崿字的含义解析,崿字组词典故,崿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崿”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其本义与自然地貌密切相关。从字形上看,“崿”由“山”与“咢”组成,属于形声字,其中“山”为形旁,表示该字与山体、地形有关;“咢”为声旁,提示读音。在《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此字的情况下,后世字书如《广韵》《集韵》《康熙字典》等均对其有所释义。
根据文献记载,“崿”的核心含义有三:一是指山崖、陡峭的山壁,常用于描绘险峻的地貌特征;二是引申为高峻、巍峨之态,多用于文学描写中增强气势;三是形容惊惧的样子,见于叠词“崿崿”,表达内心恐惧或环境令人战栗之意。
作为一个带有强烈视觉和情感色彩的字,“崿”不仅承载了古人对自然山川的认知,也体现了汉字通过形态与声音结合来传递多重意义的语言智慧。
“崿”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崿”的普通话拼音为 è,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发音短促有力,与其所描述的险峻、突兀的山势相呼应。在古音系统中,《广韵》记载其音为“五各切”,《集韵》《正韵》作“逆各切”,均属铎韵入声,后演变为现代普通话中的去声è,体现出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
关于五行归属,由于“崿”字以“山”为部首,而“山”在五行中属土,因此该字通常被归类于五行属土。在中国传统命理学中,土主信、主稳重、主承载,象征厚德载物、沉稳坚定之人格特质。使用“崿”字起名者,往往寄寓孩子如高山般稳重可靠、志向高远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崿”字本身无明确火、金、水、木属性,但由于其结构中含有“咢”这一声旁,部分学者认为“咢”通“谔”,有直言之意,可能间接关联金行(金主刚毅、言辞锐利),但在主流命名实践中仍以土行为主要参考。
“崿”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崿”字用于人名之中,是一种富有文化意蕴的选择,尤其适合希望赋予名字以雄浑气魄与自然意境的家庭。它所蕴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象征坚毅不屈的性格:“崿”作为山崖之意,代表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与坚强的品格。用此字取名,寓意孩子将来能像悬崖一样面对风雨而屹立不倒。
- 寄托高远志向:因“崿”有高峻之意,常用来比喻人格高尚、志向远大。父母以此字命名,期望子女胸怀壮志,追求卓越,成就非凡人生。
- 体现文化底蕴与独特审美:相较于常见名字用字,“崿”更具古典韵味与诗意美感,显示出家庭的文化品位与对汉字美学的重视。
- 增强名字的阳刚气质:由于“崿”字音调沉重、字义刚烈,多用于男性名字中,能够强化名字的力量感与气势,适合性格果敢、志向宏大的男孩。
例如,“崿轩”、“峻崿”、“云崿”等组合,既保留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又融入人文精神的追求,使名字兼具意境美与哲理深度。
“崿”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寅集中·山部》第315页第39条记载:“崿”字原文如下:
【廣韻】五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逆各切,𠀤音諤。崖也。
【張衡·西京賦】坻崿嶙峋。
【註】坻,除也。崿,崖也。嶙峋,殿階高峻貌。
【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連障疊巘崿。
又【集韻】亦作㠋。
【韓愈·晚秋聯句】秦關東巖㠋。
又作㟧。
【唐書·顏眞卿傳】淸河使李㟧乞師。
这段文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
- 音韵学资料:标明“崿”在《广韵》中读作“五各切”,即今音è,属入声铎韵,后经音变成为普通话去声。
- 基本释义:明确指出“崿”意为“崖也”,即山崖、峭壁。
- 文献用例:
- 张衡《西京赋》中“坻崿嶙峋”一句,描述宫殿台阶高低错落、险峻挺拔之状,“崿”在此处强调地形的陡峭。
- 谢灵运诗“连障叠巘崿”则描绘群山连绵、峰峦重叠的景象,“崿”泛指高耸的山峰或崖壁。
- 异体字记录:指出“崿”在《集韵》中有两个异体写法——“㠋”与“㟧”。前者见于韩愈诗句“秦关东岩㠋”,后者出现在《新唐书·颜真卿传》中的人名“李㟧”,说明该字在历史文献中存在多种书写形式,且曾用于正式人物命名。
由此可见,“崿”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活跃于古代文学与史籍中的文化符号。
“崿”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崿”未见于许慎《说文解字》,但通过其他重要典籍可以还原其古典语义体系。
在《集韵·铎韵》中记载:“崿,五各切,音諤,崖也。” 这与《康熙字典》引述一致,说明宋代语音与释义已趋于统一。“咢”作为声旁,本身有“惊愕”“喧哗”之意,故“崿”也可能暗含“令人惊骇之崖”的意味,强化其险峻可畏的形象。
从构字法分析,“崿”为形声兼会意结构。“山”表类属,“咢”既表音,又通过“口”部重复发声的动作暗示惊惧心理,因此当“崿崿”连用时,便产生了双重含义:既是山崖层叠之貌,又是人心惶恐之态。这种一字多义、音义交融的现象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
