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盹字的含义解析,盹字组词典故,盹字诗词解读

盹字的含义解析,盹字组词典故,盹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3 更新日期: 2025-09-20 06:03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盹”是一个极具象形与会意特点的字,其核心含义源于人的生理状态——闭目小睡。从字形上看,“盹”由“目”和“屯”组成,属于形声字。“目”为形旁,表示与眼睛、视觉或睡眠相关;“屯”为声旁,提示读音。本义为“短时间地入睡”,即打瞌睡、短暂休憩的状态。

在日常语言中,“盹”常用于描述人在疲劳时短暂闭眼休息的情景,如“打个盹儿”、“冲个盹”等,体现了一种轻微、短暂的睡眠行为。它不指深度睡眠,而是强调瞬间的困倦缓解与精神恢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盹”还有一种古音读作“zhūn”,见于“盹盹”一词,表达目光迟钝或昏沉之态,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已较少使用。因此,“盹”不仅承载着身体动作的意义,也蕴含了古人对神态、精神状态的细腻观察。

“盹”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盹”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 dǔn,第三声,音近“盾”。该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各类权威辞书中均以“dǔn”为主读音,表示短暂睡眠之意。而其另一读音“zhūn”属古音异读,现仅存于古籍或特定文言用法中,如“盹盹”形容目光呆滞。

从汉字五行属性来看,“盹”归属于 行。这一归类主要依据其偏旁部首“目”。在传统五行学说中,“目”属肝,肝属木,但部分命理体系结合字义与能量流动进行综合判断:因“盹”涉及精神活动、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清醒与昏沉之间的转换),且“屯”有聚集、萌动之意,象征阳气初生,故划归为“火”行,代表光明、觉醒与生命力的波动。

此外,在姓名学中,若将“盹”用于人名,其五行属火,适合八字喜火或需补火者使用,有助于增强活力、提升专注力与反应能力。

“盹”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盹”并非常见的人名用字,但在特殊命名情境下仍具独特寓意。从字义出发,“盹”象征短暂休息后的清醒与复苏,暗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用于名字中,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懂得调节节奏、保持身心健康的理念。

进一步引申,“盹”所代表的“小憩而后醒”也可比喻人生的阶段性沉淀与积蓄力量的过程。正如种子在泥土中静默孕育,终将破土而出,“盹”寓意着在沉默中积累智慧,在短暂低潮后迎来觉醒与成长。

由于“盹”字五行属火,带有温暖、光明、积极向上的能量,若搭配得当,可用于平衡命格中的寒湿或阴气过重问题。例如,生于冬季、八字偏寒之人取名含“盹”,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阳气,促进运势流通。

然而需注意,“盹”字本身带有“困倦”“昏沉”之联想,若单独使用可能产生消极暗示。因此,在实际起名中通常不会直接采用“盹”作为主名,更多是作为艺名、笔名或特定文化创作中的符号化用字,体现个性与哲思。

“盹”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的释义,“盹”字的基本信息如下:

  • 汉字:盹
  • 部首:目(表明与眼睛或视觉状态相关)
  • 笔画数:9画
  • 结构类型:左右结构(左为“目”,右为“屯”)
  • 五笔编码:HGBN
  • 郑码:LHZI
  • Unicode:U+76F9
  • GBK编码:EDEF

其核心释义为:短时间的入睡,即“打盹”、“瞌睡”。例如:“他工作太累,坐着就打了个盹。”

在词语应用中,“盹”常构成以下形式:

  • 打盹儿 —— 指短暂闭眼休息
  • 盹寐 —— 瞌睡状态
  • 盹困 —— 因极度疲倦而想睡觉
  • 冲盹儿 —— 突然间犯困
  • 醒盹儿 —— 从小睡中醒来

字形演变方面,“盹”为形声字,左形右声。“目”表意,说明动作与眼睛闭合有关;“屯”表音,提示发音接近“tún”或“dǔn”(古音相近)。《说文解字》虽未收录此字,但后世韵书如《广韵》《集韵》均有记载,说明其历史渊源深厚。

“盹”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尽管“盹”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但在宋代《集韵》与明代《篇海类编》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据《康熙字典》引述:

《集韻》朱倫切,音諄。與𥇜同。
【類篇】鈍目也。
【篇海】目藏也。
又【廣韻】【集韻】𠀤之閏切,諄去聲。義同。

此处指出,“盹”古音读作“zhūn”,通“𥇜”,意为“目光迟钝”或“眼睛无神”,即“鈍目也”。又云“目藏也”,可理解为眼皮下垂、目光内敛之状,形象描绘出困倦欲睡时的眼神状态。

