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是一个形声字,从心秋声。它的本义是忧虑、发愁。在古代文献中,“愁”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内心深处的忧伤和不安。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愁,忧也。”这说明“愁”字的原始含义与忧虑密切相关。例如,在《礼记·哀公问》中有“孔子愀然作色而对”,这里“愀然”即表现了一种因忧虑而改变面色的情景。

2. 字的读音和五行属性

“愁”的拼音为chóu,笔画数为13,偏旁为“心”。在五行中,“愁”属于金。

从字形结构来看,“愁”字由“心”和“秋”组成,上部的“秋”作为声旁提示发音,下部的“心”则体现了该字的意义来源,即情感上的忧虑。

3. 字用于起名的意义

虽然“愁”本身带有消极情绪,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也可以通过赋予积极含义来使用于名字之中。

例如,“莫愁”一词源自高适《别董大》中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如果将“莫愁”用作名字,则象征着乐观向上、无所畏惧的精神。

4. 字典详细说明

(1) 基本信息

“愁”的总笔画为13,部首为“心”,部首笔画为4。

(2) 拼音与释义

拼音:chóu

释义:

  • 忧虑:发~、这事真~死人了。
  • 形容景象惨淡、凄惨:~雾、~云。

(3) 成语及短语

  • 愁肠百结:形容极度忧愁。
  • 愁眉锁眼:形容十分忧愁、苦恼的样子。
  • 愁绪:忧愁的情绪不觉一股、涌上心头。
  • 愁云惨淡:见【愁云惨雾】。
  • 愁云惨雾:形容令人忧愁的凄惨景象。又作愁云惨淡、云愁雾惨。

5. 中国古典解说

(1) 文辞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愁”往往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李白的《菩萨蛮》中有“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高楼之上孤独者的惆怅画面。

(2) 集韵

《集韵》中提到“愁”还有其他读音,如叶士交切,音巢。这种多样化的发音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之间的语音演变。

(3)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指出“愁”是从心秋声的形声字,并且定义其为“忧也”。这一简明扼要的描述准确地概括了“愁”的核心意义。

6. 诗词内容

“愁”在古诗文中频繁出现,以下列举几首经典诗歌中的相关句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辛弃疾《菩萨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 相关成语

  • 愁眉苦脸
  • 愁肠百结
  • 愁云惨淡
  • 愁眉不展

8. 组词示例

  • 忧愁
  • 愁苦
  • 愁闷
  • 愁绪
  • 愁云
  • 愁容
  • 愁思
  • 愁眉
  • 愁虑
  • 愁怀
  • 愁红
  • 愁戚
  • 愁悲
  • 愁郁
  • 愁海
  • 愁眉苦脸
  • 愁肠寸断
  • 愁眉不展
  • 愁云惨淡
  • 愁肠百结

9. 总结

“愁”作为一个蕴含深刻情感的汉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单独词汇还是与其他词语组合,“愁”都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它在命名方面的特殊应用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负面情绪转化利用的独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