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姓名知识 / 腯字的含义解析,腯字组词典故,腯字诗词解读

腯字的含义解析,腯字组词典故,腯字诗词解读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姓名知识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11 更新日期: 2025-09-20 06:01

中国文字意义

汉字“腯”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字,其本义与动物的肥壮状态密切相关。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牛羊曰肥,豕曰腯”,说明“腯”特指猪的肥壮,是古代对家畜体型丰腴的一种专有描述。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牲畜养殖的关注,也反映出农业社会中对“肥腯”作为祭祀、食用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腯”引申为“盛、满”的状态,表示一种充实、饱满的生命力。如《礼记·曲礼》中记载:“豚曰腯肥”,即小猪称为“腯肥”,强调其体态丰满;《左传·桓六年》亦有“牲牷肥腯”之语,形容用于祭祀的牲畜既完整又肥壮,象征着虔诚与富足。

因此,“腯”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外形的字,更承载了古代礼仪制度、祭祀文化以及农耕文明中对丰饶生活的向往。它的存在,映射出中华文化中“以实为美、以丰为吉”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腯”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腯”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为 dùn,但在古音中有多个发音变化。据《康熙字典》记载,其最早读音为“他骨切”,音近“突”;另有“徒困切”“杜困切”,读作“钝”;还有“杜本切”,音“𥫱”。这表明该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存在多音现象,主要因方言、用法及通假而异。

关于五行属性,“腯”字未见明确归属。但从其字形结构分析,该字从“肉”(月)部,与身体、肉体相关,传统上“肉”部多属行,因土主化生万物、滋养形体。此外,猪在十二生肖中属“亥水”,但“腯”强调的是肉体之肥,故仍倾向于归入行,象征厚实、承载与滋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腯”非常用字,在姓名学中的五行划分并无统一标准,多数命理系统可能将其视为中性或依笔画数推算。其总笔画为11画,按五格剖象法,11画属,但此仅为数理参考,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字义与部首综合判断。

“腯”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将“腯”字用于人名极为罕见,但在特定文化背景或家族传统中可能存在特殊寓意。从字义上看,“腯”代表肥壮、丰盛、充满,若引申为人格特质,则可象征生命力旺盛、体魄强健、生活富足。在古代,婴儿取名常避讳过于直白的身体描写,因此直接使用“腯”较为少见。

然而,在某些地方民俗中,为孩子取带有“肥”“腯”之意的名字,实为一种“反忌求吉”的命名心理——希望通过名字赋予孩子强壮体质,避免夭折。类似现象如“狗剩”“胖娃”等俚名,皆出于保护性命名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礼·檀弓》中记载:“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说明“腯”曾被用作人名,且出现在贵族阶层。这表明在先秦时期,“腯”并非贬义字,反而可能寓意子孙繁盛、家族兴旺。因此,若现代用于起名,可赋予其健康茁壮、根基稳固、福泽绵长的美好祝愿,尤其适合希望孩子体格健壮、事业丰盈的家庭。

“腯”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腯”字收录于〈未集下〉【肉字部】,页码为989第12。其来源多样,音义丰富:

  • 【唐韵】【集韵】:𠀤他骨切,音突。此为最早读音,对应古音系统中的清声母入声字。
  • 【说文解字】:“牛羊曰肥,豕曰腯。” 明确指出“腯”专用于描述猪的肥壮,区别于其他牲畜。
  • 【玉篇】:“肥也。” 简明定义其核心含义。
  • 【通雅】:“腯胲,肥肉也。肥盛为腯。” 进一步扩展至肥肉之称,并强调“盛”之意。
  • 【博雅】:“盛也。” 将“腯”提升到抽象层面,表示充盈、繁盛的状态。
  • 经典文献引用
    • 《诗·周颂·我将》笺:“我奉养我享祭之牛羊,皆充盛肥腯。” 表明祭祀牲畜需达到“腯”的标准。
    • 《左传·桓六年》:“牲牷肥腯。” 强调祭祀用牲必须完整且肥壮。
    • 《礼·曲礼》:“豚曰腯肥。” 规范了对小猪的称呼。
    • 《左思·吴都赋》:“鸟兽腯肤。” 描述自然界的生物皆肌肤丰润。
  • 异读与通假
    • 又音“揬”(陁沒切)、“钝”(徒困切),义同。
    • 或作“腞”,为异体字。
  • 人名用例:《礼·檀弓》载“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证明“腯”曾用于贵族命名。
  • 另一义项:《集韵》另收“行曳踵也”,即拖着脚跟走路,音“𥫱”,或作“𦝬”,此义现已罕用。

综上,“腯”在字书中具有多重音义层次,既是具体描述牲畜肥壮的专业术语,也蕴含“丰盛”“充实”的哲学意味。

“腯”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腯”被定义为“豕曰腯”,即专指猪的肥壮状态,与“牛羊曰肥”形成对照,体现出古人对不同动物体型特征的精细区分。许慎通过这种分类,展现了汉字系统中“名物相配”的严谨逻辑。

