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抻”是一个汉字,其基本意义为拉长东西。根据《集韵》的记载,“抻,手伸物也”,表示用手将物体拉长的动作。在现代汉语中,“抻”字还具有“扯”和“拖延”的引申义。

例如,在冯骥才的《义和拳》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有人命血债的财主,被团民抻着发辫,砍头示众。”这里“抻”表示的是拉扯的动作。

此外,“抻”还可以表示时间上的拖延。浩然在《洪涛集》中提到:“这样抻的时间越长,粮价就越往高涨。我们再抻一抻有好处。”这里的“抻”则指代一种拖延的行为。

2. “抻”字读音和五行

读音:“抻”的拼音为 chēn。

五行属性:根据传统五行理论,“抻”属于金元素。

从笔画来看,“抻”字共有8画,部首为“扌”,偏旁象征动作与手有关。

3. “抻”字用来起名的意义

由于“抻”字的基本含义是拉长、延伸,因此在起名时可以象征延展性、成长性和包容力。

不过,“抻”字较为少见且多用于描述具体动作,作为名字可能会显得不够文雅或寓意不足。如果选择使用此字起名,建议结合其他具有美好寓意的汉字来平衡整体效果。

4. “抻”字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抻”的释义如下:
“〈卯集中〉【手字部】頁424第06 【唐韻】【集韻】??試刃切,申去聲。展也,抻物長也。
又【集韻】癡鄰切。與伸同。申也,引戾也。或作搷。”

这表明“抻”不仅代表拉长,还有“展”和“引”之意,强调了动作的扩展性。

5. “抻”字在中国古典解说

《集韵》中对“抻”的解释为“手伸物也”,即用手拉长物品的动作。
《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抻”字,但可以通过其部首“扌”推测出该字与手部动作密切相关。

古代文献中,“抻”常被用作描述具体的物理动作,如拉长、牵引等,较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6. 含有“抻”字的诗词内容

目前,“抻”字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较少,更多见于近代文学作品。例如冯骥才的小说《义和拳》以及浩然的作品《洪涛集》。

以下为《义和拳》中的引用:
“两个有人命血债的财主,被团民抻着发辫,砍头示众。”

7. 和“抻”字相关的成语

与“抻”字相关的成语并不多,以下是几个可能相关的词汇:

  • 抻筋拔骨:形容极度劳累。
  • 抻胳膊撂腿:方言,形容动作不协调。
  • 抻张:方言,意为夸张、夸大。

8. “抻”字组词(20个词)

以下是“抻”字的一些常见组词:

  • 抻面
  • 抻长
  • 抻袖子
  • 抻衣服
  • 抻绳
  • 抻皮筋
  • 抻纸
  • 抻布
  • 抻腰
  • 抻筋
  • 抻肌肉
  • 抻毛巾
  • 抻头发
  • 抻脖子
  • 抻腿
  • 抻手臂
  • 抻橡皮筋
  • 抻面条
  • 抻皮带
  • 抻窗帘

9. 最后的文章总结

“抻”是一个动词,主要表示拉长、牵引的动作。它的古义源自《集韵》和《康熙字典》,强调手部动作的延展性。在现代汉语中,“抻”字多用于口语或地方方言,比如“抻面”、“抻衣服”等。

虽然“抻”字在传统文化中并不常见于名字或文学创作,但它生动地反映了生活中的实际动作,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如手工拉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抻”字虽然不是常用字,但其独特的含义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