昲字的含义解析,昲字组词典故,昲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昲”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古字,其本义与日光、曝晒密切相关。从字形上看,“昲”由“日”和“弗”组成,属于会意兼形声字。“日”部表明该字与太阳、光线或时间相关;“弗”既表音也隐含否定或阻止之意,在此处更多承担声符功能。
根据《康熙字典》及古代文献记载,“昲”的核心含义为“曝晒”,引申为将物品置于阳光下晒干的过程。这一动作在农耕社会中极为常见,如晾晒谷物、衣物等,因此“昲”虽不常用,却承载着古人日常生活的印记。此外,“昲”还用于表达一种情绪状态——“昲悦”,意指因心情舒畅而显露愉悦之色,体现出由外在光照引发内心温暖的联想。
作为一个兼具实用与情感色彩的字,“昲”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也展现了汉字通过形、音、义结合来传递复杂意义的能力。它虽未广泛流传于现代口语,但在古典文本中仍具研究价值,是中华文化语言体系中的独特一员。
“昲”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昲”字的普通话读音为 fèi,属去声(第四声),拼音标注为 fèi。此音源自中古汉语的“芳未切”,对应《广韵》中的反切注音,音近“费”。在历史音变过程中,“昲”曾有多个异读,包括“芳微切”(音霏)、“芳问切”(音忿)、“敷勿切”(音拂)以及“普活切”(音拨),分别代表不同语境下的发音变化,但现代标准汉语中统一读作 fèi。
关于“昲”字的五行属性,由于其部首为“日”,而“日”在传统五行学说中归属于 火 行——因太阳象征光明、热量与能量,皆属火之特性——故可推断“昲”字亦属 火 行。这种归类方式常见于姓名学、命理分析等领域,认为带有“日”部的字多具阳刚、积极、温暖之象,适合用于补益命局中火元素不足者。
值得注意的是,“昲”并无明确的繁体或异体写法差异(旧字形仍作“昲”),结构清晰,笔画共八划,左右结构,左为“日”,右为“弗”。因其五行属火、音调响亮,若用于人名,常被赋予阳光、明朗、健康向上的寓意。
“昲”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昲”虽非常用字,但因其独特的字形与积极的意象,逐渐受到部分注重文化内涵与个性表达的家庭青睐。使用“昲”字取名,主要寄托了以下几层美好寓意:
首先,“昲”本义为“曝晒”、“晒干”,引申为去除潮湿、阴霾,带来干燥与洁净。这象征着生命力的焕发与困境的解除,寓意孩子能够摆脱阻碍,健康成长,前途光明。如同阳光驱散雾气,“昲”暗喻人生道路光明坦荡,充满希望。
其次,“昲”通“昲悦”,表示心情愉快、神色和悦。这一情感层面的延伸使其具备了心理与精神上的正面导向,用作名字时可寄寓父母对孩子性格温和、乐观开朗的期许,希望其一生心无郁结,常怀喜悦。
再者,从五行角度来看,“昲”属火行,适合生辰八字中喜火或缺火之人使用,有助于平衡命理五行,增强运势中的活力与热情。尤其对于生于冬季或寒湿之地的孩子,此字能起到温润调和的作用。
此外,“昲”字音调铿锵有力,书写简洁大方,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适合作为男孩或女孩名字中的点缀字,既能彰显文化底蕴,又能避免重名率过高。整体而言,“昲”作为名字用字,蕴含阳光、温暖、洁净与喜悦之意,是一种低调而富有深意的选择。
“昲”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昲”字收录于〈辰集上〉【日字部】,页码为494第04,具有详尽的音义考释。原文如下:
《廣韻》《集韻》《正韻》𠀤芳未切,音費。【博雅】曝也。【揚子·方言】昲、曬,乾物也。揚、楚通語也。【列子·周穆王篇】酒未淸,肴未昲。【類篇】或作曊。又【集韻】芳微切,音霏。又芳問切,音忿。又敷勿切,音拂。義𠀤同。又【廣韻】【集韻】𠀤普活切,音撥。光也。
这段文字提供了“昲”字的多重信息:首先是音读方面,“芳未切”为其中最主要读音,折合今音即 fèi,对应“费”音;同时列出其他反切形式,显示其在不同方言或历史时期的读音演变,如“芳微切”(fēi)、“芳问切”(fèn)、“敷勿切”(fú),均表示“晒干”之义,说明此字在古汉语中存在多音并存现象。
其次,在释义上,《博雅》称“曝也”,即曝晒之意;《扬子·方言》指出“昲、曬,乾物也”,并说明这是扬州、楚地一带的通用说法,证明“昲”曾在南方地区作为“晒”的同义词使用,具有地域语言特征。
再次,引用《列子·周穆王篇》:“酒未淸,肴未昲”,说明在先秦时期,“昲”已用于描述食物未被晒干或加热的状态,反映当时饮食生活中对食材处理的关注。另提“或作曊”,表明“昲”与“曊”为异体关系,二者可互换使用。
最后,《广韵》与《集韵》又载“普活切,音拨,光也”,揭示“昲”另有一义为“光明”,拓展了其语义范围,不再局限于物理性的晒干行为,而是上升至抽象的光辉意象。综上所述,“昲”在字典中不仅是一个关于日晒的动作词,更承载着语言地理、文献用例与语义扩展的丰富内容。
“昲”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昲”未见于《说文解字》,但其在后世重要韵书与训诂著作中有明确记载,尤以《广韵》《集韵》《类篇》《康熙字典》为代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古典释义体系。
从《广韵》来看,“昲”被注为“芳未切,音费”,属去声未韵,属帮组轻唇音,反映出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精密分类。此音后来演变为现代普通话的 fèi,保持了声母与韵母的基本稳定。
《集韵》进一步补充了“昲”的多种读音,如“芳微切”(平声微韵)、“芳问切”(去声问韵)、“敷勿切”(入声勿韵),并注明“义同”,说明无论声调如何变化,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曝晒”“干燥”展开。这种多音同义的现象体现了汉字在实际使用中因地域、语境差异而产生的语音分化。