从音韵角度看,“朱倫切”属平声谆韵,“之閏切”为去声稕韵,说明“盹”在中古时期已有平、去两读,分别对应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前者多用于形容神态,后者则偏向动作——即短暂入睡。

虽无《说文》原文支持,但从构字逻辑看,“从目,屯声”符合六书原则。其中“屯”本义为草木初生艰难之状,引申为积聚、停滞之意。与“目”结合,则可会意为“目光凝滞不动”,进而演化为“闭目休憩”之义,体现出汉字由形生意、层层递进的思维特征。

“盹”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在历代诗词中,“盹”字并不常见,因其口语化较强,文学性较弱,较少被诗人用于典雅诗作之中。然而,在一些描写日常生活、旅途劳顿或田园闲适的散曲、小说评话中,仍可见其身影。

例如元代杂剧与明清白话小说中常出现类似表达:

“行路辛苦,靠窗打了个盹,忽闻鸟鸣惊醒。” —— 类似句式频繁出现在《水浒传》《金瓶梅》等作品中,用以刻画人物疲惫状态。

清代笔记小说亦有用例:

“老翁倚竹椅,日影斜照,不觉盹去。” —— 描绘老人午后小憩的安详画面。

虽无著名诗句专咏“盹”字,但与其意境相通的作品颇多。如陆游《秋夜》云:“身似枯禅不计年,卧听风雨过残眠。”其中“残眠”即类似“打盹”之情境;又如杨万里《闲居》:“午窗无事懒看书,小歇魂灵入梦初。”亦生动再现了短暂入眠的心理过程。

由此可见,“盹”虽非诗家常用字,其所承载的生活美学却深深融入古典文学的肌理之中。

和“盹”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目前汉语成语系统中,并没有以“盹”为核心字的固定四字成语。这主要是因为“盹”本身属于口语化、动作性较强的单字,难以形成高度凝练、广泛流传的成语结构。

不过,在俗语、惯用语和方言表达中,与“盹”相关的短语较为丰富,具有类成语性质,常用于形象描绘困倦状态,例如:

  • 打盹瞌睡 —— 连续使用两个近义词,加强困倦之意
  • 迷迷盹盹 —— 形容半梦半醒、神志不清的状态
  • 晕头晕盹 —— 多见于北方方言,形容头脑昏沉、想睡觉
  • 盹盹瞌瞌 —— 叠词形式,强化反复欲睡的感觉
  • 东倒西盹 —— 模仿“东倒西歪”,形容坐立不稳、频频点头欲睡

这些表达虽未收入正式成语词典,但在民间口语和文学描写中广泛使用,具备一定的修辞功能与表现力。

“盹”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盹”字常见的组合词语,涵盖口语、书面语及复合结构:

  1. 打盹
  2. 打个盹儿
  3. 盹觉
  4. 盹睡
  5. 盹息
  6. 盹眠
  7. 盹寐
  8. 盹困
  9. 盹倦
  10. 盹然
  11. 盹磕
  12. 冲盹
  13. 冲盹儿
  14. 迷盹
  15. 迷盹盹
  16. 醒盹
  17. 醒盹儿
  18. 盹盹
  19. 盹眼
  20. 盹忪

其中,“打盹”“冲盹儿”“迷迷盹盹”最为常用,多用于描述人在疲劳状态下短暂入睡的情形,常见于对话、小说叙述和生活场景描写中。

最后的文章总结

“盹”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内涵丰富的汉字。它从“目”出发,记录人类最细微的身体反应——闭目小憩,体现了汉字对生活细节的高度敏感与精准捕捉。作为形声字,“盹”兼具表意与表音功能,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在语音上,它以“dǔn”为主音,另有古音“zhūn”保留于文献之中;在五行归属上,依命理体系划为“火”行,象征觉醒与生命力的跃动。虽然在起名中罕见,但其蕴含的“休整—复苏”哲理值得深思。

通过《康熙字典》《集韵》等古籍的考据,我们发现“盹”不仅指生理行为,更延伸至神态描写,如“钝目”“目藏”,展现出古人对精神状态的深刻洞察。尽管未进入主流诗词殿堂,但它活跃于小说、戏曲与日常语言中,成为真实生活的写照。

虽然没有标准成语,但围绕“盹”形成的大量口语化词语,如“打盹”“冲盹儿”“迷迷盹盹”,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这提醒我们:每一个汉字,无论是否常用,都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映照出语言的生命力与人文温度。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