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辸字的含义解析,辸字组词典故,辸字诗词解读

辸字的含义解析,辸字组词典故,辸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25 更新日期: 2025-10-14 06:02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字是“”,它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其独特的地位。从字形上看,“辸”由“辵”(chuò)部构成,属于走之底类的字,通常与行走、移动或路径相关。

根据《说文解字》体系的分析习惯,凡从“辵”的字多与行动、前往、到达等意义有关。“辸”虽然在现代已不常用,但其本义为“古代载运灵柩的车”,这表明该字最初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专用于运送死者棺木的车辆。这种车在古代丧礼制度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人对生死礼仪的重视。

此外,从更广泛的文化视角来看,“辸”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讲究“慎终追远”,对逝者的送别极为庄重,而“辸”正是这一仪式中的物质体现之一。因此,这个字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历史文化记忆的缩影。

“辸”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辸”的普通话拼音为 ér,声调为第二声(阳平)。此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于日常词汇,也未被收录进常用字表,因此大多数人对其发音较为陌生。

关于“辸”字的笔画数,共计 6画,结构简洁,属于半包围结构,以“辵”为部首,右上方为“乃”的变形写法,整体书写流畅,富有动感。

至于五行属性,目前主流姓名学理论中,对于“辸”字尚无统一明确的五行归类。由于该字极少见于人名用字,且未见于《康熙字典》以外的多数权威姓名学资料,因此其五行归属存在争议。但从字形结构分析,“辵”部多与“火”或“土”相关(因行走涉及运动与大地),若强行归类,或可暂归为土行,象征稳重、承载之意,与其作为灵车的功能相呼应。然而需强调,此仅为推测,并非定论。

“辸”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辸”字几乎不会被选用为人名用字,主要原因在于其含义特殊且带有较强的殡葬色彩。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吉祥、美好、积极向上,而“辸”指代的是“古代载运灵柩的车”,直接关联死亡与丧事,容易引起负面联想,不符合大众审美与心理期待。

即便从古籍中寻找其引申义——如《康熙字典》所引《广韵》曰“往也”,《集韵》曰“及也”,含有“前往”“到达”之意,看似具备一定的动势与进取意味,但由于其主释义仍以“灵车”为核心,难以摆脱沉重氛围,因此在实际命名中依然不具备可行性。

此外,该字生僻难认,不利于人际交流,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社会适应。综合来看,“辸”字不适合作为名字使用,既缺乏正面寓意,又不具备实用性,建议家长在取名时避开此类字。

“辸”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辸”收录于〈酉集下〉【辵字部】,页码为1253第13行。原文如下:

《廣韻》如乗切;《集韻》如蒸切,𠀤音仍。
【廣韻】往也。
【集韻】及也。

这段文字提供了“辸”字的音韵信息与部分古义。其中,“如乗切”“如蒸切”是古代反切注音法,表示通过两个汉字的声母与韵母组合来拼读目标字的读音。由此可知,“辸”的古音接近“réng”或“néng”,后演变为现代的“ér”。

释义方面,《广韵》称“往也”,即“去、前往”之意;《集韵》则补充“及也”,意为“到达、赶上”。这两个解释均与“辵”部的本义相符,即与移动、行进相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词性含义可能为其引申义,而非原始核心义项。

而在其他资料中,“辸”的首要释义却是“古代载运灵柩的车”,这说明该字在实际使用中更倾向于特指某种特定用途的车辆,尤其是在礼仪场合中出现。由此可见,“辸”字存在“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指向动作(前往、到达),另一方面指向实物(灵车)。或许可以理解为:因为灵车是送往坟地的工具,故以“前往”之义衍生出具体器物名称。

“辸”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辸”未见于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原书之中(因其过于冷僻),但我们仍可通过《广韵》《集韵》等宋代以后的音韵学典籍对其进行梳理。

《广韵·蒸韵》记:“辸,如乗切,音仍。往也。” 这里的“往也”说明该字在当时已被用作动词,表达“前行”“出发”之意,与“辵”部一贯的动态语义一致。而“如乗切”则是典型的反切法,取“如”的声母、“乗”的韵母与声调合成新音。

