痥字的含义解析,痥字组词典故,痥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痥”字虽属生僻字,但其构形与释义仍体现出古代汉字“以形表意”的典型特征。从字形上看,“痥”为半包围结构,部首为“疒”,即“病字旁”,常用于表示与疾病、伤痛相关的含义。其右部为“兑”,在古音中与“夺”相通,暗示了该字的读音与意义关联。
根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记载,“痥”本义为“马胫受伤”,后引申为“捋伤”“伤痛”等含义。由此可见,此字最初可能用于描述牲畜(尤其是马)腿部创伤的情形,反映了古代畜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随着语言发展,其意义扩展至泛指各类外伤或身体疼痛,体现出汉字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规律。
“痥”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痥”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 duó,声调为第二声(阳平)。其发音源于古音“徒活切”,属入声转阳平的演变结果,在《唐韵》《集韵》中均有明确注音记录。
在传统姓名学中,汉字不仅有音、形、义,还对应着“五行”属性。虽然“痥”未见于常见五行划分体系,但从其部首分析可推知其五行归属。部首“疒”属“火”行,因“病”多与体内热症相关,且“疒”字本身在《康熙字典》归类中与“火”有间接联系;而“兑”在八卦中属“金”,代表西方、肃杀之气。因此,“痥”字兼具“金”与“火”两种元素,整体偏向“金克木,火耗气”的意象,象征创伤、损耗之意。
综合来看,“痥”字五行宜归为金或火,尤以“金”为主导,因其本义涉及外伤、切割类伤害,符合“金主刑杀、主伤”的哲学理念。
“痥”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起名实践中,“痥”字极为罕见,几乎不被用作人名用字。这主要与其负面语义密切相关——“马胫受伤”“伤痛”等释义带有明显的痛苦、损伤色彩,不符合中国人取名讲究吉祥、健康、顺利的传统心理。
然而,若从特殊寓意角度解读,“痥”亦可象征坚韧不拔、历经磨难而后成长的精神品质。例如,某些文学化或哲理性较强的名字中,可能会借用此类字来表达“历劫重生”“痛定思痛”的深层意境。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使用“痥”字命名存在较大风险,易引起误解或不良联想。
此外,从音律角度看,“duó”音响亮有力,适合搭配柔和字眼形成对比,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谨慎权衡其文化接受度与社会反馈。总体而言,“痥”更适合作为研究性文字出现,而非日常命名之选。
“痥”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痥”字收录于〈午集中〉【疒字部】,页码774第18条,原文如下:
【唐韻】【集韻】𠀤徒活切,音奪。【說文】馬脛瘍也。一曰將傷。 又【集韻】椿劣切,音𤿫。傷也。
这段文字提供了关于“痥”字的多重信息:
- 音韵来源:“徒活切”是反切注音法,表示用“徒”的声母与“活”的韵母相拼,得出“duó”的读音,属中古音系统;“音奪”说明其发音接近“夺”,二者通假。
- 基本释义:引用《说文解字》称“馬脛瘍也”,即“马腿上的疮疡或创伤”;“一曰將傷”则指出另一解释为“即将受伤的状态”,强调潜在的伤害风险。
- 异读与扩展义:《集韵》另载“椿劣切,音𤿫”,表明该字曾有不同读音,并释为“伤也”,将意义泛化为一般性的“创伤”或“疼痛”。
综上所述,《康熙字典》对“痥”的解释融合了医学、语言学与训诂学视角,既保留了原始动物病理描述,又拓展至人类情感体验层面,展现了汉字释义的历史层次感。
“痥”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痥”字虽非高频词汇,但在专业辞书中有清晰定位。
《说文解字》作为最早的系统性字书,对“痥”的定义为“馬脛瘍也”,即“马小腿部位的溃疡或创伤”。许慎在此强调的是具体的生理病变,属于兽医学范畴。同时补充“一曰將傷”,意为“另一种说法是指将要受到伤害”,赋予该字一种预警性含义,类似于“隐患”“征兆”。
《集韵》进一步丰富了“痥”的语义场。除继承“徒活切,音奪”的读音外,还新增“椿劣切,音𤿫”的异读,并直释为“傷也”。这一变化标志着词义从特指“马伤”向泛指“一切创伤”过渡,完成了由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痥”与“瘚”“癳”等同部首字一样,皆以“疒”为形旁,构成一个关于疾病与损伤的语义网络。这类字往往出现在医书、畜牧文献或法律文书之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功能。
“痥”字有没有什么诗词内容
经广泛检索历代诗文典籍,目前尚未发现含有“痥”字的古典诗词作品。该字由于极其生僻,且意义局限在特定领域(如兽医、创伤),未能进入主流文学创作视野。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伤痛、疾患的主题并不少见,如杜甫《病橘》、陆游《病起书怀》等,但所用词汇多为“病”“疾”“痛”“伤”“创”等常见字,未见使用“痥”者。即便是边塞诗中涉及战马受伤的情景,诗人也倾向于使用“蹄伤”“骨裂”“血流”等形象化表达,而非采用如此冷僻的专业术语。
可以推断,“痥”字主要用于古代字书、医典或训诂著作中,属于典型的“工具性文字”,不具备审美意象功能,因而未被纳入诗词语言体系。
和“痥”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经查证,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没有包含“痥”字的成语。无论是四字格成语、俗语还是典故性短语,均未见“痥”字的身影。
原因在于:“痥”本身为极生僻字,使用频率极低,且其意义局限于“马腿受伤”或“创伤”等狭窄语境,难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固定搭配。而成语的形成通常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与大众传播基础,缺乏使用场景的字自然难以参与成语构建。
此外,“痥”字也不具备比喻、引申或象征功能,无法像“痛”“伤”“残”等字那样衍生出丰富的修辞意义。因此,它未能成为成语系统的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读者可通过“搜索与‘痥’有关的包含有‘痥’字的成语”或“查找以‘痥’打头的成语接龙”等方式进行探索,但预期结果为空。
“痥”字组词(20个词)
由于“痥”字极为冷僻,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以其为核心的常用词语。以下列出的是一些基于构词逻辑推测的合成词或短语,主要用于学术探讨或字形分析,并非实际通行词汇:
- 痥伤
- 痥痛
- 马痥
- 腿痥
- 胫痥
- 创痥
- 外痥
- 内痥
- 皮痥
- 肉痥
- 骨痥
- 血痥
- 旧痥
- 新痥
- 隐痥
- 显痥
- 复痥
- 愈痥
- 防痥
- 疗痥
以上词语均为构拟,现实中极少甚至从未使用。建议在正式写作或交流中避免使用“痥”字组词,以免造成理解障碍。
最后的文章总结
“痥”是一个极具专业性和历史价值的汉字,虽在现代生活中鲜为人知,却承载着古代畜牧文化与医学认知的独特印记。其本义为“马胫受伤”,后扩展为泛指“创伤”与“伤痛”,体现了汉字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轨迹。
从音韵看,它读作“duó”,与“夺”同音;从结构看,属“疒”部,与疾病、伤痛相关;从五行归属推测,倾向“金”或“火”行,象征伤害与消耗。在起名方面,因含义偏负面,不宜作为人名用字;在文学创作中,亦无诗词引用实例;在成语系统里,更是毫无踪迹。
尽管“痥”字未能融入日常生活语言,但它依然是汉字体系完整性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一面。对于语言学者、历史爱好者及传统文化研究者而言,“痥”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社会细节的窗口,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