《集韵》则进一步拓展了“腯”的语音体系,记录其多音现象:“陁沒切”“陁骨切”“吐訥切”均读近“揬”,而“徒困切”“杜困切”则音“钝”。这些反切注音反映了中古汉语中该字在不同地域和语境下的发音差异,也说明其使用范围虽窄,但语言演变轨迹清晰。

在文辞运用方面,《左传》“牲牷肥腯”一句极具代表性。“牷”指完整的牺牲,“肥腯”则强调其膘肥体壮,二者并列,构成祭祀礼仪中对供品的双重要求——既要形态完整,又要营养充足。这不仅是物质标准,更是精神虔诚的体现。

《礼记·曲礼》中“豚曰腯肥”的记载,则显示了周代礼制中对动物称谓的规范化。将小猪命名为“腯肥”,既是一种职业术语,也是一种文化记忆,提醒人们重视畜牧质量。

此外,《吴都赋》“鸟兽腯肤”一语,将“腯”从家畜推广至自然界所有生物,赋予其普遍的生命美学意义——凡生命蓬勃者,皆可谓“腯”。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正是中国古典语言的魅力所在。

“腯”字有什么诗词内容

尽管“腯”字本身极少出现在诗词作品中,因其偏僻且多用于典章文献,但在一些赋体文学和礼制文本中仍可见其身影。例如左思《吴都赋》中的“鸟兽腯肤”,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鸟兽腯肤”四字简洁有力,描绘出江南地区物产丰饶、生态繁荣的景象。这里的“腯肤”不仅指动物皮毛下的脂肪丰厚,更隐喻自然界的生机盎然与人类生活的安乐富足。此句常被后世引用来形容太平盛世、风调雨顺的理想图景。

另外,在《诗经·周颂·我将》的笺注中提到“我奉养我享祭之牛羊,皆充盛肥腯”,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正文,但作为对原诗的阐释,也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它强化了祭祀场景的庄严感,使读者感受到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

总体而言,“腯”在诗词中出现频率极低,但它所承载的“丰腴”“充盛”意象,却广泛存在于咏物、写景、颂德类诗文中。如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所展现的宴席奢华,白居易《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反衬出贫富差距,其实都暗含了“腯”所代表的“丰”与“瘠”的对比。

和“腯”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没有以“腯”字为核心的固定成语**。经查证各类权威成语词典,如《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全典》等,均未收录含有“腯”字的成语。

同样,也**不存在以“腯”开头或结尾的常见成语接龙用字**。由于“腯”为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于日常表达,因此未能进入成语体系。

尽管如此,在古籍文献中存在若干与“腯”意义相近的词汇组合,如“肥腯”“充腯”“腯腯”等,虽未成成语,但具一定修辞功能:

  • 肥腯:并列结构,强调肥壮程度,多见于礼书与史传。
  • 充盛肥腯:出自《诗经》笺注,形容牲畜饱满健壮。
  • 腯胲:指肥肉,见于《通雅》,属专业术语。

虽然“腯”未形成成语,但其语义已被融入“膘肥体壮”“肥头大耳”“丰衣足食”等常用成语的精神内核之中,间接参与了汉语的文化表达。

“腯”字组词(20个词)

由于“腯”为极罕见字,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参与构词,以下列出的是基于古籍文献、训诂资料及合理推演形成的词语形式,部分为古已有之,部分为理论构词:

  1. 肥腯
  2. 牲腯
  3. 腯肥
  4. 腯壮
  5. <5>腯实

  6. 腯盛
  7. 腯满
  8. 腯厚
  9. 腯腯
  10. 腯腯乎乎
  11. 腯肤
  12. 腯肉
  13. 腯腯之态
  14. 祭腯
  15. 豚腯
  16. 腯腯可观
  17. 腯腯有余
  18. 腯腯丰盈
  19. 腯腯可祭
  20. 腯腯其身

其中,“肥腯”“腯肥”“腯肤”见于古籍;其余多为仿古构词,用于教学或研究场景,体现“腯”字的语言潜力。

最后的文章总结

“腯”是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虽在现代生活中几近湮没,但在古代文献中却频频现身,尤其是在礼制、祭祀、畜牧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精准地区分了“猪之肥”与其他动物之肥的不同称谓,更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丰盛”“洁净”“虔敬”的高度追求。

从语言学角度看,“腯”具备多音、多义、多形的特点,既有具体的肉体描写,也有抽象的生命哲学;从文化角度看,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祭祀文化的见证者;从命名角度看,虽罕见使用,但一旦入名,便蕴含着对健康、富足、昌盛的深切期盼。

尽管“腯”未能进入成语体系,也不常用于现代组词,但其精神内核——“充满”“丰腴”“强健”——早已渗透进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每一个看似冷僻的汉字,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明珠,静待我们去拂去尘埃,重新点亮它的光芒。

了解“腯”,不只是认识一个字,更是走进一段古老的生活方式,感受先民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