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意义

“诐”字在汉字中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说文解字》和古籍记载,“诐”(詖)是一个形声字,从言,皮声。其本义为辩论,但后世引申出多种含义,如谄媚、偏颇、不正等。

读音和五行属性

“诐”的拼音是,总笔画数为7,部首为“讠”,属于水行。该字由言部和皮声构成,其中言部代表与言语、表达有关的意思,而皮声则带有分析、剥取之意。

在起名中的解析和意义

由于“诐”字含有较多负面含义,如偏颇、不正、谄媚等,在现代起名中并不常见。然而,如果从哲学角度理解,可以赋予其“辩明是非,正直无偏”的积极意义,寓意孩子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正直的心态。

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在字典中,“诐”(詖)字的解释如下:

  • 本义:辩论。

    出处:《说文解字》:“诐,辩论也。”段玉裁注:“皮,剥取兽革也。披,析也。凡从皮之字,皆有分析之意,故诐为辩论也。”

  • 引申义:谄媚。

    出处:《汉书》:“险诐阴贼。”

  • 通“颇”:

    意为偏颇、不正。

    出处:《楚辞·刘向·离世》:“不从俗而诐行兮。”

  • 其他用法:

    形容不正当的行为或言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从古代文献来看,“诐”字多用于描述不正直、偏颇的态度和行为。《说文解字》将其定义为辩论,并进一步解释了字形构造的意义;而《汉书》则强调了其谄媚的一面;《楚辞》和《孟子》中则更多地使用了“诐”来形容不当的行为和言论。

相关诗词内容

“诐”字出现在多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如《楚辞》和《孟子》,这些作品中都涉及到对于“诐”这种不正当态度的批评。例如,《楚辞·刘向·离世》中有“不从俗而诐行兮”,表达了对不合常规行为的批判;《孟子·公孙丑上》则提到“诐辞知其所蔽”,强调了歪理邪说的危害性。

相关成语

包含“诐”字的成语较少,主要集中在描述不正当言行方面:

  • 诐辞邪说:

    指歪理邪说,不正当的言论。

  • 诐行险径:

    形容行为偏激,走极端路线。

组词(20个词)

  • 诐辞
  • 诐行
  • 诐论
  • 诐邪
  • 诐心
  • 诐谋
  • 诐佞
  • 诐巧
  • 诐术
  • 诐语
  • 诐计
  • 诐诈
  • 诐言
  • 诐志
  • 诐智
  • 诐见
  • 诐道
  • 诐事
  • 诐意
  • 诐情

最后的文章总结

“诐”字虽然较为冷僻,但在古籍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应用。它不仅代表着辩论,更涵盖了不正直、偏颇、谄媚等多重含义。通过对这一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尽管在现代生活中“诐”字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探讨历史文化和语言学时,它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