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通知
12345 2025-4-11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头条 / 八字绝学 二 天干地支

八字绝学 二 天干地支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头条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4 更新日期: 2016-03-19 13:57

天干地支


每一個文明古國都有自己一套記錄時間及空間的方法,而中國的古人是用「天干」及「地支」來記年、記月、記日和記時,作為一種幫助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符號。


跟我們每天使用的西元曆不同,中國人把我們對天地萬物、時間及空間的認知套在「天干」及「地支」裡,而前者所用的只不過一堆沒有哲理基礎的紀錄數字(如2000年)。


 


古時候的人將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排列使用,稱為「干支紀法」,第一個組合是甲配子,即「甲子」,第二個組合是乙配丑,即「乙丑」,如此類推。由於在數學上10天干配對12地支共有60個組合,所以從第一個「甲子」到最後一個「癸亥」以60為一個週期,又稱為一輪,因此就有人稱六十年為一個甲子,1984是最近的甲子年,下一個甲子年是2044年。


 


古人常用干支紀法來紀年、月、日、時。一般認為從東漢建成30年(公元54年)開始,我國便使用干支紀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甲子乙丑


海中金


丙寅丁卯


炉中火


戊辰己巳


大森木


庚午辛未


路旁土


壬申癸酉


剑锋金


戌亥


甲戌乙亥


山头火


丙子丁丑


漳下水


戊寅己卯


城头土


庚辰辛巳


白腊金


壬午癸未


杨柳木


申酉


甲申乙酉


泉中水


丙戌丁亥


屋上土


戊子己丑


霹雳火


庚寅辛卯


松柏木


壬辰癸巳


长流水


午未


甲午乙未


砂石金


丙申丁酉


山下火


戊戌己亥


平地木


庚子辛丑


壁上土


壬寅癸卯


金箔金


辰巳


甲辰乙巳


覆灯火


丙午丁未


天河水


戊申己酉


大驿土


庚戌辛亥


钗钏金


壬子癸丑


桑拓木


寅卯


甲寅乙卯


大溪水


丙辰丁巳


沙中土


戊午己未


天上火


庚申辛酉


石榴木


壬戌癸亥


大海水


子丑


四、六甲空亡


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五鼠遁日起时法:甲己其甲子,乙庚其丙子,丙辛其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以阳干生化。


五虎遁元年上起月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若问戊癸何方发


甲寅之上好追求


 


  六十花甲及纳音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傍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蜡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锡箔金,甲辰乙巳覆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拓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的含义: <<群书考异>>中说: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 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 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 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 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 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 系的意思, 既萌而系长.
寅是移, 引的意思, 指物芽稍吐而伸之移出于地。
卯是冒的意思, 指万物冒地而出.
辰是震的意思, 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 已的意思, 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 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 指阴气已长. 万物稍衰, 体暖昧.
申是身的意思, 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 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 指万物皆衰灭.
亥是核的意思, 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天干喻人含义:
  甲木属阳, 一般指森林大树, 性质强壮. 甲木有恻隐之心, 具上进心, 好华美的事物而有风雅的性格, 进退有情有义, 处事负责, 但缺乏应变能力, 又因常烦恼故做事多老苦.
  乙木属阴, 指小树花草之类, 性质柔软. 乙木富同情心, 性情和蔼, 外表谦虚, 但内心占有欲强, 虽有才能, 但常烦心.
  丙火属阳, 指太阳, 炎炎炳照之意. 丙火为火之兄, 含有朝气蓬勃, 热情开朗之意. 还含有适合各种社交活动, 但也易被误解为好大喜功.
  丁火属阴, 指灯火, 炉火等, 火势不稳定, 得时有力, 失时无力. 丁火为火之妹, 具有外静内进, 思想缜密的性格. 但是多疑与心机是其缺点.
  戊土属阳, 指大地的土, 广厚茂盛, 又指堤坝之土, 可有力地防止河川泛滥.戊土诚实, 厚重, 性情笃实沉稳, 为人憨直.
  己土属阴, 指田园之土, 不如戊土广厚但易栽植. 己土重视内涵, 多才多艺,行事依循规矩, 但度量欠广, 易生疑心.
  庚金属阳, 指铁, 刀剑, 矿石等, 性质坚硬. 庚金精神粗旷豪爽, 意气轻燥,性情刚烈而重义气, 个性好胜, 具有破坏性, 人缘佳, 容易相处.
  辛金属阴, 指珠玉, 宝石, 砂金. 辛金性较阴沉, 温润秀气, 重感情, 虚荣心强而爱好面子, 有强烈的自尊心. 但缺乏坚强的意志.
  壬水属阳, 指大海之水. 壬水为水之兄, 含有清浊并容, 宽宏大度之意, 能潜伏和包容, 富于勇气. 但也有依赖性强, 凡事漫不经心之意.
  癸水属阴, 指雨露之水, 也有闭藏和内在萌生之意. 癸水为水之妹, 其人平静, 柔和, 内向, 勤勉力行, 然而每爱好猜臆, 注重原则, 不务实际, 故内心常蓄不平, 并时有破坏性, 并且有重情调, 喜钻牛角尖的倾向.