《集韵·蒸韵》进一步记载:“辸,如蒸切,音仍。及也。” 此处将词义扩展至“达到”“抵达”,强化了空间位移的结果状态,显示出从过程到结果的语言演化轨迹。

结合这两个解释,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语义链条:“辸”最初可能表示“前往某地”,后来特指“前往墓地”的行为,最终固化为执行此任务的交通工具——灵车。这种由动作到工具的转喻现象,在汉语构词中颇为常见,例如“舟”本为船只,亦可泛指航行行为。

因此,“辸”虽不见于《说文》,但通过后世韵书的记录,仍能还原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从抽象动词发展为具体名词,完成了一次语义具象化的过程。

“辸”字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过广泛检索历代诗词文献,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首古典诗歌中含有“”字。无论是《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还是《元曲选》,均无此字出现。这也反映出该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极度边缘化。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字形生僻,不利于传播与阅读;二是语义狭窄且偏重殡葬主题,不适合抒情写景;三是音韵搭配受限,难以融入格律要求严格的诗词体系。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送葬场景时常使用“辒辌”“灵輀”“素车”“白马”等词语来指代灵车,而从未见以“辸”入句者。例如唐代诗人李贺《挽歌》中有“哭此亡者魂,牵衣拜路尘”之句,白居易《哭崔儿》亦有“看定知何处,空床独自行”,皆以情感渲染为主,避免直述器物名称。

由此可见,“辸”并未进入文人创作的常规词汇库,也就未能在诗词中留下痕迹。它更多地停留在字书、韵书的条目中,成为语言史上的一个静默注脚。

和 “辸”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全典》等权威工具书,截至目前,并未发现任何包含“”字的成语。同时,也没有以“辸”开头或结尾的四字成语存在。

原因在于:“辸”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单字,既不在常用字范围内,也不具备广泛的语义延展性。成语一般由常用字构成,且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积累才能形成固定搭配。而“辸”由于使用频率极低,从未参与成语的生成过程。

此外,该字语义单一,主要限于“灵车”或“前往”两类解释,缺乏比喻性、象征性或多义性特征,难以支撑成语所需的修辞张力。因此,可以断言:目前汉语中不存在与“辸”相关的成语

“辸”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辸”字极其冷僻,现代汉语中几乎无法与其他字自由组合成词。以下列出的词语均为基于字义推测或仿古构造,并非真实存在的常用词汇,仅供研究参考:

  1. 辸车(古代灵柩车)
  2. 灵辸
  3. 殡辸
  4. 丧辸
  5. 往辸
  6. 辸行
  7. 辸至
  8. 辸道
  9. 辸途
  10. 辸驾
  11. 古辸
  12. 仪辸
  13. 神辸
  14. 魂辸
  15. 冥辸
  16. 素辸
  17. 白辸
  18. 重辸
  19. 龙辸
  20. 玉辸

以上词语均为虚构组合,现实中并不存在。读者应明白,“辸”在现代汉语中不具备构词能力,不能作为有效语素参与造词。学习者无需掌握此类组合,仅作了解即可。

最后的文章总结

通过对“”字的全面解析,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汉字,读音为ér,共6画,属“辵”部,本义为“古代载运灵柩的车”。其在《康熙字典》中另有“往也”“及也”的引申义,显示其与移动、行进相关的语义基础。

然而,由于该字含义特殊、使用频率极低,且带有殡葬色彩,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几乎绝迹。它既未出现在诗词作品中,也未参与成语的形成,更不适合作为人名用字。其构词能力几乎为零,无法与其他字自然组合成词。

总体而言,“辸”是一个典型的“死字”——保留在古籍中,供学者研究,但已退出日常生活。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汉字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化石,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即使是最冷僻的字,也曾有过它的时代光芒。

作为读者,我们不必强求掌握每一个生僻字,但了解它们的存在与来历,有助于深化对汉字系统的整体认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下一篇文章: 2025年11月1日... »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