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Logo
通知
12345 2025-4-11
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 / 头条 / 白虎通义.精校版之一

白虎通义.精校版之一

责任编辑: admin 来源: 头条 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 7 更新日期: 2015-11-01 22:24

汉 班固
1 爵
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鉤命決》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受〕命於天,而(王)〔主〕治五千里內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勛。」《書‧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稱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家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據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三)〔五〕等。」各有宜也。《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據〕周制也。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候)〔侯〕者、候也。候逆順也。《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潤同。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也。」《王制》曰:「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伯者、(百)〔長〕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里。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為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
百里兩爵,公侯共之。七十里一爵。五十里(複)〔復〕兩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里之正爵。(士)〔土〕上可有次,下可有第,中央故無二。五十里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
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虛退人之義,故上就伯也。《尚書》曰:「侯甸任衛作國伯。」謂殷也。《春秋傳》曰:「合伯、子、男以為一爵。」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名鄭忽,忽者、鄭伯也。此未踰年之君,當稱子,嫌為改赴。故名之也。
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何?地比爵為質,故不變。(為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殷〕家所以令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也?封賢極於百里。其(政)〔改〕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義,欲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人)不過七十里(者)也?曰:(士上)〔土〕有三等,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其地半者其數倍,制地之理體也,多少不相配。
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曰:〔為爵稱〕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也〕,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扶進人者也。故《傳》曰:「進賢達能,謂之大夫也。」〔《王制》云〕:「〔上大夫卿也〕。」〔故《禮辨名記》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何以知士非爵〕?《禮》曰:「四十強而士。」不言「爵為士。」至五十爵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為爵也?《春秋傳》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為爵。內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內者為本,故不改內也。諸侯所以無公爵者,下天子也。故《王制》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士有上中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春秋傳》曰:「大夫無遂事。」以為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著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別〔於〕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大夫。」諸侯之士〔也〕。《王制》曰:「王者八十一元士。」
天子爵連言天子。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稱,為衰弱僣差生篡弒,猶不能為天子也。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王〕諸侯,故不言王侯。諸侯人事自著,故不著也。
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升,以為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為天子,必先試於士。《禮‧士冠經》:「天子之元子,士也。」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謚。」《春秋》錄夫人皆有謚,(夫人)何以知〔夫人〕非爵也?《論語》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
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過時無匹偶也。《論語》曰:「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眾共之義也。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舉事必告焉。《王制》曰:「爵人於朝,與眾共之也。」《詩》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向,所命北向,(央)〔史〕由君右執策命之。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賜之者,以其未當股肱也。《春秋‧穀梁傳》曰:「追賜死者,非禮也。」《王制》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禮‧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父在稱世子何?繫於君也。父沒稱子某者何?屈於尸柩也。既葬稱(小)子者。即尊之漸也。踰年稱公者,緣〔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踰年即位,所以繫民臣之心〔也〕。〔三年〕然後〔受〕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也〕。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于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何以知天子〔之〕子亦稱世子也?《春秋傳》曰:「公會〔王〕世子于首止。」〔是也〕。或曰:〔何以知〕天子之子〔亦〕稱太子。《尚書〔傳〕》曰:「太子發升于舟」〔是〕也。