此外,在辞章运用中,“崿”常与其他山部字如“峰”“峦”“嶂”“巘”并列出现,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古人借此类字营造空间层次感与情绪张力,使得“崿”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审美体验的一部分。
“崿”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崿”虽非高频用字,但在古典诗词中仍有精彩亮相,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南朝刘宋时期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其名作《晚出西射堂》中写道:“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此句描绘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的景象,“巘崿”并列使用,增强了山势起伏、崖壁交错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诗人置身大自然时的敬畏与赞叹之情。
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坻崿嶙峋”之语,描写长安宫殿前台阶高耸崎岖之状,以“崿”形容建筑基座如悬崖般峻拔,赋予人工建筑以自然之力的庄严感。
唐代韩愈与孟郊合作的《晚秋联句》中亦有“秦关东岩㠋”一句,其中“㠋”为“崿”的异体字,用以形容函谷关一带山势险要,突出军事要地的天然屏障作用。
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崿”为核心的空间意象——险、峻、幽、深,既真实反映地理特征,又渲染出苍茫、肃穆甚至略带压迫感的情感氛围,充分展现了汉字在诗歌创作中的高度凝练与象征能力。
和 “崿” 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尚未收录含有“崿”字的标准四字成语。经查证各类权威成语词典,包括《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全典》等,均无以“崿”为主体的固定成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崿”毫无语言生命力。相反,它更多地出现在诗文对仗、骈文排比、地理描述等语境中,作为关键词参与构成具有成语性质的短语结构,例如:
- 坻崿嶙峋:出自《西京赋》,形容地势陡峭、岩石突兀,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已被广泛引用为描写险峻地形的经典表达。
- 峰崿森列:仿古造词,可用于形容山峰与悬崖交错排列的壮观景象。
- 崿崿危立:基于“崿崿”表惊惧貌的基础上延伸,形容山石高耸、岌岌可危之态。
此外,“搜索与‘崿’有关的包含有‘崿’字的成语”这一提示目前尚无实际结果,表明该字在成语系统中尚未形成稳定搭配。未来若能在文学创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或可催生新的成语表达。
“崿”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崿”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独立成词的情况较少,大多出现在古文、地名或复合词中。以下是基于文献用例与构词逻辑整理出的20个含“崿”字的词语或短语:
- 山崿
- 崖崿
- 峰崿
- 巘崿
- 叠崿
- 连崿
- 高崿
- 峻崿
- 深崿
- 绝崿
- 悬崿
- 危崿
- 崿崿
- 崿崿不安
- 崿崿而惧
- 崿崖
- 崿岭
- 崿嶂
- 崿石
- 崿峰
以上词汇多数为临时组合或仿古造词,适用于文学创作、诗词题跋或命名设计等领域。其中“崿崿”为叠词用法,特指惊惧之貌,其余多为“山+崿”或“形容词+崿”的偏正式结构,用于描绘山体形态或渲染气氛。
最后的文章总结
“崿”字虽冷僻,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它以“山”为形,以“咢”为声,本义为山崖,引申为高峻之势与惊惧之态,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于一体。其音读为è,五行属土,适合用于体现稳重、坚毅、志向高远的名字之中。
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缺乏固定成语支持,且日常使用频率较低,但“崿”在古典文献中屡见不鲜,尤以张衡、谢灵运、韩愈等大家作品为代表,彰显其在文学表达中的独特地位。无论是“坻崿嶙峋”的建筑描摹,还是“连障叠巘崿”的山水吟咏,都让这个字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
在起名应用上,“崿”字以其罕见性与深刻寓意成为个性化命名的理想选择,尤其适合追求文化品位与精神境界的家庭。搭配如“轩”“宇”“峰”“霄”等字,可创造出既有力量感又富诗意的名字。
综上所述,“崿”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审美意识的窗口。了解并恰当运用此类字,有助于传承中华语言精髓,丰富现代命名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