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踣

字形: 踣,部首为足,总笔画数为15。该字的拼音为

五行属性:

释义

“踣”主要表示向前仆倒、跌倒或摔倒等动作,具体含义如下:

  • 向前仆倒: 《说文》解释为“僵也”,即向前跌倒而无法再站起来。
    示例:
    - 甲徒狄因以踣河(《庄子·外物》)
    - 与晋踣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 神物怪疑, 不可胜言, 直使人踣焉(枚乘《七发》)
    - 一卒持剑刺应元贯胫; 胫折踣地(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 泛指跌倒, 摔倒: 除向前仆倒之外,“踣”也可泛指任何方向上的跌倒。
    示例:
    - 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陈尸: 在古代法律和礼仪中,有“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的记载,意味着将被处死者尸体暴露于市。
    示例:
    - 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周礼·秋官·掌戮》)
  • 颠覆;灭亡,败亡: “踣”还常用来形容国家、政权的崩溃。
    示例:
    - 设用无度国家踣(《管子·七臣七主》)
    - 队命亡氏, 踣其国家(《左传·襄公十一年》)
  • 倒毙: 表示因某种原因导致死亡后身体倒下。
    示例:
    - 纣踣于京(《国语·鲁语上》)

字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踣”这个字由于其多与负面含义相关联,如跌倒、失败等,通常不建议用于人名中。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若希望表达一种从失败中重新崛起的精神,则可以考虑使用。但需谨慎选择,以免造成误解或不良影响。

读音和五行

读音: “踣”的拼音为

五行属性: 根据汉字五行理论,“踣”属水。

字典说明

根据《康熙字典》,此字收录于〈酉集中〉【足字部】页1228第24,音同“匐”。以下是部分重要解释:

  • 说文解字: 僵也。
  • 尔雅·释言: 斃,踣也。
  • 周礼·秋官·掌戮: 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
  • 左传·襄十一年: 与晋踣之。

诗词内容

在古典诗词中,“踣”多出现在描述战争场景或不幸事件时。以下是一些例子:

  • 号呼而转徙, 饥渴而顿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神物怪疑, 不可胜言, 直使人踣焉。(枚乘《七发》)
  • 纣踣于京。(《国语·鲁语上》)

成语

含“踣”字的成语较少,常见的有:

  • 屡踣屡起:形容经历多次挫折后仍然不断尝试。
  • 颠仆流离:形容生活困苦不堪。
  • 颠踣受辱:比喻遭受重大挫折并因此蒙羞。

组词

以下是20个含有“踣”字的词汇:

  • 踣毙
  • 踣蹶
  • 踣仆
  • 踣倒
  • 踣跌
  • 踣伏
  • 踣跪
  • 踣累
  • 踣踣
  • 踣地
  • 踣踣然
  • 踣顿
  • 踣踣乎
  • 踣蹶相属
  • 踣入
  • 踣毙道涂
  • 踣厥角
  • 踣死
  • 踣仆于地
  • 踣伤

总结

综上所述,“踣”字具有丰富的语义层次,涵盖了从物理意义上的跌倒到抽象概念中的失败与灭亡等多个方面。虽然它并非一个常用字,但在古文、诗词及成语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鉴于其多数含义较为消极,一般不推荐用于现代命名场合,除非有意传达特定的思想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