干支阴阳:
甲乙同属木, 甲为阳, 乙为阴 丙丁同属火, 丙为阳, 丁为阴
戊己同属土, 戊为阳, 己为阴 庚辛同属金, 庚为阳, 辛为阴
壬癸同属水, 壬为阳, 癸为阴
亥子同属水, 子为阳, 亥为阴 寅卯同属木, 寅为阳, 卯为阴
巳午同属火, 午为阳, 巳为阴 申酉同属金, 申为阳, 酉为阴
戌未同属土, 戌为阳, 未为阴 辰丑同属土, 辰为阳, 丑为阴

干支方位:
甲乙东方木 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土
庚辛西方金 壬癸北方水
亥子北方水 寅卯东方木 巳午南方火
申酉西方金 辰戌丑未四季土  
干支五行旺季:


































方位


旺季


天干


地支


东方



甲乙


寅卯


南方



丙丁


巳午


中央


四季末


戊己


辰戌丑未


西方



庚辛


申酉


北方



壬癸


亥子



十天干五行生旺死绝表: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长生"就像人出生于世, 或降生阶段, 是指万物萌发之际.
"沐浴"为婴儿降生后洗浴以去除污垢, 是指万物出生, 承受大自然沐浴.
"冠带"为小儿可以穿衣戴帽了, 是指万物渐荣.
"临官"像人长成强壮, 可以做官, 化育, 领导人民, 是指万物长成.
"帝旺"象征人壮盛到极点, 可辅助帝王大有作为, 是指万物成熟.
"衰"指盛极而衰, 是指万物开始发生衰变.
"病"如人患病, 是指万物困顿.
"死"如人气已尽, 形体已死, 是指万物死灭.
"墓"也称"库", 如人死后归入于墓, 是指万物成功后归库.
"绝"如人形体绝灭化归为土, 是指万物前气已绝, 后继之气还未到来, 在地中未有其象.
"胎"如人受父母之气结聚成胎, 是指天地气交之际, 后继之气来临, 并且受胎.
"养"像人养胎于母腹之中, 之后又出生, 是指万物在地中成形, 继而又萌发,又得经历一个生生灭灭永不停止的天道循环过程.


 


五、万年历查询,天干地支记年、月、日、时的运用。


六、24节气与月建、时辰(太阳时与出生地时间的说明)


 






斗建
查“建”词条可以查到如下解释:
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

《史记·历书》
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公元前1000年前北斗七星比现在更靠经北天极,处于恒显圈,每晚可见,我国先民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斗柄指向不同,《鹖冠子》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

再说说十二地支,我国先民将地平方位分成十二份,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东南为辰巳,正南为午,西南为未申,正西为酉,西北为戌亥。这里把十二次和十二辰说一下,不要把概念混了,十二次是把黄道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份,十二辰是沿天赤道有东向西把周天分为十二份,十二辰沿用十二地支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斗柄的指向和月份配合,黄昏时斗柄指向北的月称为子,指向东北方的为丑,寅,指向正东的卯依次类推,这就是月建。我把北斗柄的指向想象成一个大的时钟的指针,当你面向北极时,子是6点钟的方向,午是12点钟,卯是3点,酉是9点(现在我们用几点钟方向解释十二地支,在古时我们就得用十二地支的方位解释钟点的方向了,习惯使然)。

历法也算一门严肃科学,象黄昏时斗柄指向方位定月当发生在历法建立的早期,这是一个只定性不定量的单位,况且朔望月的周期和回归年的周期不能整除且所余较大(这句说得不太好,不过众所周知12个朔望月并不是一个回归年),这样斗柄的方位(例如子位)之间就不一定有几个朔望月,可能12个也可能13个(后面会说说月建和闰月的关系),因此后世又用太阳的方位定义月建,而太阳的方位又可以归结为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十二个为节气,十二个为中气,冬至时黄昏斗柄指向正北,那么冬至所在的月为子,这一点可以说是历法的根本点之一,我国自有明确的历法(古六历以来)莫不如此,一直延续到现在。0.月建是我国阴阳合历中阳历部分的名词,它和二十四节气有重要的关系,应该也是指导农时的重要依据。

