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槌”字是一个形声字,从木,追声。其本义是指槌子,一种敲击工具。在古代文献中,“槌”常被用来表示敲打的动作或作为敲击用具。

基本释义:

  • (形声。从木,追声。本义:槌子,敲击工具)
  • 同本义 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汉·王充《论衡》
  • 又如鼓槌;槌杵(棒槌);槌砧(铁锤和铁砧);槌轮(用竹木做成载人或运货的车子);槌棒(敲打用的木棒)

2. 字音和五行

“槌”的拼音是 chuí,属于木行。

  • 拼音:chuí
  • 五行:木
  • 笔画数:13
  • 偏旁:木

3. 起名中的意义

“槌”字用于起名时,具有象征力量、坚韧不拔的意义。它寓意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刚强的性格和不懈的追求。

虽然“槌”字本身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在起名时需注意名字的整体搭配和文化背景,确保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

4.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槌的释义为:

〈辰集中〉【木字部】頁546第08 【唐韻】【正韻】直追切【集韻】【韻會】傳追切,??音椎。擊也。
【漢·宋子侯·古詩】槌牀便大怒。
又棒槌,所以擊也。
【魏書·李崇傳】邨置一樓,樓置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或作椎。一作桘。
又【唐韻】【集韻】【韻會】??馳僞切,音縋。
【說文】關西謂之特。
【徐曰】江淮謂之槌,此則架蠶簿之木也,所謂懸蠶曲杙。
【集韻】平聲亦載此義。
又【韻會】【正韻】??都回切,音堆。擲也。
【揚子】槌提仁義。

该字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包括敲击工具、打击动作等。

5. 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对“槌”的解释为:“槌,擊也。”强调了其作为敲击工具的基本功能。

《集韵》则进一步指出:“槌,江淮謂之槌,此則架蠶簿之木也,所謂懸蠶曲杙。”这一解释说明了“槌”在不同地区的具体用途。

通过这些古典文献的解读,“槌”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工具名称,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 诗词内容

在古典诗词中,“槌”常常与力量、节奏相关联,以下是一些包含“槌”的诗句:

  •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玉台新咏·古诗為焦仲卿妻作》)
  • 收得馥大兒,槌折兩腳。(《三国志·袁绍传》注)

这些诗句中,“槌”都被赋予了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展现了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

7. 相关成语

与“槌”相关的成语较少,但以下几条可以体现其意义:

  • 槌胸顿足:形容极度悲痛或懊悔。
  • 槌牛宰马:比喻大事大办,场面壮观。

8. 组词(20个词)

  • 槌子
  • 鼓槌
  • 槌杵
  • 槌砧
  • 槌轮
  • 槌棒
  • 槌球
  • 槌心
  • 槌牛
  • 槌胸踏地
  • 槌鼓
  • 槌毁
  • 槌击
  • 槌枪
  • 槌儿
  • 槌饼
  • 槌柱
  • 槌木
  • 槌板
  • 槌布

9. 最后的文章总结

“槌”作为一个形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用途。无论是作为敲击工具还是象征力量的符号,“槌”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了解其在古典文献中的释义、诗词中的应用以及成语中的表现,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字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