或曰:諸侯之〔子〕稱代子。則《〔春秋〕傳》曰:「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代咸因〔《中候》曰〕:「〔廢考〕,〔立發為太子〕。」〔明文王時稱太子也〕。世子三年喪畢,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所〕有也,臣無自爵之義。童子〔亦〕當受(父)爵命〔者〕,使大夫就其國命之。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公不見之,《經》不以〔為〕魯恥。明不與童子為禮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詩》曰「韐有赩」,〔謂〕世子始行也。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尚書》曰:「王麻冕黼裳。」此斂之後也。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以《尚書》言迎子(劉)〔釗〕,不言迎王〔也〕。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故〕《尚書》曰:「〔王〕再拜興對」,「乃受銅」。明為繼體君也。緣(始終)〔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書》曰:「王釋冕喪服。」吉冕〔服〕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己繼體為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服〕,明未稱王以統事也。不〔可〕曠年無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元以名〕年,年以紀事,君名其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言)〔知〕踰年即位(謂)改元(位)〔也〕?《春秋傳》曰:「以諸侯踰年即位,亦知天子踰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制》曰:「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春秋傳》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尚書》曰:「高宗諒陰三年。」是也。《論語》〔曰〕:「君薨,百官摠己聽於冢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即位)踐祚為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凡三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陰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論語》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冢宰三年。」所以聽於冢宰三年者何?以為冢宰職在制國之用,是以由之也。故《王制》曰:「大冢宰制國用。」所以名之為冢宰何?冢者、大也。宰者、制也。大制事也。故《王度記》曰:「天子冢宰一人,爵祿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冢宰視卿,《周官》所云也。
2 號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者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摠,美大〔之〕稱也。時質,故摠〔稱〕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疋夫疋婦,故為皇。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廖廓,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鉤命決》曰:「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霸騖。」
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得)〔明位〕號天下至尊(言)〔之〕稱,以號令臣下也。故《尚書》曰:「『諮四岳。』曰『裕汝眾』。」或(有)〔稱〕一人。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己材能當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臣〔下〕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書》曰:「不施予一人。」或稱朕何?亦王者之謙也。朕、我也。或稱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稱自也。但自我皆謙。
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故《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稱也?以天子至於民。故《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論語》云:「君子哉若人。」此謂弟子,弟子者、民也。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謂之祝融何?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也。」《易》曰:「黃帝、堯、舜氏作。」《書》曰:「帝堯」、「帝舜」。黃(帝)〔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姓)〔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謂之堯者何?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眾聖之主,百王之長也。謂之舜者何?舜猶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三王者、何謂也?夏、殷、周也。故《禮‧士冠經》曰:「周弁、殷(哻)〔冔〕、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號何?以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克,明易姓為子孫制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下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己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已著,欲顯揚己於天下也。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不顯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己之功業,明當致施是也。所以預自表克於前也。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所以差優號令臣下。謚者、行之跡也,所以別於後代,著善惡,垂無窮,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明不勉也。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字之稱也,尊卑所同也。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號」也。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于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者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帝嚳有天下,號〔曰〕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下〕,號曰(自然)〔有熊〕。〔有熊〕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論語》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春秋》曰:「公朝于王所。」於是(時)〔知〕晉文之霸〔也〕。