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尮字的含义解析,尮字组词典故,尮字诗词解读

尮字的含义解析,尮字组词典故,尮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9 更新日期: 2025-09-23 05:58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体系中,有些字虽不常用,却依然蕴含独特的语义与美学价值。“”便是其中之一。此字读音为“duò”,共11画,结构上属于左下包围型,其部首为“尢”,象征与人体或行走相关的含义。从字形上看,“尮”由“尢”与“朶”组合而成,形声结构明显,其中“尢”表意,指向身体姿态异常;“朶”则可能承担表音功能。

根据《说文解字》的构字原则分析,凡从“尢”之字多与跛、曲、畸形等肢体状态有关,如“尴”、“尬”、“尥”等,皆描述步态不正或行动不便之状。因此,“尮”的核心意义聚焦于“跛足”,即腿脚有疾、行走困难的状态,是一种对身体缺陷的具体描摹。这一字的存在,体现了古人通过细致观察生活,将生理特征精准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力,也反映出汉字在记录人类经验方面的高度写实性与分类逻辑。

“尮”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尮”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duò,属去声(第四声),发音沉稳有力,带有顿挫感。其古音据《集韵》记载为“都唾切,音刴”,说明在中古音系中,该字属端母果摄合口一等入声字,后演变为现代普通话中的去声调类。

关于五行属性,在传统姓名学与汉字五格剖象法中,通常依据字形结构、笔画数及偏旁归属来判断五行。然而,“尮”字未见明确五行归类文献记载。若依常规推断:其部首“尢”本义为跛足之人,象征肢体不全,属“人”之范畴,可归入“火”行(因“人”动而生热);又因其含“朶”部件,“朶”本义为花叶下垂,与植物相关,可属“木”。但综合考量,“尮”更多用于描述身体缺陷,偏向“病态”或“残缺”,在五行中常被视为“土”之象征——土主脾胃,亦代表承载与限制,暗合行动受阻之意。故虽无定论,然可暂拟其五行属,寓意稳重而受限,亦含修补与包容之象。

“尮”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取名实践中,“尮”字极为罕见,几乎不被用于人名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字义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跛足”意味着身体残疾、行动不便,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健康、吉祥、圆满的价值观相悖。父母为子女命名时,普遍希望名字能寄托美好祝愿,如聪慧、坚强、富贵、安康等,而“尮”所传达的身体缺陷意象显然不符此期待。

此外,从音律角度看,“duò”音虽清晰,但易与“堕”、“剁”、“惰”等同音字混淆,容易引发误解或不良联想。例如“堕落”、“懒惰”、“剁肉”等词汇均带有消极意味,影响名字的整体听感与心理感受。

尽管如此,若从特殊角度审视,极少数注重个性表达或文学隐喻的家庭或许会尝试使用此类冷僻字,以体现独特审美或哲学思考。例如借用“尮”象征逆境中坚韧前行的精神,寓意“虽身有缺陷,然志不可夺”,赋予名字深层励志内涵。但此类用法极为小众,且需配合整体姓名设计谨慎斟酌,避免产生歧义或负面影响。

“尮”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引述:“〈寅集上〉【尢字部】頁298第23 【集韻】都唾切,音刴。尮𡯁也。” 此条目明确指出“尮”收录于《康熙字典》的“尢字部”,位于寅集上册第298页第23条,说明其正式编纂地位。注音方面采用反切法:“都唾切”,即取“都”字声母与“唾”字韵母及声调相拼,得出“duò”音,对应现代拼音读法。

“音刴”进一步说明其发音接近“刴”(今作“剁”),强调其音色短促有力。释义部分仅简明标注“尮𡯁也”,其中“𡯁”为异体字,今已罕用,据考亦指跛行、足疾之意。由此可知,“尮”为专用于描述腿部残疾、行走不便的专用字,语义单一而具体。

另据《集韵》——宋代重要韵书之一,收录大量中古语音资料——可见“尮”并非孤例,而是当时已有一定使用基础的字。但由于其语义局限,未能进入日常高频词汇系统,逐渐沦为生僻字,仅存于古籍或工具书中供查考之用。

