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播”字在中国文字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其基本义为撒种。具体解释如下:

  • 播种:《说文解字》中记载:“播,种也。”,即撒种子的行为。
  • 传布:散布开去,传布远方。例如:广播、播音、播送等。
  • 分布:分布在某个区域内,如“又北播为九河”,表示河流的分布。
  • 迁移:指搬迁或流亡,“播迁”、“播徙”等词语体现了这一含义。
  • 弃置:舍弃、背离的意思,如“播弃”、“播弄是非”等。
  • 摇动:与“簸”相通,有摇动、簸扬的意思。

2. “播”字读音和五行属性

“播”的拼音是,总笔画数为15,部首为“扌”。在五行中属于水。

根据传统五行为水的理论,该字具有流动、传布的特性,象征着信息的传递与扩散。

3. “播”字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使用“播”字起名时,可以赋予名字以下几层深意:

  • 传播希望:寓意着孩子未来能够将美好的事物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 耕耘收获:暗示孩子需要通过努力播种(学习、工作),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 广泛影响:表达了对孩子未来影响力的期望,希望能够广受赞誉,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 适应变化:“播迁”一词暗示着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希望孩子能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播”字也有“播弄是非”的负面含义,因此在选择此字作为名字时应慎重考虑,确保整体组合给人以正面的印象。

4. “播”字的详细字典说明

以下是关于“播”字在字典中的详细说明:

汉字基本信息

  • 拼音:
  • 部首:
  • 总笔画:15
  • 结构:左右结构
  • 五行:

字形来源

“播”是一个形声字,从手,番声。本义是指用手撒种,引申为分散、传播之意。

主要释义

  • 同本义:指种植谷物或其他作物的动作。
  • 散布、传布:将某物或信息广泛地分发出去。
  • 分布:均匀地分布在某一区域内。
  • 迁移: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 弃置:放弃或背离某些事物。
  • 摇动:与“簸”通假,有摇动、筛动的意思。

引申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播”还常用于描述信息传播的方式,如广播、播音、播报等,这些词汇都强调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覆盖。

5. “播”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根据《康熙字典》等古籍对“播”字的解说,我们可以看到: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解字》中提到:“播,种也。一曰布也。” 这表明“播”最初指的是耕种时的撒种行为,后来引申为更广泛的分布和传播。

《诗经·豳风·七月》引用

“其始播百谷” 描述了农耕文明早期人们对播种重要性的认识,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尚书·舜典》引用

“播时百穀” 则进一步强调了按时播种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农业生产规律的深刻理解。

《礼记·礼运》解释

“播五行于四时” 意味着自然界的五行之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流转,这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他古文献引用

此外,《左传》、《国语》、《庄子》等多部经典中都有对“播”字的不同理解和应用,涵盖了农业、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6. 与“播”字相关的诗词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涉及“播”字的优美诗词,它们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 张衡《思玄赋》:“播余香而莫闻”,描写了美好香气的远播却无人察觉,暗喻了才德之人的孤独。
  • 嵇康《琴赋》:“蒸灵液以播云”,形容音乐如云般飘荡四方,充满诗意。

这些诗句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赋予了“播”字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其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农事活动。

7. 与“播”字相关的成语

以下是部分包含“播”字的成语及其解释:

  • 播弄是非:故意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使人关系不和。
  • 播糠眯目:比喻外物虽小,但加在自己身上会带来伤害。
  • 播迁流徙:形容因战争或灾难而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
  • 播植耕耘:指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包括播种和施肥。
  • 播芳棘:形容传播美好名声。

这些成语不仅展示了“播”字在语言表达上的多样性,同时也传达了不同的哲理和情感。

8. “播”字的组词(20个词)

以下是20个包含“播”字的词汇:

  • 播种
  • 广播
  • 播音
  • 播送
  • 播映
  • 播报
  • 播弄
  • 播散
  • 播扬
  • 播音室
  • 播音员
  • 播送新闻
  • 播撒
  • 播迁
  • 播越
  • 播授
  • 播洒
  • 播谷
  • 播植
  • 播田

9. 文章总结

通过对“播”字的深入分析,我们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从原始的撒种行为到广泛的信息传播,“播”字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它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的开端,也象征着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无论是用来命名还是出现在诗词、成语中,“播”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希望读者能够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汉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