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字义解析: “黜”是一个动词,其基本含义为降职或罢免。在古代文献中,“黜”常用于描述官员被降低职位或被免除职务的情况。
“黜”字从黑,出声,本义是黑暗。《说文解字》中记载:“黜,贬下也。”《玉篇》则解释为:“退也,貶也,下也,去也,放絕也,減也。”由此可见,“黜”不仅仅表示职位的升降,还包含有取消、废除的意思。
2. 字的读音和五行属性
读音: 黜的拼音为chù。
五行属性: 根据汉字五行理论,"黜"属于金属性。
总笔画数为17画,部首为“黑”,部首笔画为12画。
3. 起名中的意义
起名解析: 在名字中使用“黜”字并不常见,因为其含义多与负面情境相关联,例如降职、罢免等。因此,在起名时需谨慎考虑,以免产生不吉利的寓意。
尽管如此,“黜”也可象征一种逆境后的重生或转变,寓意经历挫折后更加坚强,适用于表达克服困难的精神。
4. 字典详细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黜”的主要释义如下:
- 形声结构: 从黑,出声。原意指黑暗。
- 降职或罢免: 如《虞书》所言“黜陟幽明”,即升迁贤能之人,罢黜昏庸之辈。
- 废除;取消: 例如“汤既黜夏命”,表示废除了夏朝的天命。
此外,“黜”还可以引申为削职、革职、罢免官职等具体用法。
5. 古典解说
文辞解析:
《说文解字》中定义“黜”为“貶下也”,强调了其贬低、撤职的意义。
《康熙字典》进一步指出:“退也,貶也,下也,去也,放絶也,減也。”同时提到此字通作“絀”,并在《礼记·王制》中有提及:“不孝者,君絀以爵。”
6. 相关诗词内容
在古典文学中,“黜”常出现在描述政治变革或人事更迭的情景之中: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何以黜朱于朝。”
-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理乱不知,黜涉不闻。”
- 《书博鸡者事》(高适):“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太守官而黜臧使者。”
这些诗句体现了“黜”在古文中作为贬谪、罢免的具体运用。
7. 成语关联
含“黜”字的成语包括:
- 罢黜百家: 指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弃诸子百家学说,独尊儒术。
- 黜落: 罢免、除去。
- 黜陟: 升降官职,进退人才。
8. 组词示例
以下列举20个含有“黜”字的词语:
- 黜免
- 黜落
- 黜陟
- 黜退
- 黜逐
- 黜放
- 黜辱
- 黜斥
- 黜罚
- 黜弃
- 黜罢
- 黜退为民
- 黜恶扬善
- 黜华崇实
- 黜退功臣
- 黜陟幽明
- 黜退不端
- 黜退无道
- 黜退佞臣
- 黜退奸邪
9. 总结
“黜”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语义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下的权力运作机制,也揭示了个人在仕途中的起伏沉浮。尽管在现代生活中较少直接使用该字,但其背后的哲理和警示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