饙字的含义解析,饙字组词典故,饙字诗词解读

中国文字意义
“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其本义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根据字典释义,“饙”读作 fēn,共有9画,部首为“食”,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它与食物有关。它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指蒸熟的过程;二是指已经蒸熟的饭。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献尤其是饮食文化相关的典籍中有所出现。
“饙”字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中对米饭制作过程的关注。蒸饭是中华饮食的重要环节,而“饙”正是描述这一关键步骤的专业用字,反映出古人对于食物加工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类。
“饙”字读音和五行是什么
“饙”的普通话拼音为 fēn,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发音清晰柔和,类似于“分”字的读音。由于该字极为生僻,在日常交流中几乎不会被使用,多见于古籍或专业辞书中。
关于五行属性,传统姓名学中通常依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判断其五行归属。“饙”字的部首为“食”,而“食”部一般归属于火行,因为“食”与烹饪、加热、熟化等过程相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火”的作用。因此,尽管“饙”字本身未明确标注五行属性,但从部首推断,可将其归为火属性。
此外,从笔画数来看,“饙”共9画,9在数理上属阳数之极,象征完整与升华,也与火的上升、光明之意相契合。
“饙”字用来起名有什么意义
虽然“饙”字极为罕见,且不在现代常用字范围内,但如果用于人名之中,仍可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与象征意义。
首先,“饙”代表“蒸熟之饭”,引申为成熟、温润、滋养之意。用于名字中,可以寄托父母希望孩子如经过蒸煮的米饭一般,性情温和、内涵充实、能够滋养他人、有益社会。
其次,从饮食文化的象征角度出发,“饙”体现了生活的烟火气与家庭的温暖。将此字用于名字,可能寓意着对家庭和睦、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美好祝愿。
再者,由于“饙”涉及“蒸”的过程,而“蒸”有上升、发展、兴旺之意(如“蒸蒸日上”),因此也可借音会意,取其“fēn”音近“奋”、“芬”、“分”等字,寓意奋发向上、才华散发、品德芬芳。
不过需注意的是,因该字生僻难认,实际用于起名时可能会带来识别和书写上的困难,建议搭配常见字使用,并考虑实用性与传播性。
“饙”字字典说明(详细解释字典中的说明)
据《康熙字典》记载,“饙”字出自〈戌集下〉【食字部】,页码为1426第19。其注音为:“【集韻】【韻會】𠀤方文切,音分。”即古音读作“fēn”,与今音一致。
字义方面,《玉篇》称其为“半蒸飯”,说明“饙”指的是尚未完全蒸透、处于半熟状态的米饭;而《釋名》则解释:“饙,分也,衆粒各自分也。”这是从词源角度进行训诂,认为“饙”之所以读“分”,是因为在蒸的过程中,米粒逐渐分开、膨胀,呈现出分散之态。
《爾雅·釋言》中有“饙餾,稔也”的说法,在注解中进一步说明:“今呼𩛢飯爲饙,饙熟爲餾。”意思是:把生米加水蒸称为“饙”,而将已蒸过的饭再均匀加热使之彻底熟透的过程叫“餾”。孙炎注:“蒸之曰饙,均之曰餾。”这表明古代已有精细的炊事分工。
《说文解字》中提到:“饙,一蒸米也。”即一次蒸制的米;而“餾,飯氣流也”,形容饭香四溢的状态。由此可知,“饙”是米饭加工的第一步,强调初步熟化的过程。
另外,《大雅·泂酌》诗云:“可以饙饎”,其中“饙饎”与“餴饎”通用,皆指祭祀或宴饮时准备熟食的行为,显示此字曾用于礼仪场合。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字典》还指出:“【說文】本作𩞑”,说明“饙”原写作“𩞑”,后经演变简化为“饙”;而《字彙》曾错误地将“饙”归为十二画,实则应为九画,现已更正。
“饙”字在中国古典解说(用文辞、集韵和说文解字)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体系中,“饙”字得到了多部经典辞书的收录与阐释,展现出丰富的语义层次。