“尮”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虽然“尮”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在后世韵书与字书中得以保留。《集韵·过韵》载:“都唾切,音刴。尮𡯁也。” 表明该字在宋代仍被语言学者记录,主要用于标注特定方言或古语发音。所谓“尮𡯁”,乃连绵词,形容步履蹒跚、两腿不齐之态,类似于今日所说的“瘸拐”。

从文字构造来看,“尮”属形声字,左部“尢”为形旁,表示与人体姿态异常相关;右部“朶”为声旁,提示读音。值得注意的是,“朶”本身有“下垂”之意,如花朵低垂,与“尮”所描绘的腿脚歪斜、身体倾斜之态存在形态上的呼应关系,形成一种视觉与语义的双重暗示。

在古典语境中,此类专用于描述身体缺陷的字往往出现在医学文献、人物外貌描写或讽刺性文本中。例如古代相术书籍可能会提及“尮行者不利远途”,或史传中形容某人“尮足而志坚”,借外在残缺衬托内在刚毅。这类用法虽不多见,却展现了汉字系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全面覆盖能力。

“尮”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查历代诗词总集与典籍,“尮”字并未出现在任何著名诗篇或词作之中。无论是《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还是元曲、明清诗歌,均未发现含有“尮”字的作品。这一现象与其生僻程度及负面语义密切相关。

古典诗词讲究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寓意高洁,所选字词多具积极象征意义或审美价值。“尮”因专指跛足,形象不够雅驯,难以融入抒情写景的文学语境。即便偶有涉及残疾人题材的诗歌,诗人也更倾向于使用“蹇”、“跛”、“蹩”等较为常见且文雅的替代词,而非如此冷僻之字。

此外,近体诗讲求平仄对仗,“尮”为仄声字(去声),虽可用于押韵或句尾,但因缺乏常用搭配与诗意联想,难以构成自然流畅的诗句。因此,目前尚无任何可信文献记载包含“尮”字的古典诗词作品。

和 “尮”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过全面检索,《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全典》等权威工具书中均未收录含有“尮”字的成语。同时,也不存在以“尮”开头或结尾的四字格固定短语。这表明“尮”在汉语成语系统中处于完全空白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该字使用频率极低,公众认知度几乎为零;二是其语义过于狭窄且带有贬义,不符合成语追求凝练、通用、富含哲理的特点。成语多源于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或经典文献,“尮”既无相关典源支撑,又不具备抽象引申潜力,因而无法参与成语构建过程。

尽管如此,理论上可创造如“尮步蹒跚”、“尮而不废”等仿造成语,用于文学修辞或特殊语境下的比喻表达,但此类用法纯属现代虚构,不属于传统成语范畴。

“尮”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尮”为极度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参与构词,以下列出的词语均为基于字义推测或古籍零星记载的理论组合,并非实际通行词汇:

  1. 尮足
  2. 尮行
  3. 尮步
  4. 尮态
  5. 尮状
  6. 尮影
  7. 尮躯
  8. 尮体
  9. 尮身
  10. 尮姿
  11. 尮形
  12. 尮貌
  13. 尮者
  14. 尮人
  15. 尮夫
  16. 尮士
  17. 尮疾
  18. 尮病
  19. 尮患
  20. 尮症

以上词语皆围绕“跛足”核心义展开,多用于描述身体状态或人物特征,但需强调:这些组合在现代汉语中并无实际使用案例,仅为逻辑推导结果,仅供学术探讨。

最后的文章总结

“尮”是一个极具专业性和历史性的汉字,它以简洁的十一画勾勒出“跛足”的具体形象,体现了汉字造字的高度具象化与分类精细化。尽管其在现代语言生活中几乎销声匿迹,既不见于日常交流,也不用于文学创作或姓名选择,但它作为中华文化语言遗产的一部分,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尮”字的音、形、义、典籍出处及应用可能性的全面解析,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该字本身的了解,也窥见了汉字系统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即便是最冷僻、最边缘的字符,也曾有过被记录、被使用的瞬间。它们如同文化的化石,静默地存在于字典深处,等待有心人去发掘与解读。

在当代社会,虽然“尮”不适合用于起名或文学表达,但我们仍应尊重每一个汉字的存在意义,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语言逻辑与人文关怀。正如古人所言:“一字千金”,每个字都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映照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独特光芒。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