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字的含义解析,逗字组词典故,逗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不仅是符号的集合,更是意义的承载。汉字的形、音、义相互交织,赋予了语言独特的魅力。在众多汉字中,“逗”字作为常用字之一,其丰富的含义与广泛的应用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逗”字的读音为 dòu,五行属性为火。从字形结构来看,它是一个形声字,由“辶”作为形旁,表示与行走、停留有关,而“豆”则作为声旁,提示其发音。其本义为“止住、停留”,这一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如《说文解字》中记载:“逗,止也。”《汉书·韩安国传》中提到“廷尉奏恢逗桡。当斩”,《汉书·匈奴传》中有“逗留不进”的描述,均展现了“逗”最初的本义。随着语言的发展,“逗”逐渐衍生出多种含义,包括赶、趁、临、到、透入、撩拨、调戏、招引、透露、投射等,用途十分广泛。
在起名学中,每个字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逗”字因其“停留、赶、透入、招引”等含义,常被赋予灵动、活跃、引人喜爱的寓意。使用“逗”字起名,可以象征孩子性格活泼、思维敏捷、善于交流,同时寓意人生中能够适时停留、沉思,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行动、抓住机会。五行属火的“逗”字也象征着热情、光明、积极向上,适合性格开朗、有创造力的孩子。
“逗”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十分详尽,除了基本义“止住、停留”外,还包括“赶、趁、临、到、透入、撩拨、调戏、招引、透露、投射”等多重含义。在句中还可表示语气的停顿,即“逗号”之“逗”。此外,它还有与“窦”相通的引申义,如“洞穴”之意;在相声艺术中,“逗哏”一词更是广为人知,意为通过滑稽的语言和动作引人发笑。
从中国古典文献来看,“逗”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其中解释为“止也”,表明其本义。在《康熙字典》中,“逗”被归入“辵”部,其注音为“大透切”,音豆。书中引用《后汉书·张衡传》:“逗华阴之湍渚”,《前汉·韩安国传》:“逗挠当斩”,进一步说明“逗”字在古代军事、地理等语境中的应用。此外,《集韵》还指出“逗”有“曲行”的意思,表明其在古代已有引申义的使用。这些古典文献中的记载,为我们理解“逗”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
“逗”字在古诗词中也有体现,尽管并非高频用字,但在特定语境中仍展现出其语言魅力。例如杜甫《远逗锦江波》一诗中出现“逗”字,用来表达水波的流动与延续,赋予了诗句生动的画面感。此外,古人在描写人物动作、情感时,也常用“逗”字来形容某种情绪的流露或行为的轻巧,如“逗笑”“逗引”等,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围绕“逗”字的成语虽不多见,但仍有部分词组被广泛使用。例如“逗留”表示短暂停留,“逗趣儿”表示逗乐、开玩笑,“逗笑”表示引发笑声,“逗弄”表示挑逗、戏弄,“逗闷子”为方言,表示开玩笑或打趣,“逗哏”用于相声术语,指滑稽引人发笑的表演,“逗留不前”则形容停滞不前的状态,“逗人喜欢”则形容惹人喜爱的特征。这些成语或短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逗”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以下是“逗”字常见的组词(共20个):
1. 逗留
2. 逗笑
3. 逗趣儿
4. 逗弄
5. 逗引
6. 逗人
7. 逗号
8. 逗嘴
9. 逗乐
10. 逗闷子
11. 逗哏
12. 逗留不前
13. 逗延
14. 逗宿
15. 逗趁
16. 逗晓
17. 逗气
18. 逗教
19. 逗露
20. 逗彻
综上所述,“逗”字作为一个多义字,在古代文献、现代汉语、起名学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与象征。无论是作为日常用语,还是在起名中的寓意,它都体现了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理解“逗”字,不仅是对一个汉字的学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