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字意义
怅字从心,长声,其本义为因失意而不痛快。《说文解字》解释:“恨,望恨也。”这表明“怅”字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不满和失落情绪。
在古代经典中,如《史记·陈涉世家》提到“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怅寥廓,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此可见,“怅”常用来表达一种对现状或未来的迷茫、忧虑之情。
2. 字读音和五行
读音:chàng
笔画:7
偏旁部首:忄(竖心旁)
五行属性:金
从字形上看,“怅”属于心字底,象征着内心的情感波动,而五行属金则暗示了它具有刚硬、坚韧的一面,同时也可能代表一种冷静、理性的特质。
3. 起名中的意义
虽然“怅”字本身带有一种失落、忧伤的情绪,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名字使用,尤其是在强调深邃、内敛的性格特征时。
例如,如果希望孩子具备深刻思考的能力,并能理解生活中的复杂情感,则可以考虑使用此字。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怅”容易让人联想到消极情绪,在选择时需结合其他积极意义的字搭配,以平衡整体含义。
4. 字典说明
根据字典解释,“怅”是一个形声字,由“心”和“长”组成,表示心情受到某种限制或阻碍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具体来说:
- 它可以指代“惆怅”,即感伤或失望。
- 还有“怅然若失”形容突然失去了某种东西后产生的空虚感。
- 以及“怅惘”,指的是迷茫、困惑的状态。
此外,“怅”还延伸出了一些固定词语,比如“怅恨”、“怅触”等,进一步丰富了该字的内涵。
5. 中国古典解说
从古籍角度来看,《说文解字》明确指出“怅,恨也”,即一种强烈的怨恨或者懊悔情绪。
而在文学作品里,“怅”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诗意化的哀愁:
- 《史记》中的陈涉故事展现了青年时期对于命运安排的无奈与抗争;
- 毛主席词作《沁园春·长沙》通过“怅寥廓”三字描绘出面对广阔天地时所产生的宏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
6. 相关诗词内容
除了上述提到的经典外,历代文人墨客常用“怅”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慨:
- 唐代杜甫《登高》中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的“苦恨”正包含了“怅”的成分。
- 宋代柳永《雨霖铃》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念去去”蕴含着离别的怅惘。
7. 成语列举
含有“怅”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
- 怅然若失:形容心中有所失落。
-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
-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似的。
- 黯然神伤:因失望而情绪低落。
8. 组词示例
以下为“怅”字的常见组词:
- 惆怅
- 怅然
- 怅惘
- 怅恨
- 怅触
- 怅况
- 怅怅
- 怅惋
- 怅望
- 惆怅迷离
- 怅然若失
- 惆怅不已
- 怅惆满腹
- 怅然自失
- 怅怅无依
- 怅叹
- 怅触心怀
- 怅惘不已
- 怅然叹息
- 怅惆无限
9. 总结
综上所述,“怅”作为一个汉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展现了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
尽管它主要传达负面情绪,但正是这些细腻复杂的感受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因此,在适当场合运用“怅”字,不仅可以准确表达思想,还能增加文字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