《尚書》曰:「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之霸也。楚勝鄭而不告,從而攻之,又令還師,而佚晉寇。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知楚莊之霸也。蔡侯無罪,而拘於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宋襄伐齊亂,齊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傳》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侯〕、伯、子、男臣子於其國中褒其君為公。王者臣子,獨不得(襄)〔褒〕其君謂之為帝何?以為諸侯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或稱公而尊,或稱伯、子、男而卑,為交接之時不私其臣子之義,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帝王異時,無會同之義,故無為同也。何以〔知〕諸侯德〔稱〕公?〔《春秋》曰〕:「〔葬〕齊(侯)桓公。」〔齊、侯也〕。《尚書》曰:「公曰嗟。」秦、伯也。《詩》云:「覃公惟私。」覃、子也。《春秋》曰:「葬(皆)〔許〕繆公。」許、男也。《禮‧大射經》曰:「〔公〕則(擇)〔釋〕獲。」大射者、諸侯之禮也,伯、子、男皆在也。
3 謚
謚者、何〔謂〕也?謚之為言引也。引烈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故《禮‧〔郊〕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有謚也。死乃謚之何?〔《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言人行終始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始)後可知也。《士冠經》曰:「死而謚之,今也。」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眾會,欲顯揚之也。故《春秋》曰:「公之喪〔至〕自乾侯。」昭公死於晉乾侯之地,數月歸,至急,當未有謚也。《春秋》曰:「丁巳葬。」「戊午日下側乃克葬。」明祖載而有謚也。
黃帝先黃後帝〔者〕何?古者(順)〔質〕,死生之稱,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黃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名黃、自然也)。後世雖聖,莫能與同也。後世得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立制作之時。故不得復〔稱〕黃也。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故《尚書》曰:「高宗殷宗也。」湯死後,世稱成湯,以兩言為謚也。號無質文,謚有質文何?號者、始也,為本,故不可變也。周已後,用意尤文,以為本生時號令善,故有善謚。故(舍)〔合〕〔言〕文〔王〕武王也。合言之則上其謚,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帝者、天號也。以為堯猶謚,顧上世質直,死後以其名為號耳。所以謚之為堯何?為謚有七十二品。《禮記‧謚法》曰:「翼善傳聖謚曰堯,仁聖盛明謚曰舜,慈惠愛民謚曰文,〔剛〕強理直謚曰武。」
天子崩,〔大〕臣(下)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大)〔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故《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謚之。』」
諸侯薨,世子赴告天子,天子遣大夫會其葬而謚之何?幼不誄長,賤不誄貴,諸侯相誄,非禮也。臣當受謚於君也。
卿大夫老歸死有謚何?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
夫人無謚者何?無爵,故無謚。或曰:夫人有謚。夫人一國之母,修閨門之內,群下亦化之,故設謚以彰其善惡。《春秋(傳)》曰:「葬(宗)〔宋〕恭姬。」《傳》曰:「其稱謚何?賢也。」《傳》曰:「哀姜者何?莊公夫人也。」卿大夫妻、無謚〔者〕何?賤也?八妾所以無謚何?卑賤,無所能(務)〔豫〕,猶士卑小,不得有謚也。太子夫人無謚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其夫人不得有謚也。〔《士冠經》曰〕:「天子太子元士也。」士無謚,知太子亦無謚也。附庸所以無謚何?卑小無爵也。《王制》曰:「〔王者之制〕爵祿,凡五等。」附庸〔不在其中〕。〔明附庸〕本非爵也。
後夫人於何所謚之?以為於朝廷。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臣子共審謚白之於君,然後加之。婦人、大夫,故但白君而已。何以知不之南郊也?婦人本無外事,何為於郊也?《禮‧曾子問》曰:「唯天子稱天以(誅)〔誄〕之。」唯者、獨也。明天子獨於南郊耳。
顯號謚何法?〔號法天也〕。法日〔也〕。〔日〕未出而明。〔諡法地也〕。〔法月也〕。〔月〕已入有餘光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生於己〕,〔名生於人〕。
4 五祀
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中霤也。所以祭〔之〕何?人之所〔居〕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謂門、戶、井、、中霤也?《月令》曰:「其祀戶。」又曰:「其祀。」「其祀中霤。」「其祀門。」「其祀井。」
獨大夫已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祿薄,但祭其先祖耳。《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祖。」《曲禮》曰:「〔天子祭〕天地、四時、山川、五祀,歲遍。諸侯方〔伯〕祀山川、〔祭〕五祀,歲遍。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凡祀〕:〔有廢之莫敢舉也〕,〔有舉之莫敢廢也〕,非所當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祭五祀所以歲一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夏祭〔〕。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夏亦火王,長養萬物。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備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在〕地中。冬亦水王,萬物伏藏。六月祭中霤。中霤者、象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故《月令》春言其祀戶,祭先脾;夏言其祀,祭先肺;秋言其祀門,祭先肝;冬言其祀井,祭先腎。中央言其祀中霤,祭先心。春祀戶,祭所以(時)〔特〕先脾者何?脾者、土也,春木王煞土,故以所勝祭之也。是冬腎六月心,非所勝也。以祭何?以為土位在中央,至尊,故祭以心。心者、藏之尊者。水最卑,不得食其所勝。
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曰)〔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以雉,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或曰:中霤用牛,(餘)不得〔用牛者〕用豚。井以魚。
5 社稷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尚書》曰:「乃社于新邑。」《孝經》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稷者、得陰陽中和之氣,而用尤多,故為長也。
歲再祭〔之〕何?春求(穀)〔秋〕〔報〕之義也。故《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人社。」《援神契》曰:「仲(春)〔秋〕獲禾,報社祭稷。」