《集韻》与《韻會》均注其音为“方文切,音分”,属文韵,平声,对应现代拼音 fēn,说明其语音传承稳定。
《釋名·釋飲食》采用声训法解释:“饙,分也,眾粒各自分也。”这是一种典型的汉代训诂方式,通过同音字“分”来揭示“饙”在物理形态上的特征——米粒在蒸煮过程中彼此分离、膨胀开来,形象生动。
《爾雅·釋言》曰:“饙餾,稔也。”此处“稔”意为成熟、丰收,郭璞注云:“今呼𩛢飯爲饙,饙熟爲餾。”说明“饙”是米饭成熟的起点,而“餾”则是完成阶段,二者合称“饙餾”,象征完整的蒸饭流程,亦暗含事物由初成到完善的哲理。
许慎《说文解字》定义:“饙,一蒸米也。”强调其为单次蒸制的动作或结果,区别于反复蒸馏的“餾”。这种区分体现了古人对烹饪工艺的高度精细化认知。
在《詩經·大雅·泂酌》中,“可以饙饎”一句描绘了从井中取水以备炊事的情景,“饙饎”泛指烹煮祭品,用于宗庙祭祀,足见“饙”不仅是一种日常行为,更具有礼制意义。
“饙”定有什么诗词内容
目前可考的古典诗词中,直接使用“饙”字的作品极为稀少,几乎不见于唐宋以来的主流诗集。然而,在《詩經·大雅·泂酌》中有一句重要记载: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饙饎。”
这句话的意思是:远远地舀取流动的积水,倒入这里的容器中,可以用它来蒸饭酿酒。这里的“饙饎”泛指准备食物和酒浆,特指祭祀前的斋戒准备工作。“饙”代表蒸饭,“饎”则指酿酒或做糕饼,两者并列,象征洁净庄严的供奉仪式。
此诗句出自周代贵族祭祀祖先的乐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饮食洁净与礼仪规范的高度重视。“饙”虽一字轻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连接着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之间的桥梁。
和 “饙” 字相关的成语有那些
经查证,目前汉语成语库中没有包含“饙”字的成语。无论是四字格言还是典故性短语,均未见“饙”作为成员出现。
原因在于“饙”属于非常冷僻的专用术语,主要用于古代饮食术语或文献注解中,缺乏广泛传播的语言基础,未能进入成语系统。
同时,搜索“以‘饙’打头的成语接龙”也无任何结果,说明该字不具备成语构造成分的功能。若强行组合,如“饙餾成熟”之类,仅为仿古造句,并非真实存在的成语。
尽管如此,“饙”所在的词语“饙餾”曾在古籍中作为一个复合词使用,表示蒸饭的过程,但仍未发展为固定成语。
“饙” 字组词(20个词)
由于“饙”字极为生僻,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固定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与其组合。以下是根据古籍用法、构词规律及合理推测整理出的20个可能或历史存在的组合形式,部分为训诂术语或拟构词:
- 饙飯
- 饙米
- 饙熟
- 饙餾
- 饙饎
- 半饙
- 初饙
- 蒸饙
- 炊饙
- 烹饙
- 粢饙
- 潔饙
- 祭饙
- 香饙
- 熱饙
- 暖饙
- 熟饙
- 白饙
- 粳饙
- 黍饙
以上词汇大多基于“饙”作为“蒸熟饭”的核心意义进行扩展,结合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名词构成,适用于古风文本或学术研究场景,但在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中极少使用。
最后的文章总结
“饙”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古代饮食文明印记的汉字。它虽不常见于现代语言,却在《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爾雅》《詩經》等经典文献中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其本义为“蒸熟”或“蒸熟的饭”,既是对一种具体烹饪行为的记录,也蕴含着对食物转化过程的深刻理解。
从音韵上看,它读作 fēn,音同“分”,寓意米粒在蒸汽作用下自然分离;从字形看,属“食”部,表明其与饮食息息相关;从五行归属分析,因其依赖火候完成,可归为火行;从起名角度看,虽生僻却不失温情,可象征成熟、温润、滋养与上升。
尽管“饙”未进入成语体系,也鲜见于诗词歌赋,但它出现在《詩經》这样的儒家经典中,参与了古代祭祀文化的表达,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总体而言,“饙”虽小,却是一扇通往古代生活世界的窗口。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烟火人间的故事。








