毭字的含义解析,毭字组词典故,毭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与深意。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不仅记录语言,更反映了古人的思维、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毭”字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其独特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毭”字读音为“dòu”,也有“nuò”的读音,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毭”属毛部,总笔画为四画。从字形结构上看,“毭”为左右结构,左侧为“毛”,象征毛织物或与毛有关的事物,右侧为“句”,起表音作用。从五行来看,“毭”字与“毛”有关,毛属金,因此“毭”字也可归属为五行属金的字。
在命名学中,“毭”字因其罕见而具有独特性,适合追求个性与文化意涵的家庭使用。从字义来看,“毭”在古时指一种细密的毛织物,可用于防雨,象征细致、坚韧与实用。因此,用于人名中可寓意为人聪慧、心思细腻,具备应对风雨人生的能力。在五行命理中,若命主五行缺金,使用“毭”字亦可起到补金之效,增强其命格中的金气。
从字典中的解释来看,“毭”字最早见于《康熙字典》中的“辰集下·毛部”,页码为593第25条。据《廣韻》所载,“毭”读音为“豆”(dòu),而《集韵》中则另有“匿各切”,读音为“諾”(nuò),说明该字存在异读现象。其含义有二:一是“𣯻毭”,指一种毛织品“罽”;二是作为“氈”的一种,质地极细,可以御雨。这些解释表明,“毭”字与古代的纺织工艺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材料科学的早期发展。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毭”字的解释更为丰富。《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毭”字,但其部首“毛”在《说文解字》中有详尽的解析:“毛者,兽毛也。”而“毭”作为毛部字,其构造和意义必然与毛的属性有关。《博雅》中提到“𣯻毭,罽也”,说明其为一种毛织物;《集韵》则进一步指出“氈屬,極細,可以禦雨”,说明其在实用性上的突出表现。这种材料的特性也使其在古代战争、出行等场景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诗词方面,虽然“毭”字较为冷僻,未能在主流诗作中频繁出现,但与毛织物相关的诗句却不少。例如杜甫《兵车行》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虽未直接提及“毭”,但所描绘的边塞环境和军旅生活正是这类御寒、御雨织物的使用背景。可以想象,在古人的生活中,“毭”这种细密的织物曾为人们提供过温暖与庇护。
与“毭”字相关的成语并不多见,主要由于该字本身使用频率较低,但与其相关的词汇如“毭罽”“毭氈”等,皆指代精细的毛织品。虽然成语不多,但在语言表达中仍可作为文化背景的点缀,增强文采与历史厚重感。
以下是“毭”字的部分组词示例(20个):
1. 毭罽
2. 毭氈
3. 毭布
4. 毭细
5. 毭织
6. 毭品
7. 毭衣
8. 毭毛
9. 毭物
10. 毭质
11. 毭料
12. 毭制品
13. 毭织物
14. 毭织品
15. 毭制布
16. 毭织布
17. 毭制衣
18. 毭织衣
19. 毭布衣
20. 毭织料
综上所述,“毭”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却不容忽视。从字义上看,它代表着一种古老的毛织工艺,具有实用价值;从音义上看,它兼具“dòu”和“nuò”两种读音,体现了汉字音变的多样性;从起名角度而言,它象征细致与坚韧,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字。无论是从语言学、文化史,还是命理起名的角度来看,“毭”字都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