〔祭社稷〕以三牲何?重功故也。《尚書》曰:「乃社于新邑,羊一,牛一,豕一。」《(工)〔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宗廟俱大牢,社稷獨少牢何?宗廟大牢、所以廣孝道也。社稷為報功,諸侯一國所報者少故也。〔《孝經》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王者諸侯〔所以〕俱兩社何?俱有(上)〔土〕之君〔也〕。〔故〕《禮記三正》曰:「王者二社。為天下立(禮)〔社〕曰太社,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為立社曰侯社。」大社為天下報功,王社為京師報功〔也〕。太社尊於王社,土地久,故而報之。
王者諸侯必有誡社何?示有存亡也。明為善者得之,〔為〕惡者失之。故《春秋‧公羊傳》曰:「亡國之社,奄其上,柴其下。」《郊特牲〔記〕》曰:「喪國之社屋之。」(自)(言)〔示〕與天地絕也。在門東,明(自下)〔示斥〕之無事處也。或曰:皆當著明誡,當近君,置宗廟之墻南。《禮》曰:「亡國之社稷,必以為宗廟之屏。」示賤之也。
社稷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何?尊而親之,與先祖同也。不置中門內何?敬之,示不褻瀆也。《論語》曰:「譬諸宮墻,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
大夫有民,其有社稷者,亦為報功也。《禮‧祭法》曰:「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在)〔社〕。」《月令》曰:「擇元日,命人社。」《論語》曰:「『季路使子羔為費宰。』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不謂之土何?封土為社,故變名謂之社,別於眾土也。為(社)〔稷〕立祀,(治)〔即〕謂之稷,語(亦)〔不〕(自)變,〔示〕有內外。或曰:(至)〔社〕稷,不以(稷為)〔為稷〕社。故不變其名,事(自)〔示〕可知也。不正月祭稷何?禮不常存,養人為用,故立其神。
社無屋何?達天地氣。故《郊特牲》曰:「〔天子〕太社(稷),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社稷所以有樹何?尊而識之。使民人望見(師)〔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故《周官》曰:「司〔徒班〕社而樹之,各以土地所生。」《尚書》亡篇曰:「太社唯松,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
王者自親祭社稷何?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萬物,天下之所主也。尊重之,故自祭也。
其壇大(何如)〔如何〕?《春秋文義》曰:「天子之社稷廣五丈,諸侯半之。」其色如何?《春秋傳》曰:「天子有太社焉,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黃土。故將封東方諸侯,〔取〕青土,苴以白茅。〔各取其面以為封社〕,〔明土〕謹敬潔清也。」
祭社〔稷〕有樂〔乎〕?《樂記》曰:「樂之施於金石絲竹,越於聲音,用之於宗廟社稷。」
《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如之何?孔子曰:『廢。』」臣子哀痛之,不敢終於禮也。
6 禮樂
〔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子曰:「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干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行〕其(惙)〔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族鈇鉞,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聞角聲,莫不惻隱而慈者;聞徵聲,莫不喜養好施者;聞()〔商〕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禮所揖讓何?所以尊人自損也。〔揖讓則〕不爭。《論語》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夫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儐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曰:「前歌後舞,假于上下。」禮貴忠何?禮者、盛不足,節有餘。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富貧不相懸也。樂尚雅〔何〕?雅者、古正也,所以遠鄭聲也。孔子曰「鄭聲淫」何?鄭國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僻,聲皆淫色之聲也。
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飢寒,何樂之(乎)〔防〕?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動〕〔作〕倡始,故言作〔也〕;禮者、陰也,(陰)〔繫〕制(度)於陽,故言制〔也〕。樂象陽,禮法陰也。
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更制作焉。《書》曰:「肇(修)〔稱〕(殷)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禮。《春秋傳》曰:「(昌)〔曷〕(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因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者,樂者、所以象德表功〔而〕殊名〔也〕。《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簫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護》,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六莖》者,言和律曆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大章》〔者〕,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湯曰《大護》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周公曰《酌》(合)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征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惡最甚,斮涉刳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剋殷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
天子八佾,諸侯四佾,所以別尊卑。樂者、陽也。故以陰數,法八風、六律、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亦猶樂所以順氣變化,萬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詩》曰:「大夫士琴瑟御。」八佾者、何謂也?佾者、列也。以八人為行列,八八六十四人也。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諸公謂三公二王後,大夫士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故但琴瑟而已。
王者有六樂者,貴(公)〔功〕美德也。所以作供養。〔謂〕傾先王之樂,明有法,示亡其本,興己所(以)自作樂,明作己也。
(樂)所以作四夷之樂何?德廣及之也。《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詩》云:「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樂元語》曰:「受命而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興〕其所自作,明有制。興四夷之樂,明德廣及之也。故南夷之樂曰《兜》,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東夷之樂曰《離》。合(觀)〔歡〕之樂於堂,四夷之樂陳於右,先王所以得之順命重始也。」〔王者之樂有先後者各尚其德也〕。此言以(人)〔文〕得之先以文,謂持羽毛也。以武得之〔先以武〕,〔謂〕持干戚也。《樂元語》曰:「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南夷之樂持羽舞,助時養也。西夷之樂持戟舞,助時煞也。北夷之樂持干舞,助時藏也。」誰制夷狄之樂?以為先聖王也?先王(惟)〔推〕行道德,和調陰陽,覆被夷狄。故夷狄安樂,來朝中國,於是作樂樂之。《南》之為言任也,任養萬物。《味》之為言昧也。《昧》者、萬物(老衰)〔衰老〕,〔取晦昧之義也〕。《禁》者、萬物禁藏。《侏離》者、萬物微離地而生。一說:東方持矛,南方歌,西方戚,北方擊金。夷狄質,不如中國(中國)文(章),但隨物名之耳,故百王不易。
