柮字的含义解析,柮字组词典故,柮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柮”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其本义与木材、树木形态相关。根据现代字典释义,“柮”主要用于词语“榾柮”,指代木头或树根段,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柴薪或残木之形。此字从“木”部,表明其意义与植物、木材有关,体现出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柮”并不常见于现代白话文表达,而更多保留在古籍、诗词以及方言词汇之中。它的存在反映了汉语文字系统对自然物象细致入微的分类与命名能力,即使是对木料残段这类具体事物也有专字记录。
“柮”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柮”的普通话读音为 duò,声调为第四声(去声),发音短促有力。该字拼音标注清晰,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各类辞书中均统一标作“duò”。
关于五行属性,由于“柮”字从“木”部,且本身含义与树木、木材直接相关,因此在传统姓名学和五行分析中,此字被归入五行属木。木主生发、生长、条达之性,象征生命力、柔韧与向上发展的趋势,适合用于寓意健康、进取、生机勃勃的名字之中。
“柮”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柮”不是常见的取名用字,但因其五行属木,且含有“木质坚实”、“根基稳固”的意象,可用于追求独特、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设计中。
在名字中使用“柮”,可引申出以下几层寓意:
- 坚韧不拔:取“榾柮”为木根之意,象征人如老树盘根,意志坚定,历经风雨而不倒。
- 质朴务实:木头未经雕琢,代表淳朴、诚实、踏实的性格特质。
- 生命力强:树木虽断犹存生机,暗含逆境重生、顽强生存的精神。
- 稳重可靠:“柱端木”之解,亦有支撑栋梁之意,适合寄托对孩子成为家庭或社会支柱的期望。
然而需注意的是,“柮”字较为冷僻,识读难度较高,若用于人名,可能带来交流上的不便,建议搭配常用字使用,并注重整体音韵和谐。
“柮”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解释,“柮”字基本释义如下:
柮 duò:见“榾柮”。即“榾柮”为固定搭配词语,单独使用较少。
进一步查阅《康熙字典》,其内容更为详尽:
《康熙字典》〈辰集中〉【木字部】頁520第21
【集韻】女滑切,音豽。【說文】斷也。
又【集韻】女律切,音呐。義同。
又【韻會】【正韻】當沒切,音咄。榾柮,木頭。
又【廣韻】藏活切【集韻】攢活切,𠀤音椊。柱端木。
又【類篇】五忽切,音兀。樹無枝也。
这段文字提供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注音与释义:
- “斷也”表示“柮”有“切断”之意,源自《说文解字》;
- “榾柮,木頭”说明其作为复合词时,指代木块、木桩或柴火;
- “柱端木”指出它也可指建筑中柱子顶端的木构件;
- “樹無枝也”则描绘一种无枝干的孤树形态,带有荒凉、独立的意象。
可见,“柮”并非单一含义之字,而是随着语境变化具有多重解释,涵盖物理形态、功能用途乃至哲学意象。
“柮”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代文字学体系中,“柮”字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训诂与发展。
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许慎释曰:“斷也。” 这是从动作角度出发的理解,认为“柮”与“断木”相关,可能是动词性的用法,强调砍伐、截断的过程。
到了宋代《集韵》中,出现了多种反切注音:
- “女滑切,音豽”——读作nuò或nà,接近古音;
- “女律切,音呐”——仍保留类似发音,强调其与“断”的联系;
- “當沒切,音咄”——即今之“duò”,已成为主流读音;
- “攢活切,音椊”——用于“柱端木”的特殊场合;
- “五忽切,音兀”——形容“树无枝”的状态,偏向形象描写。
《广韵》补充了“柱端木”的用法,显示其在建筑术语中的专业地位;《类篇》则赋予其文学化的意境——“树无枝也”,令人联想到枯木独立、苍茫萧瑟的画面。
这些古典文献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柮”字形象:既是实用材料(木头、柱头),又是动作结果(断木),更是审美对象(孤树无枝)。
“柮”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尽管“柮”字本身极少出现在主流诗词中,但在一些描写山居生活、冬日取暖场景的诗作里,“榾柮”一词偶有出现,颇具画面感。
例如唐代诗人寒山在其隐逸诗中写道:
“長竿拴驢駕,榾柮當柴燒。
煙起青松林,風吹白茅凋。”
此处“榾柮”作为燃料,烘托出简朴清苦的修行生活氛围。又如宋代陆游《山村书事》中有句:
“夜寒拾榾柮,灶暖夢封侯。”
通过“拾榾柮”这一细节,展现乡野生活的艰辛与温暖并存的情景。燃烧的木块不仅带来热量,也成为诗人寄托情怀的载体。
由此可见,“柮”虽非诗意浓烈之字,却能在特定语境下勾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
和“柮”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过广泛检索,目前汉语成语库中。这主要因为“柮”属于生僻字,且使用频率极低,未能进入成语固定结构之中。
同时,“柮”常以“榾柮”形式出现,而“榾柮”本身为名词性词组,多用于口语或诗歌,不具备成语所需的凝练性与典故性。
尽管如此,仍可通过“搜索与‘柮’有关的包含有‘柮’字的成语”或“查找以‘柮’打头的成语接龙”等方式进行探索,但截至目前,并未发现实际存在的此类成语。
未来若有地方方言或新造词流行,或可催生新的表达方式,但现阶段尚属空白领域。
“柮”字组词(20个词)
由于“柮”为生僻字,独立构词能力较弱,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出现在“榾柮”这一固定搭配中。但仍可根据其本义、引申义及古籍记载,整理出与其相关的词语或短语,部分为仿古构造或学术推测:
- 榾柮
- 柮木
- 柮塊
- 柮頭
- 柴柮
- 殘柮
- 斷柮
- 老柮
- 枯柮
- 煙柮
- 火柮
- 燒柮
- 拾柮
- 山柮
- 松柮
- 柏柮
- 柱柮
- 棟柮
- 無枝柮
- 寒柮
其中,“榾柮”为唯一通用词汇,其余多为基于语义拓展的组合,适用于文学创作或研究语境,日常使用需谨慎。
最后的文章总结
“柮”是一个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汉字,虽在现代汉语中鲜少使用,但在古典文献、诗词意境及姓名学中仍具独特价值。它从“木”部,读作“duò”,五行属木,本义与断木、木头、柱端构件等相关,后发展为“榾柮”这一专指木块或柴薪的复合词。
通过《说文解字》《集韵》《广韵》《康熙字典》等典籍的层层解析,我们看到“柮”不仅是一个物质名词,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哲思——无论是“断木”之动,还是“树无枝”之静,皆映射出生命的残缺与坚韧。
在起名应用方面,“柮”可象征稳固、质朴、生命力旺盛等正面寓意,但由于其字形冷僻、识读困难,宜慎用或配合常见字使用。此外,目前尚无含“柮”的成语,组词能力有限,主要依赖“榾柮”这一固定搭配。
总体而言,“柮”虽小众,却不失深意。它是汉字海洋中一颗沉静的珍珠,提醒我们在追求流畅表达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那些沉默却厚重的文字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