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论水之德,精神与气法阴神阳神之别
水之德,即水之性也,水有何性哉?以阴符经典籍中云:”水,柔而无方,循而无穷,舒卷随意,荡而复平静,受而不损,破而不开,出入于有间,化形于无穷,故近于道之德,能并能感人之精神。”
又于《阴符五行篇之水》中云:“其藏火者,沸而飞上,克火而受火之性也,其蕴土者,成江海生众物,其混于土性也,其类金者,坚冰而强于天下,凝寒而定其性也,其类木者,风雪而日增,水旺而带生也。”
又有云:“洪水滔天则淹尽万物,细沙虽入而不与其相争,明此,可知水之刚柔矣。”
故悟曰:
江河水中有物,却不似海之众,其何也?因海之广而深故。故学于江河,不若学于深海。
海者,虽有惊涛骇浪,亦有暗流涌动,然观其体,却若静。
周天之道,其类于水,受热而升天,成云而雨降,经江河而回归,周流不已,生生不息。
雨者,泽润万物,其中生杀之所在,全凭雷霆做功夫。
上善若水,当有刚柔并济,非此,皆不足也。
浅而碧,深而蓝,夜而黑,此皆水之色也。
气闲神定,若水静之如镜,则可映万物,乱则不见也。
修炼阴神阳神之别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哪里,全听您的。”和尚说:“想到扬州去观赏琼花。”张说声“好”,便与和尚一起进入间净室,相对瞑目而坐,都出神去了。张伯端到琼花前时,和尚先到了,二人绕花三匝,伯端说道:“今天与和尚各折一朵花回去,以作纪念。”于是两人各折一朵琼花回去。一会儿,二人都伸伸腰醒过来。张伯端问:“禅师,琼花在哪里?”和尚袖中一摸——空空如也。张伯端却拿出琼花来,与和尚一起笑着赏玩。后来张门弟子问起:“师父和禅师一起神游折花,为什么结果不同?”张伯端答道:“我们的金丹大道,性命兼修,即是精神与气法一起修炼的,所以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到的地方,真神现形,叫做‘阳神’。而他们修习的,想赶快见效,不修命宗,直接修性宗,即是说,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神所到的地方,别人见不到形体和影子,称为‘阴神’。阴神是虚的,自然拿不回琼花。”弟子们这才明白就里。张伯端成道后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他留下的一部著作《悟真篇》,南宋后被尊奉为内丹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媲美。他本人活到九十九岁才化去,弟子们都传说他已成了真仙。
道家论水之德,精神与气法阴神阳神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