,古代诗歌多用“煨”、“煮”、“烹”、“熬”等更为典雅或通用的动词来描述类似过程。
然而,与“炖”所代表的意境相近的诗句却屡见不鲜。例如: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杜甫《赠卫八处士》
此句描绘家中现做饭菜的情景,“新炊”即 freshly cooked food,隐含慢火细煮之意,与“炖”的温润节奏相合。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虽未言“炖”,但宋代诗人范成大善于描写农家饮食生活,其作品中常出现慢火煲汤、煨菜等场景,可视作“炖”文化的生活投影。
因此,尽管“炖”字本身未见于经典诗词,其所承载的家常温情、岁月静好、人间烟火之意,却是唐宋以来田园诗的重要主题之一。
和 “炖”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过全面检索,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没有以“炖”字为核心的固定成语。这主要是因为“炖”作为一个具体的烹饪动词,语义范围较窄,难以形成比喻性或哲理性的固定搭配。
相比之下,其他与烹饪相关的字如“煮”、“烹”、“熬”则衍生出较多成语,例如:
- “煮豆燃萁”——比喻骨肉相残;
- “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千锤百炼”——虽非直接涉及火,但隐喻高温锻造过程。
而“炖”因其强调“慢工出细活”,更多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尚未发展出广泛使用的比喻义成语。
不过,在民间口语或网络语言中,已有类似“小火慢炖才是真滋味”这样的类成语化表达,用来比喻人际关系需耐心经营,或事业成功需要长期积累,显示出“炖”字潜在的文化延展性。
“炖” 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与“炖”字相关的常用词语,涵盖饮食、器具、动作等方面:
- 炖肉
- 炖鸡
- 炖鸭
- 炖鱼
- 炖排骨
- 炖牛肉
- 炖羊肉
- 炖猪蹄
- 炖鸡汤
- 清炖
- 红炖
- 炖锅
- 炖盅
- 炖罐
- 炖药
- 炖燕窝
- 炖梨
- 炖酒
- 炖品
- 炖汤
这些词语大多用于日常饮食语境,体现出“炖”在中国 culinary culture 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清炖”、“红炖”区分不同调味风格;“炖盅”、“炖罐”特指小型密封容器,常用于隔水蒸炖;“炖药”、“炖燕窝”则偏向滋补养生用途。
最后的文章总结
“炖”字虽看似普通,实则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它不仅是中华饮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烹调技艺代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象征——以温和之力化解坚硬,以时间换取醇香。
从字源看,它是“形声”结构的典范,左“火”右“屯”,既表意又表音;从语义发展看,它从最初的“火盛貌”逐渐演变为专指慢火久煮的烹饪方式,完成了从自然现象到人文技艺的转化。
在五行中属“火”,象征温暖、能量与转化;在命名上虽少见,却可寓意沉稳、耐心与内在力量的成长;在古典文献中虽非主角,却能在《康熙字典》《玉篇》《集韵》中找到丰富的训诂依据,甚至与“焞”相通,触及光明与文明的主题。
尽管暂无成语流传,也未大量进入诗词文本,但“炖”所代表的慢节奏、重过程、讲火候的生活态度,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与“润物无声”的体现。
可以说,“炖”不只是一个字,更是一段慢火细煨的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