(戚二)〔王〕者制夷狄樂,不制夷狄禮何?以為禮者,身當履而行也。夷狄之人,不能行禮。樂者、聖人作為以樂之耳。故有夷狄樂也。(殊)〔誰〕為舞者?以為使中國〔之〕人,何以言之?夷狄之人禮不備,恐有過誤也。作之門外者何?夷在外,故就之也。夷狄無禮義,故不在內。《明堂記》曰:「九夷之國,(在)東門之外。」所以知不在門內也。《明堂記》曰:「(禹)納(蠻夷)〔夷蠻〕之樂於太廟。」言納、明有入也。曰四夷之樂者,何謂也?以為四夷外無禮義之國,數夷狄者從東,故舉本以為之摠名也。言夷狄者,舉終始也。言蠻、舉遠也。言貉,舉惡也。則別之。東方為九夷,南方為八蠻,西方為六戎,北方為五狄。故《曾子問》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百姓之難至者也。」何以知夷在東方?《禮‧王制》曰:「東方曰夷,被髮文身。」又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髮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東所以九何?蓋來(者過)〔過者〕〔九〕,九之為言究也。德究,故應德而來亦九也。非故為之,道自然也。何以名為夷蠻?曰:聖人本不治外國。非為制名也,因其國名而言之耳。一說曰:名其短而為之制名也。夷者、僔(狄)〔夷〕無禮義。東方者、少陽易化,故取名也。北方太陰,鄙,故少(蠻蟲)難化。〔蠻者〕、執心違邪。戎者、強惡也。狄者、易也,〔言〕辟易無別也。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書》〔曰〕:「下管鞀鼓。」「笙鏞以間。」
降神之樂在上何?為鬼神舉〔也〕。故《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何)〔所〕以用鳴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淨,賤鏗鏘也。故《尚書大傳》曰:「搏拊鼓,(振)〔裝〕以(秉)〔〕。琴瑟練絲朱絃。」鳴者、貴玉聲也。
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王者所以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王〔者〕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論語》曰:「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弟子職》〔曰〕:「暮食(士)(偃)〔復〕禮。」士也。食力無數。庶人職在耕桑,戮力勞役,飢即食,飽即作,故無數。
聲〔音〕者、何謂?聲〔者〕、鳴也,聞其聲即知其所生;音者、飲也,言其剛柔清濁、和而相飲也。《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五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商〕,木謂角,火謂徵,水謂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曰:「盛德在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音羽。」所以名之為〔角者何〕?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陽氣止。()〔商〕者、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八音者、何謂也?《樂記》曰:「土曰塤,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八卦也,萬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音何?天子承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即思其形。如此,蜎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也。天子樂之,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壎、《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絃、《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壎在十一月,壎之為言勳〔也〕。陽氣於黃泉之下勳蒸而萌。匏之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牙〕。笙者、太蔟之氣〔也〕,象萬物之生〔也〕,故曰笙。有七正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樂之,故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而(生)〔出〕,雷以動之,溫以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德之聲,感和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應,天地祐之,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之〕鼓也。鞀者、《震》之氣也。上應卯星,以通王道,故謂之鞀也。簫者、中〔呂〕之氣〔也〕。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形,(僇)〔〕也,(簫)〔肅〕也,故謂之簫。簫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閑也。所以懲(忽)〔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故曰〕:〔瑟有君父之節〕,〔臣子法〕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成〕也。其氣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焉,有長幼焉。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所以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之〕,〔故樂〕用磬也。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聲也。鎛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鎛。柷敔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曰柷。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柷。柷、始也。敔、終也。一說:笙、柷、鼓、簫、(瑟)〔琴〕、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北方,柷在東北方,鼓在東方,〔簫在東南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鐘在西方,磬在〔西〕北方。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而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謂之樂」也。
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志之也。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聖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據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所受而已。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精准八字精批

已有 898,521,34 人获得专业运势分析

* 请填写真实中文姓名以保证测算准确度

友情链接 易德轩网欢迎权重 3 以上友情链接。链接 QQ: 416723897 微信: 131663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