现在说说闰月的关系,我国历法一年可能有12个月,也可能有13个月(闰年),如何置润,那又是一段长话。如果某年恰值闰年(有13个月)月建如何定呢。先说一下二十四节气,立春,惊蛰为节气,雨水,春分为中气,我国古时用平气法定二十四节气,古四分历定义一岁为365又1/4日,这样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大余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可能会出现一个月没有中气的情况,这样就令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这叫无中置润,也有无节制润,年中置润和年末至润,前面提到了月建是阳历部分,它和朔望月没有什么关系,仅和十二中气有关,包含雨水的月是寅月,包含冬至的是子月,包含大寒的月是丑月,当然一年里每个月都有序号,历法规定每年岁首必须是同样的月建,这样按夏历寅月为正月中气是雨水,卯月是二月中气是春分……没有中气的是闰月,称其为“闰X月”(X是闰月的前一个月)。

斗柄方向和时令关系表




























































月建









未  






中气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斗柄方位


正下


下右


右下


正右


右上


上右


正上


上左


左上


正左


左下


下左


时钟表示


6


5


4


3


2


1


12


11


10


9


8


7





天历的历法


甲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历既成。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 准。奉


旨造癸丑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丑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卯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亥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丑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卯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丑,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种青蓝。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


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历闰年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他以宋元佑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


 


丙 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 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事有凑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确与天象相合。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辛开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 岁实


岁实,就是一岁里面实在的日数。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有人以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阳历,这一年正是阳历的闰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其实,天历的编制者是懂得阳历的(论证详第三节),可以肯定他们不会错误地以阳历闰年的日数来做岁实的。我从前因见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会儒家书籍中所说的帝就是他们所奉的上帝,曾经以为天历的岁实大约是采取书经尧典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数。现在看来,天历的编制者是通晓历法的,他们也同样不会以尧典这个基数作为岁实的。太平天国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在献历本章上曾经明确地说到:「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这就是说由于天历要求平匀圆满,反对置闰,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C 年名


天历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清代时宪书用它,太平天国天历也承用它。天历创制时曾参考清咸丰元年时宪书,这一年干支纪年名为辛亥,于是即据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壬子、三年为癸好(丑)等等。


 


D 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终每月的顺序排定,这是太阴月,以一次太阴圆缺晦朔为一个月。当殷商时代,如武丁时,即以一、二、三至十二为月名,闰年添一个十三月。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为正月,沿用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阳历,正月的名称,行用了三千多年。但天历正月的名,乃是太阳历的「节气月」,与以前的「太阴月」名同而实异。太阴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个月亮之月。太阳历的正月(节气月),乃是当一年春季的开始,约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二月三十日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为末段,天历的月名意义是这样。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这样。所以天历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它将一节一气叫做月,不过是借用太阴月的名称罢了。


 


E 月建


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没有月建。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汉简中已有月建的设置,例如流沙坠简中著录的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历谱「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为建寅之月。其法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节日则重一字,所以十二节所建不同。古以建除附会吉凶忌宜,叫做建除家。但所谓「月建」,有支无干。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但太平天国造壬子二年新历,却据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可知天历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纪月的古例,承袭时宪书而定的。


 


F 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记日次的数字。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在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从盘庚迁殷算起,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若再上推,自更邈远。殷、周时代,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G 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历书,是代表七日来复的四周,即用来记四个星期日子,从中国历书的沿革,就可以知道。汉代历谱残简,绝没有记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见后唐及北宋日历,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后唐同光四年历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书「密」字,十三日辛丑,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岁具注历,更载有推七曜值日吉凶法,列有七曜名〔一〕。但七曜名不全载入历书,仅以「日曜」的「密」,注朱书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以上两种,都不载「宿」名,实为宿名人历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历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残历〔二〕。这份残历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这九日上都没有「密」


 


 


闰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的差别: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用“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多长时间加闰月: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1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闰年的判定方法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规律为: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公历闰年的简单计算方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年份即为闰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0年不是)


  2。能被400整除。(如2000年是闰年)


不同历法中的闰年


  闰年包括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和在中国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公历中的闰年


  地球绕日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每四年累积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即2月29日),使当年时间长度变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公历是根据罗马人的"儒略历"改编而得。由于当时没有了解到每年要多算出0.0078天的问题,从公元前46年,到16世纪,一共累计多出了10天。为此,当时的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将1582年10月5日人为规定为10月15日。并开始了新闰年规定。即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比如,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为平年,2000年为闰年。此后,平均每年长度为365.2425天,约4年出现1天的偏差。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经过四百年就会多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闰年的计算,归结起来就是通常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降低,而公转速度则相对更加稳定,所以上述的系统经过更长的周期也会发生微小的误差。据计算,每8000年会有一天的误差,所以英国的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提议公元4000为平年,以后类推12000年,20000年亦为平年。但此提议从未被正式采纳。原因是到了4000年,地球自转的精确速度并非现在可以预测,所以届时参照真实数据方可做出判断。因此,在长远的将来,针对闰年的微小调整应该不是由预定的系统决定,而是随时不定性的。