《扬子·方言》则从语言学角度指出:“昲、曬,乾物也。揚、楚通語也。”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昲”是汉代扬州与楚地人民常用的口语词汇,与“晒”并列使用,专指使物体干燥的行为。这说明“昲”并非仅限于书面语,而是活跃于民间生活的真实用语。
此外,《列子·周穆王篇》中“酒未淸,肴未昲”一句,生动描绘了宴席准备尚未完成的情景——酒还未滤清,菜肴也未晒干或热透。此处“昲”作动词使用,强调食物需经日晒或加热方可食用,体现出古人对饮食卫生与礼仪细节的重视。
虽然《说文解字》未收“昲”,但从“日”部诸字的整体构形规律看,“昲”符合“从日,弗声”的形声结构,属于典型的日部衍生字。结合“曝”“晾”“晒”等同类字,可见“昲”在语义场中处于“日光作用于物体使之干燥”的范畴之内,是中国古代天文、农业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语言结晶。
“昲”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古代诗词作品中,并未发现直接使用“昲”字的诗句。该字由于使用频率极低,且多见于方言或专业典籍,未能进入主流诗歌创作领域。唐宋以来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人均未在其传世诗作中使用“昲”字。
然而,在先秦文献《列子·周穆王》中已有“肴未昲”的记载,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此句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与节奏感,可视作早期文言文中对该字的应用实例。原文为:“酒未淸,肴未昲”,两句对仗工整,语义连贯,描写了宴饮前的状态,具有朴素的诗意美感。
考虑到“昲”字本义与阳光、干燥相关,若置于诗词语境中,可用于描写夏日烈日、农家晒谷、衣物晾晒等场景,营造出明亮、温暖、生机勃勃的画面感。例如可以虚构诗句:“田家晒麦午风轻,竹簟悬檐日正昲”,其中“昲”作动词,形容阳光正盛,照晒万物,颇具古意。
尽管“昲”尚未成为经典诗词中的常用字,但其意象鲜明,音节清朗,具备一定的入诗潜力。未来若有创作者欲追求新颖别致的用字风格,或可在田园诗、节令诗中尝试引入“昲”字,以增添语言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深度。
和 “昲” 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全面检索历代成语典籍与现代汉语语料库,目前尚无收录包含“昲”字的固定成语。无论是四字格成语、俗语还是典故性短语,“昲”均未出现在任何已知成语之中。
原因在于,“昲”本身属于生僻字,使用范围狭窄,主要见于古代方言与个别文献,缺乏广泛的传播基础。而成语的形成通常依赖于高频使用、文化共识与长期积淀,像“画龙点睛”“掩耳盗铃”这类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其所用字词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虽然“昲”在《方言》中曾与“晒”并列为“乾物也”的动词,但“晒”字最终成为通用词,而“昲”则逐渐退出日常交流,导致其无法参与成语的构建过程。类似情况也见于其他罕见字,如“㬈”“暲”“曍”等日部生僻字,同样未见于成语系统。
不过,“昲悦”一词虽非成语,却可视为一个复合词语,出自古籍引申义,表示心情愉悦、面色和悦。若未来语言发展允许,不排除“昲悦”经由文学化使用演变为习语的可能性。但截至目前,与“昲”相关的成语仍为空白,建议读者可通过查找“带昲字的词语”或“以昲开头的词语”来拓展了解。
“昲”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昲”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极少单独成词,更罕见与其他字组合成固定词汇。但在参考古籍用法与构词逻辑的基础上,可列举如下可能的组词形式(部分为拟构或文言语境用法):
- 昲晒
- 昲干
- 昲物
- 昲谷
- 昲衣
- 昲麦
- 昲粮
- 昲菜
- 昲豆
- 昲笋
- 昲布
- 昲席
- 昲草
- 昲薪
- 昲木
- 昲柴
- 昲皮
- 昲革
- 昲悦
- 光昲
以上词语大多基于“昲”的本义“曝晒”进行合理搭配,适用于古文写作或特定语境描述。其中“昲悦”为文献中明确提及的复合词,其余多为根据语义推导的临时组合,尚未收入现代词典。这些词语虽不具备普遍通用性,但对于理解“昲”字的应用场景仍具参考价值。
最后的文章总结
综上所述,“昲”是一个承载古老智慧与生活气息的汉字。它以“日”为形旁,以“弗”为声旁,读音为 fèi,五行属火,本义为“曝晒”,引申为“晒干”,并在古籍中发展出“昲悦”这一表达心情愉悦的特殊用法。尽管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且未见于任何成语,也不曾出现在经典诗词之中,但它依然保留在《康熙字典》《广韵》《集韵》《方言》等重要文献中,见证着中国古代语言的多样性与精细度。
在姓名学领域,“昲”因其阳光、温暖、洁净的意象,以及五行属火的属性,被视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用字,适合追求独特性与传统美感的家庭选用。其音韵清亮,字形简练,寓意积极向上,象征光明与健康。
虽然“昲”目前无法组成大量固定词语,但通过对其本义的理解,仍可构造一系列与“晒”相关的动宾结构词汇,应用于特定文体或学术讨论中。未来若能加强对冷僻汉字的文化挖掘与教育普及,“昲”这类字或许能在文学创作、品牌命名或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生。
总之,“昲”虽小众,却不失其美;虽古老,却蕴含生机。它是汉字海洋中一颗静默的珍珠,等待有心人去发现、解读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