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启示录 就数论数
●读易不是在读文字,是在用心读符号。读易需要摘取儒家外衣,脱去道家袍袖。
● “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像我们一只平放的手掌,这就叫“易如反掌”,所以,读易,要读符号。
●文和字不是一个概念,文盲文盲,我们讲的文盲,是“字”盲,文,就是八卦的符号,是我们字的根源,也是我们心灵灵性的根源。风水运势是另一种符号的语言,不属于根,是来源于易经。
●易经是伦理(儒家礼乐三纲五常等)、生理(黄帝内经,养生学)、病理(中医等)、命理(运势推八字等)、地理(风水等)、管理(诸子百家治国方略等)的根,他们之间是本和体、道和术、管和用的关系。
● 知识是一个包袱,是只有理性的思维,是死的,没有感性,更没有灵性。西方人的思维,一切是从小的向大的发展,中国古人的思维是从大的向小的发展。
●西方人写地址,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中国人,是从大到小的顺序写,越写越细。现在的科学已经到了无法再分的地步了,科学家也感到迷茫。唯有易经的思维,可以分而合,合而分,无穷无尽。
●学易经,要以学智慧的方法去学,而不是学知识的方法学,什么是学智慧那?就是“为道日损”,而知识,是累加,唯有智慧,是“损”的。所以,中国人的哲学的“哲”应该是:折学。 易经,不是天书,不是一本复杂的书,讲易经,应该越讲越简单,如果讲易经,讲的很复杂听不懂,就不是在讲智慧了,因为“大道至简”。 "损"的意思,去掉包袱,轻装上阵。世界本没有奥秘,一切源自简单。说易经是天书,也是对的,因为它就是从天的大方向上看世界的。
●我们平时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迷茫,因为我们没有守到那个“天地人”运行的大道,所以迷茫,所以不舍得,所以牵挂放不下,“大道日损”,就是放下,就是让我们不复杂的事情越做越简单,《心经》上讲“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这个意思。
●学易的方法是:方法,手法,心法。方法就是不假外相,一切在自然现象中寻,所以没有道儒释之分,只有“像”。手法就是周易象数符号,是活在人的手掌上的语言,古人没有文字时,是在手上记时间的,也叫手法,所以脱离语言看符号。心法,就是顿悟心中的灵性,融汇天地人之中,体悟六合大道
●六合就是一个方体,有六个面,有八个角八个点,就是八卦,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六合就是大地这个方块体。古人祭祀天地时,外筑城,中间立方台,方台四方放玉以祭天地,城是天,方台是地。故而,伏羲造八卦是坐在方台之上,“眼观六合之象,耳听八方来风”而出八卦。这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古人祭祀天地的方台,叫“方明”,所以中国有“方案,方略,方法,开药方,贻笑大方。。。。”等等词汇,可见“方”这个字含义之深。学易,也要在“方”上学, “方以类聚”。
●中国古人是站在六合之内看事情,而西方人是站在六合之外看事情,所以中国古人讲:“人是六合之心”,“上下左右前后”就是六合。外国人站在六合上的某一个点上看事情,古人站在方体中间看,一下就看到八个点,八个方位八卦,外国人站在外面一个点上,自然看的有限,有些点被遮住了。
●做事情要先看情况,情况就是定位,无疑,易经是一个及其科学全面的“定位系统”。
●如果画一个“方体",六十四卦的方位都在上面,我们只记方位就比较容易了,名字可以慢慢来记,记准方位,就可以推明卦理。我们的记忆往往对图形更容易记忆,你看,这就是某些记忆力培训机构在推广的记忆方法,我们先祖,在易经里早就开始用了。
●方体定位就是自己站在方屋子里,把屋子看做六合,自己站中间,面南,以左前上是阳,右后下是阴来定位八卦,八卦出了再定64卦。画个方体出来,六十四卦就全明晰了。
●用易,也要是定位,如果遇见一件事,能做好情况定位,可以准确的在易经中找到哪一卦哪一爻,易经会精确地告诉你事态的发展,如何趋吉避凶,以及有可能如何变化,怎样应对等等,这就是具体实用。
●体会到了易经的天地人的道,那你就已经形成了易经思维模式,遇事自然就会懂得如何推理判断,应付行动,而不用在卦象上找条条杠杠,这就是“大道无形”的境界了。
●学易玩易,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夕可以立竿见影看到成效的,把玩的久了,就会自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
就数论数
指手画脚与一画开天
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但它们只能表示20以内的数字。当数目很多时,大多数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和豆粒来记数。渐渐地人们不满足豆粒为单位的记数,又发明了打绳结、刻画记数的方法,在兽皮、兽骨、树木、石头上刻画记数。古代是用木、竹或骨头制成的小棍来记数,称为算筹。这些记数方法和记数符号慢慢转变成了最早的数字符号(数码)。尽管数的形状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用单划表示“一”。
在数物体的时候,数出的0、1、2、3、4、5、6、7、8、9叫自然数。自然数有数量、次序两层含义。自然数在计数和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还常常用自然数来给事物标号或排序,如城市的公共汽车路线,门牌号码,邮政编码等。
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数字好恶的游戏
数中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