中国农历中的闰年


  中国旧历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一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在加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历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如1984年鼠年的农历中,有两个十月,通常成为前十月和后十月(即闰月)。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一年分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一个月有一节一气。节气为月初开始,中气为月中。


一年的开始从立春节气开始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十二月建及二十四节气
    正月建寅,立春节气后至雨水节气末(春季);       立春 雨水(建寅 正月)
    二月建卯,惊蛰节气后至春分节气末(春季);       惊蛰 春分(建卯 二月)
    三月建辰,清明节气后至谷雨节气末(春季);       清明 谷雨(建辰 三)
    四月建巳,立夏节气后至小满节气末(夏季);       立夏 小满(建巳 四月)
    五月建午,芒种节气后至夏至节气末(夏季);       芒种 夏至(建午 五月)
    六月建未,小暑节气后至大署节气末(夏季);       小暑 大暑(建未 六月)
    七月建申,立秋节气后至处暑节气末(秋季);       立秋 处暑(建申 七月)
    八月建酉,白露节气后至秋分节气末(秋季);       白露 秋分(建酉 八月)
    九月建戌,寒露节气后至霜降节气末(秋季);       寒露 霜降(建戌 九月)
    十月建亥,立冬节气后至小雪节气末(冬季);       立冬 小雪(建亥 十月)
    十一月建子,大雪节气后至冬至节气末(冬季);     大雪 冬至(建子 十一月)
    十二月建丑,小寒节气后至大寒节气末(冬季)。       小寒  大寒(建丑 十二月 腊月)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公历)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八字绝学 <wbr>二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春季 Spring


立春Spring begins
2月3-5日


雨水 The rains
2月18-20日


惊蛰 Insects awaken
3月5-7日


春分 Vernal Equinox
3月20-22日


清明 Clear and bright
4月4-6日


谷雨 Grain rain
4月19-21日


夏季 Summer


立夏 Summer begins
5月5-7日


小满 Grain buds
5月20-27日


芒种 Grain in ear
6月5-7日


夏至 Summer solstice
6月21-22日


小暑 Slight heat
7月6-8日


大暑 Great heat
7月22-24日


秋季 Autumn


立秋 Autumn begins
8月7-9日


处暑 Stopping the heat
8月22-24日


白露 White dews
9月7-9日


秋分 Autumn equinox
9月22-24日


寒露 Cold dews
10月8-9日


霜降 Hoar-frost falls
10月23-24日


冬季 Winter


立冬 Winter begins
11月7-8日


小雪 Light snow
11月22-23日


大雪 Heavy snow
12月6-8日


冬至 Winter solstice
12月21-23日


小寒 Slight cold
1月5-7日


大寒 Great cold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表(详表)

























































春季 Spring


季节


月份


节 气


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孟 春


立 春2月3—5日


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雨 水2月18—20日


330°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仲 春


惊 蛰3月5—7日


345°


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


春 分3月20—21日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季 春


清 明4月4—6日


15°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戴


谷 雨4月19—21日


30°


苹始生


鸣鸠拂其羽


胜降于桑


 

























































夏季 Summer


季节


月份


节 气


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孟 夏


立 夏5月5—7日


45°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小 满5月20—22日


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仲 夏


芒 种6月5—7日


75°


螳螂生


鶰始鸣


反舌无声


夏 至6月21日—22日


90°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季 夏


小 暑7月6—8日


105°


温风至


蟋蟀居辟


鹰乃学习


大 暑7月22—24日


120°


腐草为蠲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秋季 Autumn


季节


月份


节 气


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孟 秋


立 秋8月7—9日


135°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处 暑8月22—24日


150°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仲 秋


白 露9月7—9日


165°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秋 分9月22—24日


180°


雷始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季 秋


寒 露10月8—9日


195°


鸿雁来宾


雀入大水为蛤


菊有黄华


霜 降10月23—24日


210°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冬季 Winter


季节


月份


节 气


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孟 冬


立 冬11月7—8日


225°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小 雪11月22—23日


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
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仲 冬


大 雪12月6—8日


255°


鶡旦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冬 至12月21—23日


270°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季 冬


小 寒1月5—7日


285°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


大 寒1月20—21日


300°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 上一篇文章: 八字绝学 三
下一篇文章: 八字绝学 一 »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